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一粒貢米的自述:太難了!冬天淮河擱淺,夏天黃河翻船

​唐宋兩朝是我國造船發展的第二個高峰,在此期間國家相對穩定,經濟繁榮,唐朝更是繼強漢之後久違的盛世王朝,這些都給造船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仍頻,因此船舶技術的進步更多應用在戰船之上,如樓船、車輪舟,到了強盛的唐朝,船舶的技術發展就更多體現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民用船舶上,如漕運糧船,航海遠洋船隊。關於唐朝船舶的發展面貌,小編將會分為內河航運與海上交通兩個部分分享給讀者。

內河航運與江河船舶

唐朝內河航運,以汴渠(通濟渠)和長江干支流為主道。由蜀中沿江而下到揚州,或由交州、廣州經湘江、贛水進長江達揚州,再經汴渠進入黃河,入渭河至長安。甚至經由永濟渠還可以到達清河(河北)和幽州。以揚州為中心,形成了通江達海的全國水運網。

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唐代漕運圖

武德七年,統治者頒佈了均田令和租庸調法。租,就是每個成年男子要向官府繳納實物地租粟2石;庸,是每個農民每年向官府無償地服勞役20天,若不服役,准許每天納絹3尺或布3尺7寸5分抵免;調,就是根據土地裡栽種的作物,每年繳納絹(或綾)2丈、綿3兩。租庸調製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也因此促使產生了唐初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同時不可避免地使內河航運承擔了繁重的任務。這一時期“國用漸廣,漕運數倍於前”。

開元二十二年,兼任江淮、河南轉運使的裴耀卿,詳細考察分析了南北漕運的問題所在:江南人口眾多,其所繳納稅賦是國庫的重要來源。每年需要被運往首都的租庸調等物品,在正月二月間乘船啟程,到揚州進入運河的斗門,但是在此時,船隻會因為運河水尚淺而無法航行。一直等到四月份以後才能順利渡過淮河進入汴河,又不巧的是,此時又屬於汴河枯水季,加上搬運貨物與停留的時間,直到六七月份才能到達黃河。更不巧的是,這時又逢黃河水漲而不適於航運,又得停一兩月等待水勢減弱才能航行。這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人工費花費不少不說,糧食受潮變質也是難以避免的現象,因此當時的漕運看起來似乎便利快捷,實際上也有不少的問題。

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淮水牧鵝圖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裴耀卿提出了實行分段運轉法,也就是在上述被迫停留的節點設置糧倉,化直接運輸為分段運輸,不再由一隻船將糧食從頭運到尾,改用接力的方式運糧,水深則用大船,水淺則用小船,水況實在不宜航行時就暫時屯糧於糧倉中等待。國家實行了三年這樣的辦法,成功運輸糧食七百萬石,各種省船費人工費三十萬貫。

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安史之亂

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歷時七年多終於宣告結束,當時的汴水水運早已宣告停止多時,戰火與百姓相隨,生民流離失所,衣食沒有著落,“關中米鬥千錢”。廣德二年,劉晏任河南、江淮轉運使,開始疏浚汴水,整頓汴水水運,更針對汴水的水文,建造了“歇艎支江船”運糧。這種船每一隻船可以裝一千斛糧,編制為一船千斛、十船一綱、每綱300人篙工50人。除此之外,因為黃河急流難渡,特別是駛上三門峽難之又難,劉晏建造了“上門填闕船”用來渡過險水。

為了充分進行漕運活動,兩種船都建造數千艘。劉晏此後完善了裴耀卿的分段運轉法,制訂了漕運的定製——“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對於漕運的發展,劉晏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唐世推漕運之能者,推晏為首,後來皆遵其法度”。

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劉晏介紹圖

在內河航運較為發達的唐代,在黃河有“上門填闕船”,在黃河與長江之間有適宜於汴水的“歇艎支江船”,而航行於長江的則有大型船舶“俞大娘船”。

俞大娘船,不知道其名稱源自何處,唐朝時在江河上討生活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水載不過萬”,意思是說大船受限於技術條件,能夠裝載的糧食不過八九千石。但是俞大娘船堪稱打破人們認知的“異端”,此船於大曆、貞元年間出現,據傳“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博。所載不啻萬石”。

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汴水秋景圖

生死嫁娶悉在船上,以船為家,一次生意地域上穿越南北,時間上跨過四季,這應當是一種生活的極致了。關於俞大娘船載量為八九千石的規模,也為北宋的文獻證實。張舜民《畫墁集》,記述了他親眼所見的萬石船的實況:“丙戌,觀萬石船,船形制圓短,如三間大屋,戶出其背。中甚華飾,登降以梯級,非甚大風不行,錢載二千萬貫,米載一萬二千石。”

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畫墁集》書影

唐代的大都市除長安、洛陽二京外,以揚州、益州(四川成都)最為繁榮,素有“揚一益二”之稱。商賈乘船往來於四川和長江下游之間。唐代詩人張籍《相和歌辭•賈客樂》曰:“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欲發移船近江口,船頭祭神各澆酒。停杯共說遠行期,入蜀經蠻遠別離……”這首《賈客樂》,生動地描繪了船舶運輸在長江上下游之間的繁榮景象。

李白有名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又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劉禹錫也在詩中高唱“吳越分雙鎮,東西接萬艘”……這是唐朝時長江航運盛況的真實寫照。

唐玄宗開元二年,廣陵郡(今揚州市)江面驟起大風,加之海潮洶湧,江口船舶躲避不及者,一次沉沒之船達數千只。

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長江險勝

唐代宗寶應二年,鄂州(今湖北武昌)大火,燒船三千艘。

代宗大曆十一年,杭州又遇大風,“海水翻潮,飄蕩州郭五千餘家,船千餘隻”。

這些文字一方面是天災的記錄,從另一方面來講,僅一個口岸就有上千、數千只船停靠,整個長江航船之多可想而知。

唐玄宗天寶二年,韋堅引壩水、消水到長安城東長東坡望春樓下,匯成廣運潭。之後他調集各地舟船數百艘,在廣運潭舉辦了一個各地船舶與物產的大展覽。舟船來自數十個不同的郡縣,各地之船一律在明顯處註明所在郡名,船上滿載當地的特產。

一年工作一次,一次時長一年,以船為家的人沒有假期

繁盛的水上活動

據記載,廣陵郡,船載各色綾繡;會稽郡,船載銅器、羅、吳綾、絳紗;南海郡,船載玳瑁、珍珠、象牙、沉香……各郡的舟船“皆首尾相銜進,數十里不絕”。眾船雲集,不但數量多,而且船型各異,據傳當時“關中不識連檣挾櫓”,這場眾船雲集的盛會給予了關中人民極大震撼。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