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弩機研究(摘抄)

遼金弩機研究(摘抄)
遼金弩機研究(摘抄)
遼金弩機研究(摘抄)遼金弩機研究(摘抄)
遼金弩機研究(摘抄)

《辭源》中釋義 :“弓之有臂者謂之弩,相傳為黃帝所作,內設機巧,勾弦發矢,力強可及遠……”

金國弩的配備情況:據金史.志二十二..儀衛上.記載:金制,天子之儀衛,一曰立仗,二曰行仗。其衛士,曰護衛、曰親軍、曰弩手,曰控鶴、曰傘子、曰長行。立仗則有殿庭內仗、殿庭外仗,凡大禮、大朝會則用之。弩手百人分立兩階而已。

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海陵去甲兵,惟存錦衣弩手百人,分立兩階。左右親衛,盤裹紫襖,塗金束帶,骨朵,佩兵械。供御弩手、傘子百人,並金花交腳幞(fu)頭,塗金銅鈒(sa)襯花束帶,骨朵。弩手、傘子直於殿門外,分兩面排立。點檢司起居,弩手、傘子於殿門外北面山呼聲喏,訖,即於殿門外東西相向排立。  

行仗。天子非祀享巡幸遠出,則用常行儀衛。弩手二百人。

  硃雀旗隊三十四人:弩六,前部馬隊,共分十個隊640人:每隊均配有弩六。  

金史.志二十二三.儀衛下記述:大駕滷薄 :驍衛翊(yi)衛隊六十人:弩、弓矢、槊皆一十六。皇太后皇后滷薄:清旅隊三十人,佩弓矢、橫刀、執槊、弩、騎。領四十騎:二十人執槊、四人弩、十、弓矢、橫刀。皇太子滷薄:清遊隊二十四人:弩四、厭角隊六十二人:弩三。後拒隊四十六人:弩四。後第一、二、三隊各配:弩三,槊五,弓矢三,槊三,弓矢四。

金史.列傳十七記述:酈瓊,字國寶,相州臨漳人。為山東路弩手千戶。

金國弩手的選拔標準:金史志二十五.兵.記述: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增籤弩手千人。凡選弩手之制,先以營造尺度杖,其長六尺,立之謂之等杖。取身與杖等,能踏弩至三石,鋪弦解索登踏閒習,射六箭皆上垛,內二箭中貼者。

興定二年,選募河南、陝西弩手軍二千人為一軍,賜號威勇。

   列傳第四十九·有弩軍萬戶齊鎮的記述。

金國弩的管理機構: 據金史百官二記載:“利器署。本都作院,興定二年更今名。同隨朝來屬。令,從六品。丞,從七品。掌修弓弩刀槊之屬”。

遼國史料對弩的記載較少,遼史.本紀第十四記述:蕭撻凜中伏弩死。

遼史.列傳十五 記述:撻凜按視地形,取宋之羊觀、鹽堆、鳧(fu)雁,中伏弩卒。這兩條記錄記述的是同一件事,遼國大將蕭撻凜偵查大宋地形時,中了宋軍的伏努而亡。

遼史本紀第二十二記述:誘脅弩手軍犯行宮。諸護衛及士卒、庖夫、弩手、傘子等三百餘人,各授官有差。

據遼史百官二記載:“弩手軍詳穩司。掌強弩之事”。

另據校勘記.五:壽隆元年九月有炮人、弩人,下文有“弩手軍”。

通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金國對弩的配備使用、弩兵的選拔標準以及國家專門設有“利器署”,掌修弩都有詳細記述。

遼國史料中對於弩的配備記述不詳,中伏弩卒。這顯然是中了宋朝的暗器伏弩而死。遼國同樣設有專門機構——“弩手軍詳穩司。掌強弩之事。”這裡所說的強弩,絕非是五石以下的普通弩。而是十石以上的床弩。

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縱觀遼金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製作使用的弩機,其突出特點如下:

一是簡練原始,小巧靈活。以卜字形弩機為例,一塊帶凸起的8釐米長的平板,用樞把5釐米長的卜字形懸刀固定,再把平板固定在弩臂上即可,弩機全重僅有153克。

一號燕尾型小懸刀弩機,郭匣長10.5釐米,兩樞孔位置隆起,側面觀看恰似十月懷胎的孕婦,其製作理念,都是為了最大程度減輕重量,此弩機全重僅有205克;

二號燕尾型h型懸刀弩機,郭匣長10釐米,最寬處僅有2釐米,重200克。三件弩機均未達到半斤重。

二是望山居中,便於瞄準。在燕尾型弩機中,又分為望山居左、居中兩種。一號燕尾型弩機,其望山居左;二號燕尾型弩機,其望山居中。

從弩機的發展史來看,自從出現青銅弩機之後,望山均居左,與左鈎牙在一個平行線上,只有遼金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製造使用的青銅弩機,出現了居於兩鈎牙後端中間的望山,這顯然是一個發明、一大創舉。這種望山居中的瞄準方式一定優於傳統的瞄準方式。當然這裡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弩機強度不會超過三石,射擊距離在200米左右。其瞄準自然是以望山頂端為準,而不是在望山的中間或其他部位。以人形望山為例,從圖片中很明顯的看到,人形望山頂端有一圓柱凸起,它類似於現代步qiang的準星,自然是瞄準所用。居中的鳥獸形望山,其頂端也有一個凸起。

