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读后感

前言:(老师的作业,因疫情关系取消了)

个人读《目标》报告提交:

从小说中,至少归纳三点领悟,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见解的想法。

I hope you enjoy this novel with wisdom!


《目标》读后感


正文:

3天读完一本书,很久没有过了。一方面确实书很可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引导着我去思考;另一方面,对话形式的文章阅读起来无比通顺,某些语句仿佛就是自己在参与讨论一样。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读后感,也许浅薄,但发自内心。

阅读本文第一次有感想是到第五章“目标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管理经济学》(第7版)第13页给企业的长期目标下过定义,“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我的想法没有那么深入,我觉得企业的目标就是:赚取合理的利润。有利润企业才能存活下去,利润合理才不会伤害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赚钱的时候大家都很好,一旦出现亏损,老板背负债务,员工解聘,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都受损,没有任何人能得利。但是很有趣,在现实中你看不到什么人谈赚钱,企业的老总、高管们仿佛都不关心此事,都在大谈特谈企业愿景、个人情怀,仿佛这才是企业的目标一样。在我的工作中似乎只有一个老板跟我说过,不想再赔钱了,所以看了企业流水后,半年让企业扭亏为盈。对,因为是中小企业,只有流水,没有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甚至连利润表都没有。这也就引出了下一个感想,数据的真实性。

是的,数据不会骗人,但是当我们把数据以会计准则整理出来形成报表之后,还真实吗?文中的“刘梧”作为厂子的财务主管(财务长),最终想要改进的就是企业的“衡量指标”。我记得在上会计课的时候,赵西卜教授曾经笑谈如何找出上市公司隐藏的利润,但是可惜,赵老师并没有因为找出隐藏利润而从股市获利。由此可以看出来,在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是否盈利并不从三大表格中反映出来。另外,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股价似乎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A股)。什么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赚取利润”的能力呢?作为非会计专业的,我真的不知道,也许就看流水单就行,收入大于支出就赚钱。

从数据中看不出什么是赚钱,那么怎么才能赚钱呢?虽然企业都不为了赚钱,但是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绩效标准,似乎员工完成了绩效企业就能赚钱。当然,文中并未提及员工的个人绩效,都是在衡量企业的绩效。由于最近完结的一门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对于老师课上讲的绩效还记忆犹新。记得课上老师说绩效是“perform”&“performance”,也就是由“行为”和“业绩”组成。现在的企业大多以业绩代替了绩效,甚至你完成多少销售额,就算绩效达成。我曾经供职的一个企业就发生过,为了抢单,员工压低给客户的报价,最后该单赔本成交,企业达成销售但是不产生利润。目前来讲,就我供职的企业里面,似乎还是外企在工作量和考核指标方面制定的最合理,这方面确实值得各个企业学习。

应该说,上述三点,都是初读即联想到的,主要集中在前6章内容。后面要说的,则是全篇读后所想到的。

第一,企业的“生产瓶颈”,因其制约了企业的整体产能,所以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用木桶理论来代替。那么为什么作者用瓶颈呢?我猜想大致因为短板只能补齐,或通过修补造成新的短板,而瓶颈则是通过有序疏导可以提高通过效率,进而增加产能。另外,我还在想作者梳理“生产瓶颈”的时候,是否可以引入价值链分析法。我觉得可以用来梳理,但是很难通过生产各项活动提升的价值和最终赚取的利润划等号。

第二,我认为文中所写关于“目标”的确认和改善并非厂长“罗哥”一人的贡献,他拥有一个不错的团队,这个团队中每人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还能相互启发。所以呢,这也间接揭示了,现在想要成功,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有多难得。甚至包括小说中,当“罗哥”得到升职,他组建一个新的团队时,他也要面临很多抉择,可能有一些人选并不是他熟悉的。

第三,纵观整部小说,似乎解决的都是“内部劣势”问题,很少有“外部威胁”,但却给了“外部机会”(柏恩赛先生的一个大单),这也是我试图用SWOT重新思考全篇的时候想到的,可能本篇小说还是过于理想化了,真正的企业要面对的危机应该会比这个大得多。所以,如果真的想用TOC约束理论来进行改良,可能在执行的时候要多多考虑各种风险,很难像文中那么“顺利”。

看完整部小说,自己目前能想到的就是这些,希望随着成长,也能读出更多领悟。

后记:读后感写完有段时间了,不由得想到另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处理问题都是依据经验,而这个经验并不一定来自自己的经历,也可能是别人分享的。所以遇到问题,都会想“怎么办”——就是具体的处理方法。其实更应该问为什么出这个问题,出在哪儿了。就像一直以来制造业的仿制,别人做什么我也做。解决问题也是别人怎么处理我也怎么处理。但是这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企业。很多学习培训都会介绍优秀企业的方法,但是方法大多不适用于自身企业,学了也白学。记得曾在哪里听过,说国外一些企业经验介绍主要讲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介绍成功经验,如何发现问题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因此,从想办法到想问题,思想上需要一个很大的转变。

注:想要阅读《目标》的朋友,可以在私信“目标”,将获得电子版下载链接。如果读的好,希望大家可以购买正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