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App要看通讯记录?管住“越界”有法更要有罚

地图App要看通讯记录?管住“越界”有法更要有罚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对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等38类常见类型App收集的个人信息范围做出明确规定。


如今,地图软件要看通讯记录,游戏运行需要位置信息,内存清理需要镜头权限,App的授权越界现象愈发普遍。许多用户隐私通过这些后门进入互联网公司手中,形成了所谓的“大数据”。更令人愤慨的是,为了迫使用户开放权限,这些App或是因用户选择“不同意”而罢工;或是拿出复杂的用户协议,以绕晕用户来撇清自身责任。可以说,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移动互联网的一大顽疾。对此,有关部门曾进行过多轮专项打击。目前,已完成国内用户使用率较高的44万款App的技术检测工作,责令1336款违规App进行整改,下架了94款拒不整改的App。此番国家网信办进一步建章立制,为完善治理体系补上了重要一环。


我国互联网企业普遍采用前端免费、后端获利的模式,搜集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是其获利的关键。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即便有监管压力,亦不乏开发者会铤而走险,甚至一些互联网巨头还会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整改上进行技术对抗。上述《征求意见稿》将浩如烟海的App和五花八门的权限进行了详细分类,限定了每一类App的索权范围,以清晰的范围压缩了投机的空间。与此同时,全国App检测平台的开发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到年底将具备百万级自动化监测能力,大幅提高不良App的检查效率。这些进步的叠加,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给力的App监管网络。


当然,真正管住App的投机之心,有法更要有罚。据统计,我国网民一年间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而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但始作俑者付出的罚款与之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在国外,因泄露消费者隐私,脸书被美国重罚6.5亿美元;由于用“不当方式”向用户推送购物服务,谷歌被欧盟罚款24.2亿欧元……可见,只有让相关企业感到痛感,才能倒逼其遵规守矩。如何确保法律法规真正落地,同时让越线者付出惨痛代价,是下一步相关部门应当发力的重点。


据统计,国内App数量已超350万款。这样的体量和影响力决定了,制度要走向精细完备,监管要走向严格高效。多管齐下,让那些滥用权限的App得到严惩,这不仅是维护用户权益的需要,也是这一行业良性发展的前提。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