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再與時俱進了沒有

俺祖籍中原,受影響喜歡傳統藝術戲曲,就慢慢喜歡對比各個劇種優點與缺點,感激為豫劇改革的大家,創作的大家們。

豫劇再與時俱進了沒有

我覺得每個劇種的音樂核心是主弦為主的樂隊固定音樂格式,對主絃音色的喜好是以後劇種的吸引力的核心,豫劇裡指的板胡樂器,京劇京胡等等。

我覺得豫劇要想成更多人都喜愛的準“國劇”,我就大談大論一番了,呵呵。〔一〕,必須板胡音色標準化,不能老李老劉老王師傅的板胡各是各的音,板胡音色差別大是板胡工藝沒標準化的問題,有的胡口大,有的胡板悶,好板胡應該有三音共存“鳴,酥,哇”。鳴,就是指的高鳴音,特高頻率,京胡評劇河北梆子主弦都帶悅耳的高鳴音,高拔激昂,豫劇板胡相對來說比較悶些,畢竟是中音樂器,但是製作好也自帶點鳴音,難得。酥,是指面板木材生長年數不老,太瓷實不會有酥鬆的音頻。哇,指的是殼的結構,開口處不能太敞,不然形不成嗡體。板胡還有兩項要談下,一目前板胡大包託,看著是美觀氣派了,但是把一部分殼音也抱住了,悶上加悶,二是胡直徑越做越大,低音苦音是足,可是豫劇不單單演苦寒傷愁的劇種,偏色了不行,小胡兜住音也好聽,才活潑,尺寸要適當。愛板胡音才愛上豫劇,這句話沒毛病,希望省內設有板胡演奏與製作工藝,包括採音技術的交流中心。演奏上新劇,優化劇應該眼界放開,有必要吸收本省或鄰省的戲曲經典曲調,如河北的激昂,安徽江南的委婉,山東的歡快,陝西的悲苦,四個風格更應借鑑歡快的,委婉的,這是豫劇稀缺的曲調,經典好聽的旋律都可以借鑑在豫劇創作中,當然不是照抄,啟發再創作。〔二〕,在唱法技巧上向黃梅戲,越劇學習,文雅清秀韻味,不單單大飈嗓門,吼腔來換掌聲,這樣的劇種顯然有點簡單粗俗,必須多些細膩的,委婉的演唱技巧,如桑,陳,閻派的祥符名家們的韻味挺好。豫劇是“譟動”過量,“靜微”不足,自然少了點詩情畫意的深度,二是重“歌”不精“舞”,沒利用好另一半舞臺藝術,京劇的舞美,服飾,唸白,武打,動作要善於吸收,使得劇情豐滿。〔三〕,演唱上保持母韻同時吐字表意要清晰,吐字再靠普通話更好,全國人都喜愛。評劇優勢就是吐字表意清晰明瞭,端莊,大方,字音正。〔四〕,樂隊配伍上不是樂器越多效果就越好,傳統五大件板胡,司鼓,梆子,笙,阮的聲音如果被弱化覆蓋,豫劇就已經不是鼎盛時的風格,主次音模糊,看著樂隊龐大,板胡音如不凸顯演奏效果打折,又加入那麼多西洋樂器味全變了,像是歌劇。再說說樂器組合,樂隊全部樂器分析了一下,裡面的二胡,板胡感情音調主下沉,憂思悲,大提琴更是憂甚,而笛子,笙這兩高音樂器感情色彩主上揚,愉悅輕,嗩吶更是喜甚,後三個屬氣鳴高音樂器,高音樂器具有“化悲化傷”作用,對於豫劇這個稍帶傷感劇種,巧妙加入一款高音樂器,可中和劇種感情色彩,京劇河北梆子主弦高音也是極具魅力的,豫劇就缺少一款常揍高音配器填充高音,至少一把笙緩和了多少悲音苦調,可惜有的樂隊把它弱化,時可吹時又不吹,誰知道你吹沒吹。近年笙也改進了,有了落地架,但是畢竟吹笙還是累活,最好有左右二笙,互補吹。再說說的豫劇老錄音裡有嗡嗡的低音混響聲給音樂增色不少,目前用的“嗡子”(大型蟒皮二胡)與大提琴,還可以繼續尋找搭配,不管你是哪國樂器,搭配好聽就用上,實際點。低音樂器聽的就是餘音,混響,延時特性,豫劇是不能沒有低音樂器的,觀眾普遍對電子琴配樂特別反感的,秦腔就有兩個"混響"式樂器秦板胡與楊琴,為什麼說這兩是混響式,因為這兩樂器特點是餘音相對長一秒半秒的,這是樂器的特點,所以合奏起來餘音交應,音符悠揚飄飄。〔五〕對豫劇音樂上的看法:〈1〉惆悵:多次講到的豫劇風格偏“悲,苦,傷”,一個很平常劇情的都演奏的偏帶傷感,十個劇目七個苦,望苦難的中原以翻篇,與時俱進苦變甜,不從樂器搭配下手,風格還是不變,需要你苦可苦不需要就得彌補。〈2〉詞蹦曲蹦:豫劇演唱吐字本來就是偏“疙瘩,顆粒”感很重的劇種,一字一個字往外“蹦”,不像黃梅戲,越劇唱詞具有纏綿“流水”性,在配樂器上應該少用“顆粒”感較重的彈撥式樂器,如古箏,三絃,楊琴,不然豫劇就有點“山東快書”“河南墜子”化,詞蹦曲也蹦,偏離連貫婉轉的韻味,要多用弓弦氣鳴式樂器的流水音,過門音樂也別有太強的“間隔”"停頓"感,一截一斷不纏綿不動聽,作曲要去"快板"化,河北梆子作曲過門就比較連貫,緊密,節連節段連段少見節湊性間隔設計。〈3〉學舌:豫劇板胡演奏裡有許多模仿人聲的處理,演員唱一句後,板胡有時模仿一遍,這個音樂處理很有趣,偶爾還行多了便顯的乏味,顯得作曲庫窮,成充填式了,乏味,比較低級作曲。〈4〉頻貧:豫劇音樂裡梆子的看法,好的譜曲絕對也有梆子的譜,梆子在一場戲裡很規律的從頭敲到尾輕重還一樣,有次噪音的嫌疑,應該把握“有與無,輕與重,快慢”等花樣它才算是樂器,並非機械的用。目前梆子都用貴木品種,硬鐵一般,敲打發瓷音,形狀圓木梆子聲更瓷,類方木梆子好些,聲音蓬鬆。〈5〉近年有些劇目裡,板胡與二胡交替式做“領弦”的處理挺好,板胡間隙有二胡託底,一下把越劇黃梅主胡風格融入,使豫劇表現力又拓寬一大塊,更全面了

