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對”的時候,越要格外小心

今日故事:


今天分享我個人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對”的時候,越要格外小心

早上,深圳藍天白雲、陽光和暖,我決定把被子搬到陽光底下曬曬。

下樓一看,跟我想法一致的人還真不少,小區公共晾曬的區域已經曬滿了各式各樣的衣物被子。

我抱著棉被在太陽底下轉悠半天,沒瞅見一個空地,被子有些重,太陽曬得我有點心煩意亂。

正想著拖著被子回去的時候,我看見一條長長的晾衣繩子在居民健身區角落,我連忙奔了過去。

過去一看,有個女人正往繩上搭衣服。好傢伙!每件衣物中間的空隙都可以放下一個枕頭了。

我心裡想著“這人真是的,小區又不是她一個人住,佔那麼多。”但是我忍住沒說出,只是語氣有些硬地說道:“你衣服幹嘛晾那麼開,別人都沒地方曬了。”

她抬頭瞪了我一眼,不客氣地說道:“這裡沒地兒了,晾滿了。”

我一聽來氣了,明明擠一擠就可以的,她偏要霸佔那麼多地方,簡直就是素質低下。頓時,也不想搭理她,只管把她的衣物往邊上挪。

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對”的時候,越要格外小心

真準備把被子晾開的時候,她突然很生氣地大聲說道:

“你這個人怎麼回事,就不能態度好點嗎?這晾衣繩是我拉的!”

吶尼!我去!我沒聽錯吧,這繩子是人家自己帶過來的,不是公共的?太尷尬了吧!

頓時,我感覺臉都有點發燙了,想到自己之前的行為,真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我連忙解釋說自己不知道,不好意思,捲起被子準備回去。

她叫住我,說:“我挪過去點,你曬吧。”

這時,我才注意到她還帶著一個孩子,一問之下,還知道她住的樓離這挺遠的,自己一個人搬了幾桶衣物過來,又一個人回去拿繩子過來弄的晾衣繩。

越瞭解事情的全部面貌,我發現之前的論斷越是錯得離譜,僅憑自己的臆測就給人打上素質低、沒公德等標籤,最後被真相打臉。

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對”的時候,越要格外小心

琳醬分析:

當我們越是認為自己“對”,就會對自己持有的信念堅定不移,對自己、他人、世界的想法、觀點、判斷就越僵化。

我們認為自己“對”,是根據自己所獲得的線索、證據,加上一些推斷得出來的。這種結論就會受限於我們取證的範圍、獲得的信息量和準確性,以及我們做出推斷的邏輯性和客觀性。

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對”的時候,越要格外小心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對”的,但最後的真相卻截然相反,其原因就在於:

一、我們未能看到事情的全貌,只看到了部分事實。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認知系統會存在“選擇性注意”。

例如:當你懷孕了,你就會看到身邊、路上有很多孕婦。

但是,孕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而是一直就有,只不過以前你沒有特別留意,就不覺得有那麼多了。

這種“選擇性注意”的傾向,會讓我們格外留心跟自己有關的、特別是對我們有利的事情、線索和證據。

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對”的時候,越要格外小心

二、我們在很多時候會存在“認知偏差”。

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精確,我們的認知系統是有bug的,會存在“認知偏差”,特別是在有抑鬱、焦慮、強迫、恐懼等心理症狀的人更加明顯。

例如:有個人曾經被最好的朋友欺騙過,她從此就認定,沒有人可以相信。

遇到這種類似情況,我們的大腦不會讓我們去提高識人的能力、重新設定與人交心的界限、提高識別謊言的能力等,而是遵循“最小費力原則”,讓我們採取簡單粗暴卻貽害無窮的辦法——“與人隔絕”。

我們的認知系統很複雜,有些模式是可靠的,但是有些卻未必。所以,當我們做出一個推論或判斷時,有必要思考一下,這是大腦的bug嗎?

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對”的時候,越要格外小心

結束語:

生活即修行。

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以為活著就是在修行。

我個人以為,活著,就只是活著。是不是在修行,要看我們是否用心;能否從生活的每件事情裡覺察、了悟;能否捨棄“以自我為中心”,客觀的去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