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真正目的,是深度获取和运用知识

早上翻开朋友圈,发现许多人都在荐书荐读,仿佛今天不读书的人就是一个缺乏知识的人,就要损失多少个人价值一样。

可是再仔细一瞧,他们推荐的书很多是下面这种类型:

“一本读懂……”“……一本通”“我的最后一本……书”……

这种类型的书有的很厚,也有的很薄,但除去极少数名家以外,绝大多数作者是缺乏能力和技巧去讲清楚书中内容的。

换句话说,很多人所读的书只不过是一些表面的知识。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或许你的知识量早已超负荷了。

01

按照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

如果你在一个领域有超过2000个小时的学习积累,那么你基本上就把握了这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如果你能在一个领域花上1万个小时的实践和钻研,那么你可能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问题在于你读一本“……一本通”,所需花费的时间是多久呢?

按照一本书15万字来算,每分钟阅读250个字,那么你读完它大约需要10个小时。

可是对于一个领域来说,10个小时的知识量显然不够。

更何况更加关键的是,阅读量不等于知识量,知识量更不等于智能。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深度获取和运用知识

实际上,知识应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放在书本上的,隐性知识则主要是实践中的经验。

除了极少数人能够获得一定的隐性知识之外,大部分刚毕业或者工作少于三年的人的隐性知识是初级水平。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应用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在书本上,而非在现实实践中。

换句话说,他们对实践中所蕴含的隐性知识,仍有很大缺口,甚至一窍不通。

02

我们的社会大概率在向一个文字社会转变,而不是在向一个智能社会转变。

国家早已看明白了这些事,所以出台了文件收紧书号审批,以规范图书出版。

现在看来这完全是好事,因为避免了大量参差不齐的文字作品被出版。

我们当然需要更多图书,但是我们更需要高质量的图书。

现在,我国每年的纸质图书出版量在几十万种,而真正销量超过1万册的图书不足10%。

这其中的原因有图书领域的问题,有作者写作风格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大量阅读者的爱好在起到决定作用。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深度获取和运用知识

策划人、编辑、营销商、零售商、作者,整个链条几乎都在迎合读者,以读者的偏好和憎恶为准则。

带来的结果是越受读者欢迎的图书,出版的越多,而不受读者喜欢的图书,则种类稀少。

从读书内容生态上来说,当前的图书出版内容可能还不具备深入挖掘、吸收和运用知识的土壤。

03

给大家讲一个我上大学时候的例子。

大一的时候我们上计算机课,做完图形作业后需要拷贝给老师。

现在想想通过电子邮件或者一个移动硬盘就可以了。

但是那时候上大学时候根本没有很多人买U盘或者移动硬盘。

当时我在文具店里逛着逛着就看到了软盘,就是容量只有一个多兆那种磁介质盘。

当时我和同学还说,这个非常有用,咱们应该买一盒。

结果没到两三个月,买好的一盒软盘彻底用不上了,因为我买了一个U盘。而当时一盒软盘的价值也不低。

在当时来说,对软盘使用价值的判断,觉得它拷贝文件非常有用,这是我当时所拥有的知识。但是这个知识转瞬间就成为了一种错误的知识。

这也就是说,学习知识需要掌握趋势,并且将知识内化为一种智能。

如果不能把握趋势,很多知识都会被淘汰。

被淘汰的姿势,可以称之为信息垃圾。

04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如何让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能够实现串联、并联和混合连接带来叠加效应?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接受到的新信息,尤其是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能。

将知识转化为智能的条件是必须具有相应的应用场景。

这就好比你学习了半天教学方法,但是没有学生让你教授的话,你的教学方法就会是纸上谈兵。

如果你学了半天育儿技巧,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让你抚育,那么你所学的知识也无用武之地。

知识之所以是知识,因为它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是追求普适性规律的表述。

但是实践中的智慧是具有很多个性化特征,适应很多特殊情景所形成的。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深度获取和运用知识

比如你要照顾一个小孩子,虽然你查阅了大量书籍,也掌握了孩子哭你需要去安慰他的知识。

但是他不会用语言表达,也没有其他特征显示,只知道哭,此时你才能知道自己掌握的“去安慰他”的知识显得有多苍白。

05

再回到知识这个话题上。

大众所追求的知识就是大众知识,而大众知识往往深度不够。

那么如何迅速掌握一门内容领域的内容内容?

主要分为5个步骤:

第1步:在论文数据库中根据关键词检索,对起源性、被引次数排名前列的20至30篇论文仔仔细细研读三遍,重要的做摘抄。

第2步:认真阅读5~10本上述文献中所检索引用的原始图书,重要的做摘抄。

第3步:将当前最具权威的该领域的10~20位专家学者的最新文章阅读一遍,重要的做摘抄。

第4步:根据自己所阅读的上述三部分内容,对该领域知识进行一个综述。先搭建基本框架,然后根据前三部分所做的摘抄进行内容补充。

第5步:做思维导图和知识框架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该领域的知识进行复述。

整个这五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不少于三个月。

巧合的是,如果你要当一个手艺的门徒。你想要掌握系统技艺的时间大约是三年。

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就是因为行胜于文,行胜于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