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6款被工信部通報侵害用戶權益的APP,你手機中也有嗎?

5月15日工信部消息,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的檢查中,尚有16款App對存在的問題未完成整改。這其中,知乎日報與噹噹等用戶下載量頗高的App赫然在列。APP頻頻侵犯個人數據,隱私問題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備受指責的問題之一。

不得不承認,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我們的個人隱私的空間正在被逐步擠壓。隱私數據彷彿都像是唐僧肉一般,讓企業對它的嚮往趨之若鶩。那麼挖掘隱私信息的背後,企業到底有著怎樣的動機呢?

這16款被工信部通報侵害用戶權益的APP,你手機中也有嗎?

有人說,互聯網是一個信息裸奔的時代,每個人的隱私都在逐漸被暴露。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在花唄上的額度只有2000,而有的人可以達到20萬。打開攜程,同樣的五一假期,不同的人收到的推薦線路會有極高的差價。這種過去被批判為“看人下菜碟”的行為,現在成為了互聯網公司競相亮劍的“千人千面”體驗戰場。而實現這一切的,正是基於對於用戶日常隱私信息的挖取。通過大數據精準定位客戶,梳理客群,並基於此定製差異化的服務與產品推送。

2012年8月,今日頭條發佈自己的第一個版本。在頭條後臺信息獲取之後的獨特算法下,一款彷彿專門為“你”一個人定做的app終於被你親手培育完成。一夜之間所有的公司都開始注重“算法”。用戶的互聯網軌跡被層層追蹤,並整合分析。高度智能的信息識別與檢索推送讓用戶大呼過癮,而每一次精準投遞的背後,都是軟件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攫取。

這16款被工信部通報侵害用戶權益的APP,你手機中也有嗎?

​“我的手機比我還要懂我自己,它好像知道我的心裡在想些什麼。”成為了很多人深有感觸的共鳴。APP變得更加“懂事”,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軟件使用者的用戶粘性。現在的確也有很多用戶更加享受越來越個性化的服務平臺。但是他們好像也從未思考過,被互聯網看穿,未必是一件好事,在這背後所付出的是隱私代價。他們認為的“個性化”很可能是互聯網場景下的“牢籠”。你每天接收到的都是雷同並具有狹見的信息,這些信息並不能給你帶來價值,而你的隱私安全卻早已成為問題。

這16款被工信部通報侵害用戶權益的APP,你手機中也有嗎?

難道這個時代我們想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就這麼被動嗎?任何網上的行為都要付出犧牲隱私的代價嗎?其實還是有真正站在用戶利益立場的app。群脈是一款專門做社群的app,它設有個人標籤主頁,用戶可自己選擇想要展示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區、愛好、職業、需求等,它通過傳統的個人標籤形式讓主動權掌握在用戶自己手上的。而系統會根據你所填寫的需求自動匹配所需人脈、產品,為你的生活、工作帶來無限的價值。

“玩社群,用群脈”在這裡,你可以通過標籤不犧牲隱私找到自己的組織實現“零度人脈”高效精準的社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