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那麼厲害為什麼王朝持續不久?

小鄭聽故事


秦始皇是非常厲害,秦始皇建立我國第一個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然而秦國統一六國後僅僅15年就突然亡國,這到底為何?

新制度取代舊制度必然會遭到一定程度抵制

任何事物發展規律都是如此,當新事物取代舊事物,必然會遭到守舊派抵制,因為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會打擊守舊派既得利益。然而當新事物慢慢被大眾接受,那麼新事物必然會成為主流,而舊事物則會被淘汰


而正如秦國實行封建制度取代周朝分封制一樣,秦國最初實行商鞅變法時,就開始了嘗試地實行封建制度,但實行封建制度必須打擊守舊派,但商鞅變法有秦孝公在背後強力支持,因而商鞅則可安全地實行變法,然而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保護傘,因此被守舊派誅殺,但商鞅變法卻得以保留,因為新法滋生了一大批新興勢力,他們是變法的受益者,他們自然會毫無保留地支持新法實行下去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上實行的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還在統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諸子為王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批官吏,請求秦始皇將諸子分封於佔領不久的燕、齊、楚故地為王。認為這樣有利於鞏固秦的統治。但廷尉李斯則堅持反對態度。認為,春秋戰國諸侯之所以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惡果。只有廢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禍亂。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秦法在全國推廣,正如同商鞅最終被執行車裂一樣,秦始皇實行的郡縣制遭到很多人反對,這其中包含了一大批儒生,這些儒生目光短淺看不到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的先進性,而要求秦始皇恢復分封制,秦始皇大怒焚書坑儒之

封建制太過於先進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最終全面實行

支持分封制的也包括後來的西楚霸王項羽,項羽是個徹頭徹尾的分封制支持者,項羽在滅亡秦國後就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項羽天真地以為有自己坐鎮,十八路諸侯必然會和諧相處天下再無戰事,百姓從此不在有戰亂之苦


但是項羽實行分封制是開歷史倒車,必然會引起開明之士所牴觸,這其中代表就是劉邦,劉邦在擊潰項羽後繼承秦法,實行分封制

然而實行分封制的周朝享國800年,而實行封建制度的秦朝15年亡國,這讓劉邦有所顧忌,因此劉邦開創性地創造了 封建分封並存制,劉邦所管轄的領地實行封建制度,而分封給兒子們一些領地,讓他們在領地內實行分封制,這樣兩種制度並存不失為一種折中方法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但隨著時間推移以及後來的七國之亂分封制弊端逐漸暴露,封建制度先進性逐漸浮出水面,因此漢朝皇帝決心消滅擁有分封制的封國,到漢武帝時期,因推恩令的實行,諸侯國基本上名存實亡,漢武帝才有了充分發揮利用封建制集權的益處,來集中力量消滅匈奴,這也說明了封建制最終取代分封制具有時代進步性

秦始皇生前未立儲君屬於重大失誤

秦始皇40歲就一統天下,50歲暴斃於巡遊路上,秦始皇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生追求長生不老然而年僅50歲就去世,或者秦始皇自己也想不到這麼快就去世,因此完全沒有準備立儲君之事

而正因為秦始皇生前未立儲君當秦始皇死後,他的貼身太監趙高聯合李斯篡改秦始皇遺照賜死扶蘇解散蒙恬軍團並立胡亥為皇帝,胡亥繼位後整日不理朝政,趙高掌握大權,秦國隱藏的問題一下子浮出水面,而趙高又沒能力解決,因此問題逐漸擴大,最終起義軍消滅了秦國

後世王朝在吸取了秦亡教訓,在立儲問題上特別重視,大多數皇帝在繼位不久就開始立儲君,就是怕自己突然暴斃後發生類似趙高篡改遺照的悲劇再次發生

統一後未及時調整治國政策

俗話說,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打天下是一套方法,守天下是另一套方法,秦統一天下後雖然實行封建制度,但是在治理百姓上還是實行的商鞅變法那套律法

而商鞅變法誕生於秦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時刻,因此商鞅變法本質就是利用嚴刑峻法強迫秦人個個變成只有功利的戰場殺人機器,商鞅變法一切為了戰爭、為了征服、為了統一。


