豫剧再与时俱进了没有

俺祖籍中原,受影响喜欢传统艺术戏曲,就慢慢喜欢对比各个剧种优点与缺点,感激为豫剧改革的大家,创作的大家们。

豫剧再与时俱进了没有

我觉得每个剧种的音乐核心是主弦为主的乐队固定音乐格式,对主弦音色的喜好是以后剧种的吸引力的核心,豫剧里指的板胡乐器,京剧京胡等等。

我觉得豫剧要想成更多人都喜爱的准“国剧”,我就大谈大论一番了,呵呵。〔一〕,必须板胡音色标准化,不能老李老刘老王师傅的板胡各是各的音,板胡音色差别大是板胡工艺没标准化的问题,有的胡口大,有的胡板闷,好板胡应该有三音共存“鸣,酥,哇”。鸣,就是指的高鸣音,特高频率,京胡评剧河北梆子主弦都带悦耳的高鸣音,高拔激昂,豫剧板胡相对来说比较闷些,毕竟是中音乐器,但是制作好也自带点鸣音,难得。酥,是指面板木材生长年数不老,太瓷实不会有酥松的音频。哇,指的是壳的结构,开口处不能太敞,不然形不成嗡体。板胡还有两项要谈下,一目前板胡大包托,看着是美观气派了,但是把一部分壳音也抱住了,闷上加闷,二是胡直径越做越大,低音苦音是足,可是豫剧不单单演苦寒伤愁的剧种,偏色了不行,小胡兜住音也好听,才活泼,尺寸要适当。爱板胡音才爱上豫剧,这句话没毛病,希望省内设有板胡演奏与制作工艺,包括采音技术的交流中心。演奏上新剧,优化剧应该眼界放开,有必要吸收本省或邻省的戏曲经典曲调,如河北的激昂,安徽江南的委婉,山东的欢快,陕西的悲苦,四个风格更应借鉴欢快的,委婉的,这是豫剧稀缺的曲调,经典好听的旋律都可以借鉴在豫剧创作中,当然不是照抄,启发再创作。〔二〕,在唱法技巧上向黄梅戏,越剧学习,文雅清秀韵味,不单单大飚嗓门,吼腔来换掌声,这样的剧种显然有点简单粗俗,必须多些细腻的,委婉的演唱技巧,如桑,陈,阎派的祥符名家们的韵味挺好。豫剧是“噪动”过量,“静微”不足,自然少了点诗情画意的深度,二是重“歌”不精“舞”,没利用好另一半舞台艺术,京剧的舞美,服饰,念白,武打,动作要善于吸收,使得剧情丰满。〔三〕,演唱上保持母韵同时吐字表意要清晰,吐字再靠普通话更好,全国人都喜爱。评剧优势就是吐字表意清晰明了,端庄,大方,字音正。〔四〕,乐队配伍上不是乐器越多效果就越好,传统五大件板胡,司鼓,梆子,笙,阮的声音如果被弱化覆盖,豫剧就已经不是鼎盛时的风格,主次音模糊,看着乐队庞大,板胡音如不凸显演奏效果打折,又加入那么多西洋乐器味全变了,像是歌剧。再说说乐器组合,乐队全部乐器分析了一下,里面的二胡,板胡感情音调主下沉,忧思悲,大提琴更是忧甚,而笛子,笙这两高音乐器感情色彩主上扬,愉悦轻,唢呐更是喜甚,后三个属气鸣高音乐器,高音乐器具有“化悲化伤”作用,对于豫剧这个稍带伤感剧种,巧妙加入一款高音乐器,可中和剧种感情色彩,京剧河北梆子主弦高音也是极具魅力的,豫剧就缺少一款常揍高音配器填充高音,至少一把笙缓和了多少悲音苦调,可惜有的乐队把它弱化,时可吹时又不吹,谁知道你吹没吹。近年笙也改进了,有了落地架,但是毕竟吹笙还是累活,最好有左右二笙,互补吹。再说说的豫剧老录音里有嗡嗡的低音混响声给音乐增色不少,目前用的“嗡子”(大型蟒皮二胡)与大提琴,还可以继续寻找搭配,不管你是哪国乐器,搭配好听就用上,实际点。低音乐器听的就是余音,混响,延时特性,豫剧是不能没有低音乐器的,观众普遍对电子琴配乐特别反感的,秦腔就有两个"混响"式乐器秦板胡与杨琴,为什么说这两是混响式,因为这两乐器特点是余音相对长一秒半秒的,这是乐器的特点,所以合奏起来余音交应,音符悠扬飘飘。〔五〕对豫剧音乐上的看法:〈1〉惆怅:多次讲到的豫剧风格偏“悲,苦,伤”,一个很平常剧情的都演奏的偏带伤感,十个剧目七个苦,望苦难的中原以翻篇,与时俱进苦变甜,不从乐器搭配下手,风格还是不变,需要你苦可苦不需要就得弥补。〈2〉词蹦曲蹦:豫剧演唱吐字本来就是偏“疙瘩,颗粒”感很重的剧种,一字一个字往外“蹦”,不像黄梅戏,越剧唱词具有缠绵“流水”性,在配乐器上应该少用“颗粒”感较重的弹拨式乐器,如古筝,三弦,杨琴,不然豫剧就有点“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化,词蹦曲也蹦,偏离连贯婉转的韵味,要多用弓弦气鸣式乐器的流水音,过门音乐也别有太强的“间隔”"停顿"感,一截一断不缠绵不动听,作曲要去"快板"化,河北梆子作曲过门就比较连贯,紧密,节连节段连段少见节凑性间隔设计。〈3〉学舌:豫剧板胡演奏里有许多模仿人声的处理,演员唱一句后,板胡有时模仿一遍,这个音乐处理很有趣,偶尔还行多了便显的乏味,显得作曲库穷,成充填式了,乏味,比较低级作曲。〈4〉频贫:豫剧音乐里梆子的看法,好的谱曲绝对也有梆子的谱,梆子在一场戏里很规律的从头敲到尾轻重还一样,有次噪音的嫌疑,应该把握“有与无,轻与重,快慢”等花样它才算是乐器,并非机械的用。目前梆子都用贵木品种,硬铁一般,敲打发瓷音,形状圆木梆子声更瓷,类方木梆子好些,声音蓬松。〈5〉近年有些剧目里,板胡与二胡交替式做“领弦”的处理挺好,板胡间隙有二胡托底,一下把越剧黄梅主胡风格融入,使豫剧表现力又拓宽一大块,更全面了

