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真正目的,是深度獲取和運用知識

早上翻開朋友圈,發現許多人都在薦書薦讀,彷彿今天不讀書的人就是一個缺乏知識的人,就要損失多少個人價值一樣。

可是再仔細一瞧,他們推薦的書很多是下面這種類型:

“一本讀懂……”“……一本通”“我的最後一本……書”……

這種類型的書有的很厚,也有的很薄,但除去極少數名家以外,絕大多數作者是缺乏能力和技巧去講清楚書中內容的。

換句話說,很多人所讀的書只不過是一些表面的知識。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或許你的知識量早已超負荷了。

01

按照現在普遍流行的一種說法:

如果你在一個領域有超過2000個小時的學習積累,那麼你基本上就把握了這個領域的主要內容。

如果你能在一個領域花上1萬個小時的實踐和鑽研,那麼你可能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

問題在於你讀一本“……一本通”,所需花費的時間是多久呢?

按照一本書15萬字來算,每分鐘閱讀250個字,那麼你讀完它大約需要10個小時。

可是對於一個領域來說,10個小時的知識量顯然不夠。

更何況更加關鍵的是,閱讀量不等於知識量,知識量更不等於智能。

讀書的真正目的,是深度獲取和運用知識

實際上,知識應該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放在書本上的,隱性知識則主要是實踐中的經驗。

除了極少數人能夠獲得一定的隱性知識之外,大部分剛畢業或者工作少於三年的人的隱性知識是初級水平。

事實上,大部分學生應用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在書本上,而非在現實實踐中。

換句話說,他們對實踐中所蘊含的隱性知識,仍有很大缺口,甚至一竅不通。

02

我們的社會大概率在向一個文字社會轉變,而不是在向一個智能社會轉變。

國家早已看明白了這些事,所以出臺了文件收緊書號審批,以規範圖書出版。

現在看來這完全是好事,因為避免了大量參差不齊的文字作品被出版。

我們當然需要更多圖書,但是我們更需要高質量的圖書。

現在,我國每年的紙質圖書出版量在幾十萬種,而真正銷量超過1萬冊的圖書不足10%。

這其中的原因有圖書領域的問題,有作者寫作風格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大量閱讀者的愛好在起到決定作用。

讀書的真正目的,是深度獲取和運用知識

策劃人、編輯、營銷商、零售商、作者,整個鏈條幾乎都在迎合讀者,以讀者的偏好和憎惡為準則。

帶來的結果是越受讀者歡迎的圖書,出版的越多,而不受讀者喜歡的圖書,則種類稀少。

從讀書內容生態上來說,當前的圖書出版內容可能還不具備深入挖掘、吸收和運用知識的土壤。

03

給大家講一個我上大學時候的例子。

大一的時候我們上計算機課,做完圖形作業後需要拷貝給老師。

現在想想通過電子郵件或者一個移動硬盤就可以了。

但是那時候上大學時候根本沒有很多人買U盤或者移動硬盤。

當時我在文具店裡逛著逛著就看到了軟盤,就是容量只有一個多兆那種磁介質盤。

當時我和同學還說,這個非常有用,咱們應該買一盒。

結果沒到兩三個月,買好的一盒軟盤徹底用不上了,因為我買了一個U盤。而當時一盒軟盤的價值也不低。

在當時來說,對軟盤使用價值的判斷,覺得它拷貝文件非常有用,這是我當時所擁有的知識。但是這個知識轉瞬間就成為了一種錯誤的知識。

這也就是說,學習知識需要掌握趨勢,並且將知識內化為一種智能。

如果不能把握趨勢,很多知識都會被淘汰。

被淘汰的姿勢,可以稱之為信息垃圾。

04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如何讓自己所獲取的知識,能夠實現串聯、並聯和混合連接帶來疊加效應?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如何把我們接受到的新信息,尤其是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能。

將知識轉化為智能的條件是必須具有相應的應用場景。

這就好比你學習了半天教學方法,但是沒有學生讓你教授的話,你的教學方法就會是紙上談兵。

如果你學了半天育兒技巧,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讓你撫育,那麼你所學的知識也無用武之地。

知識之所以是知識,因為它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是追求普適性規律的表述。

但是實踐中的智慧是具有很多個性化特徵,適應很多特殊情景所形成的。

讀書的真正目的,是深度獲取和運用知識

比如你要照顧一個小孩子,雖然你查閱了大量書籍,也掌握了孩子哭你需要去安慰他的知識。

但是他不會用語言表達,也沒有其他特徵顯示,只知道哭,此時你才能知道自己掌握的“去安慰他”的知識顯得有多蒼白。

05

再回到知識這個話題上。

大眾所追求的知識就是大眾知識,而大眾知識往往深度不夠。

那麼如何迅速掌握一門內容領域的內容內容?

主要分為5個步驟:

第1步:在論文數據庫中根據關鍵詞檢索,對起源性、被引次數排名前列的20至30篇論文仔仔細細研讀三遍,重要的做摘抄。

第2步:認真閱讀5~10本上述文獻中所檢索引用的原始圖書,重要的做摘抄。

第3步:將當前最具權威的該領域的10~20位專家學者的最新文章閱讀一遍,重要的做摘抄。

第4步:根據自己所閱讀的上述三部分內容,對該領域知識進行一個綜述。先搭建基本框架,然後根據前三部分所做的摘抄進行內容補充。

第5步:做思維導圖和知識框架圖。用自己的語言將該領域的知識進行復述。

整個這五個步驟所需要的時間應該不少於三個月。

巧合的是,如果你要當一個手藝的門徒。你想要掌握系統技藝的時間大約是三年。

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就是因為行勝於文,行勝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