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今年四月二十三號,是第二十五個世界讀書日,春天已深,可圖書和出版業仍停留在“冬季”。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席捲全球圖書出版業的寒冬。從新聞中可以管中窺豹——


國內,眾多民營書店展開自救行動。2月24日,書店品牌單向街在官微發起眾籌;3月9日,許知遠率領五家書店店長聯合淘寶主播薇婭,六分鐘賣出三千件99元的“圖書盲袋”;餓了麼和美團先後開啟圖書外賣服務,邀請書店入駐,可惜線上的聲勢並未轉化為線下的銷量。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武漢的舊書店也在掙扎。


得勝橋的歲月書坊為了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全面開展網絡營銷活動。而青龍巷的泉之舊書社自封城以來,只在孔夫子舊書網上賣出過書。三個月“五千多元,除去中介運費成本,大約四千多元結餘。”


房東沒有減免租金,主要的客源——外地遊客尚未迴歸。老闆,也是讀書人馬成勇說,“能撐到年底。”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這是讓人有些悲傷的關於閱讀的現實。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或許因為疫情被迫分離,但有多種方式可以“見面”,因此並不孤獨。而人最初閱讀的動力除了獲取知識,便是擺脫孤獨,藉由書本上他人的故事,更好地認清自我。


疫情期間我重新讀了一遍《血疫》,看的時候忽然產生一個想法:也許很多人像我一樣,知道自己在見證歷史,但卻沒有“正在變成歷史”的真切感。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我知道疫情結束後會出現一批講述武漢的新書。在未來的讀者眼裡,我們已經是歷史了。


所以在這個世界讀書日,我想分享幾本關於武漢歷史的書。疫情中的武漢對我們而言是陌生的,而歷史上的武漢對大多數現在的人來說,可能同樣如此。


這是有趣的,後人研究我們,我們研究前人,歷史就這樣一脈相傳。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近代武漢有三次比較大的洪水,分別發生在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後兩者年代稍近,我們或者父輩大多都曾經歷,但八十九年前的這場洪水已經很少能找到親歷者了。


搜狐網的一篇文章稱:“這次水災被廣泛認為是有記錄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自然災害,且肯定是20世紀導致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災害。死亡人數估計在40萬到400萬之間。”


“在重災區漢口市,除了少數地勢較高地方,其他地方都成了一片汪洋,市區平均深度3米,最深的地方達到5米。之後大水將武昌、漢陽淹沒,武漢在洪水中浸泡近兩個月,受災人數達到七十八萬人。”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而這本書便是對這次洪水的記錄,由江漢印書館於1931年出版。書裡有水災的原因、經過、實地考察的場景、長江的水量、當時的言論,以及蔣中正《告水災被難同胞書》等。


《漢口大水記》全書共二百頁,附有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1938年2月,抗戰形勢吃緊,國立武漢大學西遷至四川樂山,直至1946年6月抗戰勝利後遷回武昌珞珈山。


而當時武漢淪陷,“日本軍隊來到武大後,所有的日本軍官都被武大美麗的風景吸引了,他們認為這裡是‘最美麗的校園’,於是佔領武漢的日軍就將自己的司令部駐紮在武大里,武大變成了當時日軍的‘中原司令部’。”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國立武漢大學一覽》出版於武漢淪陷前,每年一期,我搜到的最後一期在1936年。裡面介紹了國立武漢大學的歷史沿革、各學院概括、地圖、出版物、教職員學生履歷,以及當年畢業生姓名錄等。


武漢的曾經,和武大的現在放在一起,不知道哪個更美。推薦和《當樂山遇上珞珈山》一起看。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六十七歲的嚴越培從1978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四十二年來拍攝了超過八萬張照片,先後參與出版二十餘本畫冊,數百張宣傳摺頁。


他專門拍攝武漢的城市風貌。1986年他與董漢芳合作,為華藝出版社(國臺辦對臺灣宣傳的出版社)合作拍攝《東湖導遊圖》,成為東湖風景區升格為市局級單位後的第一張導遊圖。


而這本《武漢》同樣由華藝出版社操刀,嚴越培等攝影師拍攝,出版於1987年,記錄了三十三年前的武漢大橋、中山大道、古琴臺、起義門、黃鶴樓、晴川閣和龍王廟等武漢地標。


改革開放中的武漢是什麼樣子,可以在這本攝影集中看到。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建築也有壽命,老建築只會越來越少,即便不斷地修葺也很難再現原本的風貌。況且周圍環境變了,徒留一棟,多少顯得黯然神傷。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這本書將武漢的老建築分為八類:金融建築,商行與商埠,公共服務機構,西方領事館建築,宗教建築,工業建築,軍政機構,會所與里弄、公寓和公館。裡面有我們熟知的名字,也有相對陌生的名字。