然而秦統一六國後,天下太平並無太多戰事,秦人和原六國百姓都需要輕徭薄役休養生息,但是秦統一六國後戰爭機器並未停止,秦始皇發兵30萬北擊匈奴,兩次發兵70萬南征百越,不僅如此修直道修長城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秦國給百姓帶來的負擔比統一前更加沉重,因此百姓都很痛恨秦始皇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勝吳廣起義就如同潰堤之蟻穴,表面河堤堅不可摧,而內部早以穿瘡百空,而陳勝吳廣就是最先沖垮堤壩的洪水,一但出頭就形成無窮的力量從而一舉衝潰大秦最後的防禦力量

總結,秦始皇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而新制度誕生必然要經歷摸索、衝突、適應、取代階段,然而一旦某個環節出現重大失誤則滿盤盡輸


朝夕聞道


秦始皇的確厲害,能以偏西一隅,而統華夏,足見其雄才大略。可惜的是後人不爭氣,宦官當權,至使朝綱不振,二世而亡。秦亡的原因,我認為趙高還不是主要原因,導致秦亡的是李斯,雖然李斯後被趙高所殺。秦始皇在外死後,作為丞相的李斯,以一己私利,聽信趙高蠱惑,廢扶蘇而立胡亥,李斯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在趙高未得勢之前,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決定,最後害國害己。是導致秦國二世而亡的直接責任人。


漢闕故人


公元前207年,漢高祖劉邦自武關入咸陽,子嬰降,秦亡,享國14年。

秦王朝為何短命,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篇幅所限,也未必能一時說的清楚。本文結合題目要求,著重從秦始皇個人因素,秦朝的制度因素切入,簡要談談秦朝“其亡也忽焉”的原因。

  • 廢長立幼,立儲失敗。
    封建時代,一個王朝要想國柞綿長,必須選合適的子嗣來“守器承祧”。事關宗廟社稷安危,廢立不可不慎。是時,不論從“立儲樹嫡”的禮法來看,還是從二位皇子的賢愚出發,公子扶蘇都勝胡亥一籌。可惜事與願違,扶蘇終被始皇帝疏遠,胡亥卻留在了身邊,這是無心的舉動,還是有意的安排,今人不得而知。隨著始皇帝的突然暴崩,平庸無能的胡亥近水樓臺當上了皇帝。主昏臣佞,手足相殘,秦帝國的喪鐘正式敲響!
  • 廢分封,行郡縣之利弊。這一舉措的徹底執行,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以今天角度來看,無疑是社會的進步。但總體上,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舊的東西逐漸消亡,新的東西逐步替代。因此,不論搞什麼變革,你都得解決好制度上新老交替的過渡問題,不能輕易的去搞什麼“一刀切”。矯枉過正,急功近利,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好事變壞事。秦以武力強行統一六國,從當時形式來看,天下粗定,人心思舊,各國貴族殘餘勢力暗流湧動,伺機復國;從後來起義情況來看,普通民眾對秦的認同度也不是很高。在此背景下,全國只行郡縣制而無封國,缺失了同宗對地方有力的鎮守與監督。很容易出現“一夫作亂,而天下舉”的局面”。秦末局勢也正是這樣失控的。
  • 秦軍部署失當。六國統一後,秦始皇將進攻的矛頭指向域外。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以絕亡秦之患;派屠睢,趙佗率領五十萬大軍劍指百越,平定嶺南。這一舉措在穩定邊境,開疆拓土方面,意義重大,但縱觀全國,從軍事層面來說,秦軍的部署存在問題:外重內輕,外強中乾。一旦國內有變,邊境回軍不及,朝廷將面臨無兵可調的局面,且局勢容易失控。後來義軍逼近關中,二世被逼無奈,只能釋放驪山刑徒來勉強應對。
  • 好大喜功,徭役繁重。秦崇尚法家,以法治國,嚴刑峻法人人談之色變。始皇帝又好大喜功,在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長城的過程中,徭役繁重,不惜民力,百姓苦不堪言。五十萬進軍嶺南的秦軍,不習南方瘴之氣,又遇土人頻繁襲擊,軍士多死。民怨沸騰,人心思變。以至於後來陳勝喊出“天下苦秦久矣”之時,眾人深以為然,應者雲集。西漢賈誼也嘆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中年猝死,餘威不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東巡的路上,時年49歲。不得不說,秦始皇實為一代雄主,若天假其年,再延壽一二十載,以其個人之雄姿偉略繼續執掌國政,筆者認為雖不能保證其子嗣綿延萬世,但最起碼不至於像二世那般搞的一塌糊塗。有時間就有可能,可惜這一切只能存在於幻想。

