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讀後感

前言:(老師的作業,因疫情關係取消了)

個人讀《目標》報告提交:

從小說中,至少歸納三點領悟,並結合自己的學習或工作或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些見解的想法。

I hope you enjoy this novel with wisdom!


《目標》讀後感


正文:

3天讀完一本書,很久沒有過了。一方面確實書很可讀,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引導著我去思考;另一方面,對話形式的文章閱讀起來無比通順,某些語句彷彿就是自己在參與討論一樣。下面就談談自己的讀後感,也許淺薄,但發自內心。

閱讀本文第一次有感想是到第五章“目標是什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管理經濟學》(第7版)第13頁給企業的長期目標下過定義,“企業的長期目標是實現企業長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我的想法沒有那麼深入,我覺得企業的目標就是:賺取合理的利潤。有利潤企業才能存活下去,利潤合理才不會傷害到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大多數企業都是中小企業,賺錢的時候大家都很好,一旦出現虧損,老闆揹負債務,員工解聘,價值鏈上下游企業都受損,沒有任何人能得利。但是很有趣,在現實中你看不到什麼人談賺錢,企業的老總、高管們彷彿都不關心此事,都在大談特談企業願景、個人情懷,彷彿這才是企業的目標一樣。在我的工作中似乎只有一個老闆跟我說過,不想再賠錢了,所以看了企業流水後,半年讓企業扭虧為盈。對,因為是中小企業,只有流水,沒有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甚至連利潤表都沒有。這也就引出了下一個感想,數據的真實性。

是的,數據不會騙人,但是當我們把數據以會計準則整理出來形成報表之後,還真實嗎?文中的“劉梧”作為廠子的財務主管(財務長),最終想要改進的就是企業的“衡量指標”。我記得在上會計課的時候,趙西卜教授曾經笑談如何找出上市公司隱藏的利潤,但是可惜,趙老師並沒有因為找出隱藏利潤而從股市獲利。由此可以看出來,在現行會計準則下,企業是否盈利並不從三大表格中反映出來。另外,企業的盈利能力和企業的股價似乎也沒有什麼必然聯繫(A股)。什麼才能真正反映企業的“賺取利潤”的能力呢?作為非會計專業的,我真的不知道,也許就看流水單就行,收入大於支出就賺錢。

從數據中看不出什麼是賺錢,那麼怎麼才能賺錢呢?雖然企業都不為了賺錢,但是大多數企業都制定了績效標準,似乎員工完成了績效企業就能賺錢。當然,文中並未提及員工的個人績效,都是在衡量企業的績效。由於最近完結的一門課程是“人力資源管理”,所以對於老師課上講的績效還記憶猶新。記得課上老師說績效是“perform”&“performance”,也就是由“行為”和“業績”組成。現在的企業大多以業績代替了績效,甚至你完成多少銷售額,就算績效達成。我曾經供職的一個企業就發生過,為了搶單,員工壓低給客戶的報價,最後該單賠本成交,企業達成銷售但是不產生利潤。目前來講,就我供職的企業裡面,似乎還是外企在工作量和考核指標方面制定的最合理,這方面確實值得各個企業學習。

應該說,上述三點,都是初讀即聯想到的,主要集中在前6章內容。後面要說的,則是全篇讀後所想到的。

第一,企業的“生產瓶頸”,因其制約了企業的整體產能,所以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用木桶理論來代替。那麼為什麼作者用瓶頸呢?我猜想大致因為短板只能補齊,或通過修補造成新的短板,而瓶頸則是通過有序疏導可以提高通過效率,進而增加產能。另外,我還在想作者梳理“生產瓶頸”的時候,是否可以引入價值鏈分析法。我覺得可以用來梳理,但是很難通過生產各項活動提升的價值和最終賺取的利潤劃等號。

第二,我認為文中所寫關於“目標”的確認和改善並非廠長“羅哥”一人的貢獻,他擁有一個不錯的團隊,這個團隊中每人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還能相互啟發。所以呢,這也間接揭示了,現在想要成功,一個優秀的團隊是有多難得。甚至包括小說中,當“羅哥”得到升職,他組建一個新的團隊時,他也要面臨很多抉擇,可能有一些人選並不是他熟悉的。

第三,縱觀整部小說,似乎解決的都是“內部劣勢”問題,很少有“外部威脅”,但卻給了“外部機會”(柏恩賽先生的一個大單),這也是我試圖用SWOT重新思考全篇的時候想到的,可能本篇小說還是過於理想化了,真正的企業要面對的危機應該會比這個大得多。所以,如果真的想用TOC約束理論來進行改良,可能在執行的時候要多多考慮各種風險,很難像文中那麼“順利”。

看完整部小說,自己目前能想到的就是這些,希望隨著成長,也能讀出更多領悟。

後記:讀後感寫完有段時間了,不由得想到另一個問題。很多時候處理問題都是依據經驗,而這個經驗並不一定來自自己的經歷,也可能是別人分享的。所以遇到問題,都會想“怎麼辦”——就是具體的處理方法。其實更應該問為什麼出這個問題,出在哪兒了。就像一直以來製造業的仿製,別人做什麼我也做。解決問題也是別人怎麼處理我也怎麼處理。但是這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企業。很多學習培訓都會介紹優秀企業的方法,但是方法大多不適用於自身企業,學了也白學。記得曾在哪裡聽過,說國外一些企業經驗介紹主要講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介紹成功經驗,如何發現問題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因此,從想辦法到想問題,思想上需要一個很大的轉變。

注:想要閱讀《目標》的朋友,可以在私信“目標”,將獲得電子版下載鏈接。如果讀的好,希望大家可以購買正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