它未必包羅萬象,比如會館只放了保存比較完好的江蘇會館和寧波會館,另一處發掘出原址、被等比例縮小遷移至金石博物館的長郡會館沒有列出。


但作為一本瞭解武漢老建築的書它是合格的。豆瓣網友韌免評論:“很有意思,此書亦可作為武漢深度遊的指南。”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這本書具有一定的爭議。“有些方面有點誇大了”“副標題起太大,行文中的立論太絕對,但很多史實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再挖掘。”


這緣於它的成書背景:“1992年,作者R·麥金農在華中師範大學寧靜的校園裡,或在圖書館,或坐電腦前,或參加小型聚會,或獨自散步,開始了關於上世紀抗戰時期的武漢研究。”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得益於美國人的身份,他不僅得到了來自中國方面的幫助,並得以翻閱美國漢學同行的專論專著。他在北京採訪到著名共產黨新聞人胡繩——武漢保衛戰的見證者,在臺北找到著名國民黨新聞人胡球原——另一位見證者。他甚至還採訪了前國民黨教育部長陳立夫先生。


“他‘發現’了武漢作為中國戰時臨時首都的意義在於:在現代,戰爭通常會導致政府限制國內人民的自由,並在政治上進行嚴格控制,但是在1938年的武漢,情況卻截然相反。在一個充斥著屠殺、英雄主義和絕望氣氛中,武漢這座大都市實際上成為當時中國的戰時首都。在這裡,人們認為容忍政治多樣性,加強團結,遠比堅持權利主義的黨派政治更為重要。”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人們總在提大漢口,漢口的商業,“東方芝加哥”。但可能很少有人細究,當年漢口的商業究竟是怎樣一個系統,如何才算得上“大”。


這本書從外國人的視角對清末漢口的商業經濟系統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其中有大量極其鮮活的舊時漢口鎮景觀、風俗的描繪。文中部分“史料解讀上有疵誤”,但瑕不掩瑜,從社會學上分析漢口是非常有意義的。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武漢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大重工業鎮,從洋務運動時期的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武鋼、武船、武重、武鍋,可以說武漢的近代史是由鋼鐵架構起來的。


直至九十年代國企改革,經濟重心轉移,東南沿海開放數批經濟特區,傳統重工業出現頹勢,曾經盛極一時的“武字頭”國廠各自面臨困境。


2007年至2019年,武鍋虧損、出售,武鋼和寶鋼合併,武船併入中船集團。它們的變遷是中國工業發展變化的縮影。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從1953年籌建,1956年動工建設,“武鍋曾為我國生產核動能設備填補空白,大力推動了國家核戰略計劃的實施”。五十六年後,“武漢鍋爐廠作為三級工業遺產列入第一批武漢市工業遺產名錄,但最終大部分廠房仍被拆除”。


目前老武鍋的重要遺存,一個編號403的雙層車間被改造成403國際藝術中心。


這本《武漢鍋爐工人》的“拍攝背景是武漢鍋爐廠於2007年被阿爾斯通收購,武鍋搬遷,老廠房的職工和陳跡用一張張照片記錄下來”。裡面有諸多武鍋工人的肖像以及廠房的照片,是老武鍋最後的留影。


Tips:


一:1、2、3可從中國國家圖書館(www.nlc.cn)免費瀏覽電子版,部分內容或版權受限無法顯示。


二:1、2可從湖北省圖書館借閱,2有1936和1939兩個版本。


三:7可從孔夫子舊書網購買二手書。


參考資料:

1.《“單向街”發起眾籌背後:眾多民營書店的自救與困局》做書 2020.2.28

2.《書展取消,新書難產,海外出版業衝擊波對國內影響幾何?》做書2020.3.30

3.《武漢被浸泡兩個月!那年大水災,大半個中國被淹!》搜狐網 2017.7.10

4.《武漢1938年淪陷:武大成當時日軍的中原司令部》楚天金報 2013.10.23

5.《20餘本畫冊8萬餘照片,他用相機解說大美武漢》長江日報 2019.6.13

6.《我和嚴越培第一次合作的東湖導遊圖》董漢芳 2010.1.15

7.《美國漢學家對中國現代史的治學研究途徑》謝天開 2012.5.16

8.《清末重鎮——老漢口》飲茶 2008.1.2

9.《關於武漢的幾本書》又合書舍 2020.3.24

10.《為什麼是武漢?》市界 2020.1.25

11.《大武漢系列之:武漢鍋爐廠》非常往事 2018.1.25


text | 王博璨


photo | 來源於網絡


#今天你讀了什麼書?#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新書在瘋狂滿減,我在讀舊書裡的武漢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