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App要看通訊記錄?管住“越界”有法更要有罰

地圖App要看通訊記錄?管住“越界”有法更要有罰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了關於《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對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收集的個人信息範圍做出明確規定。


如今,地圖軟件要看通訊記錄,遊戲運行需要位置信息,內存清理需要鏡頭權限,App的授權越界現象愈發普遍。許多用戶隱私通過這些後門進入互聯網公司手中,形成了所謂的“大數據”。更令人憤慨的是,為了迫使用戶開放權限,這些App或是因用戶選擇“不同意”而罷工;或是拿出複雜的用戶協議,以繞暈用戶來撇清自身責任。可以說,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已經成為當下移動互聯網的一大頑疾。對此,有關部門曾進行過多輪專項打擊。目前,已完成國內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的技術檢測工作,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下架了94款拒不整改的App。此番國家網信辦進一步建章立制,為完善治理體系補上了重要一環。


我國互聯網企業普遍採用前端免費、後端獲利的模式,蒐集個人信息進行精準營銷是其獲利的關鍵。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即便有監管壓力,亦不乏開發者會鋌而走險,甚至一些互聯網巨頭還會在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整改上進行技術對抗。上述《徵求意見稿》將浩如煙海的App和五花八門的權限進行了詳細分類,限定了每一類App的索權範圍,以清晰的範圍壓縮了投機的空間。與此同時,全國App檢測平臺的開發正在穩步推進,預計到年底將具備百萬級自動化監測能力,大幅提高不良App的檢查效率。這些進步的疊加,讓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更給力的App監管網絡。


當然,真正管住App的投機之心,有法更要有罰。據統計,我國網民一年間因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洩露等問題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高達上千億元,但始作俑者付出的罰款與之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在國外,因洩露消費者隱私,臉書被美國重罰6.5億美元;由於用“不當方式”向用戶推送購物服務,谷歌被歐盟罰款24.2億歐元……可見,只有讓相關企業感到痛感,才能倒逼其遵規守矩。如何確保法律法規真正落地,同時讓越線者付出慘痛代價,是下一步相關部門應當發力的重點。


據統計,國內App數量已超350萬款。這樣的體量和影響力決定了,制度要走向精細完備,監管要走向嚴格高效。多管齊下,讓那些濫用權限的App得到嚴懲,這不僅是維護用戶權益的需要,也是這一行業良性發展的前提。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