<6>破鑼聲焦心,鑼,說他是樂器也行,說他是噪音也對,就看用的頻不頻巧不巧,文雅社會鑼可能會進化的越來越小了,越來越少,再說目前這鑼造的邊太淺,沒有老鑼好聽。〔六〕,豫劇的振興,首先要抓住培養年輕人為主的觀眾群,舞美效果怎麼樣更美輪美奐,樂隊音響效果怎麼樣更真實清晰,現在拾音筒真未必有原來大拾音筒效果好,採音是進步了還是倒退自己翻翻老視頻一聽便知,原來那種落地一排採音頭連呼吸聲都能採到,這個費解了啊。樂隊裡兩核心樂器,笙,板胡完全可以採取雙採音頭,板胡上方弦絲處和瓢口方各一個,因為板胡各方位發音是不同的,專門開發個板胡雙採音頭設備也不是不可以,聽戲還是七分聽伴奏的。舞臺設計怎麼樣更現代,比如戲詞顯示屏橫的就比豎的好讀,因為大家看電視形成的閱讀習慣。豫劇多出作品,老劇目可以出優化版本,其他劇種的經典戲也可移植過來,創新戲有難度,個人覺得傳統點才有戲味。在豫劇選人方面,應該是唱為首,“舞”後期可以練習彌補,嗓音特質萬人裡未必能選出一位,應不拘一格選好嗓,還要讓演員有獨立性見解,還得有我行我素的倔強和自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自成一派出師出角,千萬別被大師們光環“圈”住了,誰唱的好會唱誰是角,在風華正茂時多留下好作品。

說了一大堆缺點,不過比較其他劇種豫劇的優勢還是明顯的,情真意切,聲腔激昂,吐字偏白話,喜悲分明,音樂豐富動聽,易學易唱,具有感染力,豫劇善於革新,創新是為了優化更完美。優化有這幾種,由淺到深為:1視覺呈現創新(服飾,道具),2動作藝術創新(做打表舞精緻化),3樂器組合創新(這個創新是受益最久遠的),4唱腔創新(腔韻創新有風險,復古原態原調比盲目改變好)5板胡工藝創新(音質探索標準化),6過門板式曲牌創新(這是豫劇核心創新,需要幾代藝人摸索認可才行,但是也是繁榮和完善本戲種的必由之路,如果說板式是長期藝術的沉澱結果,過門只是裝飾音樂更適合先精雕美化,作曲的興盛才是興起的核心,千萬別陶醉自滿豫劇已經是極品了)。我覺得一部經典劇目應該是這樣的:故事情節>音樂譜曲>唱腔韻味>肢體語言>戲詞道白。我可能是個挑剔的,無知戲迷,說的對不對你來琢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