三是懸刀短小,便於操作號燕尾型弩機,h型懸刀設計新穎,全長僅有4釐米,前後寬不足2釐米,肩部寬厚齊平,便於鉤心與之緊密配合,兩腿之間,上端隨手指型呈圓弧狀,兩條腿上寬下窄呈鏃狀,兩腿之間恰好放入食指,操作更加便利。

四是特有的三鈎牙望山,可以雙矢同發。翻閱弩機生產製造發展史,自從春秋時期製造出青銅弩機之後,一直到兩漢的鼎盛時期,還沒有發現一件三鈎牙望山,在遼金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域卻出現了這種三鈎牙望山弩機,這無疑是一仲創新,弩手操作時,可以一弩放置兩枚箭鏃,同時射出,其殺傷力可想而知。這種雙矢弩機可能用於城防防禦作戰,而不便於騎兵馬上操作。

五是銘文記述,體現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弩機銘文均在弩機郭匣和望山上鏨刻,銘文記述內容以弩機編號數字為主,同時鏨刻有製造人的姓氏,例如:“昌八十五”、“談八十五”、“李四十”、“彭二十八”、 “彭二十二”、“陳十”、“進七十三”等。有紀年和官造記載的只有“雍寧六年王信造弩機”這一件,這對於研究遼金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弩機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六是精美的製造工藝。北方少數民族傳承了中原地區流行的青銅器鎏金工藝,在弩機望山、郭匣部位實施鎏金工藝,這種鎏金工藝的弩機絕非實戰用器,一定是等級很高的頭領配備的兵器。

鏨刻紋飾工藝,鏨刻紋飾多在弩機郭匣上平面和鳥獸形望山上,紋飾多以點狀線的形式出現,郭面上鏨刻出雙龍雙鳳紋飾,龍身有點狀線鏨刻,兩隻鳳鳥並排在前端,風頭在郭匣的肩部,由細實線組成。鳥獸形望山的鳥身上鏨刻有羽毛,鈎牙的左、右、前方和頂端均刻有花草紋飾。

弩機的鑄造工藝也非常精湛,尤其是對望山的設計製造更是獨出心裁,有鳥獸型、人物型等等,風格獨特,非常逼真,這種鑄造工藝是其它弩機絕無僅有的。

七是製作材料以青銅為主。弩機的郭匣、望山均以青銅鑄造,鉤心、懸刀、樞三種配件,部分採用鐵質鑄造,因此,出土遼金弩機缺少鉤心、樞和懸刀的較多,皆因鐵質配件容易腐爛所致。

馬上作戰決定了弩的靈活使用。弩的重量太大,會直接影響操作者的戰鬥力,弩的尺寸太大,弩手在馬上不便操作。馬上張弩可以單腳雙臂張開,弩的強度大了,超出了弩手的極限,弩就無法張開,根據測試,一般人臂張的力度不會超過兩石(漢代一石相當於現在的30公斤),超過兩石,靠臂力很難張開,因此馬上用弩決定了質輕量小的弩機足以保障兩石弩的需求。

八是遼金弩機的缺陷和未知。通過對遼金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弩機的分析研究,從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是卜字形懸刀弩機,其弓弦掛在弩機平板突起部位,箭桿尾翼不能居中,射出的箭鏃偏差較大,需要弩手在實戰中摸索掌握。

二是燕尾型弩機鈎牙與郭匣配合不夠緊密,晃動也會影響射擊精度,尤其是望山居中的這種類型,配合更差一些。

三是遼金時期城防作戰一定配備有強弩,通過遼史資料中也瞭解到,國家專門設有“弩手軍詳穩司”。掌強弩之事。從目前發現的資料中還沒有發現與強弩相匹配的大弩機。

總之,遼金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製作的弩機,簡單而實用,居中的望山、三鈎牙的望山,均開了歷史的先河。弩機的有些部件更接近現代兵器,例如現代步兵qiang支的扳機就是遼金時期燕尾型弩機懸刀的翻版。鳥獸形望山頂端的缺口,就是現代武器機械瞄準所用標尺缺口的祖師爺。卜字形弩機和燕尾型弩機除了在內蒙古的吐列毛杜古城考古發掘外,市場上發現的這種類型的弩機均出自河北的北部、內蒙古、西北部和東北地區。在黃河以南還未發現這兩種類型的弩機。

註明:西夏、遼、金國當時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党項族、女真族、契丹族、回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