<6>破锣声焦心,锣,说他是乐器也行,说他是噪音也对,就看用的频不频巧不巧,文雅社会锣可能会进化的越来越小了,越来越少,再说目前这锣造的边太浅,没有老锣好听。〔六〕,豫剧的振兴,首先要抓住培养年轻人为主的观众群,舞美效果怎么样更美轮美奂,乐队音响效果怎么样更真实清晰,现在拾音筒真未必有原来大拾音筒效果好,采音是进步了还是倒退自己翻翻老视频一听便知,原来那种落地一排采音头连呼吸声都能采到,这个费解了啊。乐队里两核心乐器,笙,板胡完全可以采取双采音头,板胡上方弦丝处和瓢口方各一个,因为板胡各方位发音是不同的,专门开发个板胡双采音头设备也不是不可以,听戏还是七分听伴奏的。舞台设计怎么样更现代,比如戏词显示屏横的就比竖的好读,因为大家看电视形成的阅读习惯。豫剧多出作品,老剧目可以出优化版本,其他剧种的经典戏也可移植过来,创新戏有难度,个人觉得传统点才有戏味。在豫剧选人方面,应该是唱为首,“舞”后期可以练习弥补,嗓音特质万人里未必能选出一位,应不拘一格选好嗓,还要让演员有独立性见解,还得有我行我素的倔强和自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自成一派出师出角,千万别被大师们光环“圈”住了,谁唱的好会唱谁是角,在风华正茂时多留下好作品。

说了一大堆缺点,不过比较其他剧种豫剧的优势还是明显的,情真意切,声腔激昂,吐字偏白话,喜悲分明,音乐丰富动听,易学易唱,具有感染力,豫剧善于革新,创新是为了优化更完美。优化有这几种,由浅到深为:1视觉呈现创新(服饰,道具),2动作艺术创新(做打表舞精致化),3乐器组合创新(这个创新是受益最久远的),4唱腔创新(腔韵创新有风险,复古原态原调比盲目改变好)5板胡工艺创新(音质探索标准化),6过门板式曲牌创新(这是豫剧核心创新,需要几代艺人摸索认可才行,但是也是繁荣和完善本戏种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板式是长期艺术的沉淀结果,过门只是装饰音乐更适合先精雕美化,作曲的兴盛才是兴起的核心,千万别陶醉自满豫剧已经是极品了)。我觉得一部经典剧目应该是这样的:故事情节>音乐谱曲>唱腔韵味>肢体语言>戏词道白。我可能是个挑剔的,无知戏迷,说的对不对你来琢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