結語:秦儘管崩於二世,亡於子嬰,但追本溯源,與始皇的一系列舉措也不無關係,總之,在多重原因疊加之下,秦帝國,轟然倒塌!


大風雲揚dfyy


秦始皇再厲害,也抵不過現實形勢和歷史規律的綁架。

他的帝國之所以會崩潰,其實與他個人能力沒有多大關係,真正制約帝國崩潰的其實有3大原因。

第一,秦始皇本人壽命到頭。

在前30餘年的國家治理過程當中,包括帝國的建立,包括諸多行政事務,讓他的身體極速的變差,以至於在盛年49歲的時候,驟然駕崩。

讓僅僅建立10年的帝國,一下子暴露在天下的反秦浪潮之中。這是他個人身體狀況,所帶來的遺憾,這是無可置疑的。

用當年商鞅的話說,一個國家,一種政策,要想改革施行之後取得效果,沒有20年的時間,不經過一代人的更迭,是難以穩定的。

因此僅僅十年,對於一個剛剛統一的帝國,完全是不平穩的一段時間,如果後來者不能好好做,那麼危險很大。

第2個原因,秦始皇身邊留下的兩個人。

所託非人是主因,一個趙高一個李斯。

趙高因為是個殘疾人,心胸變態,而且跟隨了秦始皇時間非常長,見慣了權力的渴望,因此,在這種驟然崩逝的權力真空裡邊,讓他一下就找到了自己謀求權力的通道。

李斯這個人,是個絕世的將才,卻不是個帥才,大廈將傾的時候,他有點拎不清方向,為了自己權力的穩固,他接受了趙高的忽悠。

二人在權利更迭的過程當中篡改遺詔,扶立新君,忽悠天下,致使帝國的政權,落在了高高手裡,從此,秦帝國就埋下了失敗的禍根。

第3點,扶蘇沒有當機立斷的魄力。

遠在長城,扶蘇和蒙恬二人莫名其妙的,就接受了這一場潑天大禍。

由趙高和李斯偽造的,賜扶蘇自殺的詔書,很輕鬆的就要了長公子的命。沒有聽從蒙恬的勸說,直接忽略了其中的諸多疑點,進而自殺,放棄了拯救大秦的最後一個機會。

而蒙恬也沒有了效忠的對象,只能悽然的死去。

帝國能夠影響政權正常交接的人物都消失了,那麼,將來它的走向,就完全掌握在了趙高的手裡。

秦國本來就面對洶洶的反抗勢力,風雨飄搖,再加上這麼一個混亂的朝政,帝國要不崩潰,沒有天理。


對牛談古今


秦始皇千古一帝,其雄才偉略可見一斑。秦國強大的軍事背後,正是因為有贏政這樣的君主,集膽識與智慧於一體,是他結束了百年戰亂,是他統一國家貨幣,是他給後人留下千古之迷。

自古以來,人無完人,一個人有強大的一面,必然會有虛弱的一面,贏政初心是對的,統一全國後,百廢待興,採取了一系列鞏固措施。同時,他個人的慾望也不斷膨脹——長生不老,東巡仙丹;視死如生,修建王陵;奢華無度,大興土木;鞏固國防,高築長城。在其短暫的一生,不是死於氣概,而是痴心妄想,如若安分,認真治理國家,不尋求所謂長生不老,也許歷史會改寫。他的死還是個迷,有說病死,有說被陷害。贏政死後,本應長子扶蘇即位,但次子胡亥勾結小人,篡權奪位,逼殺扶蘇,當時扶蘇正在邊防抵禦匈奴,胡亥假傳遺詔,害死扶蘇,邊防空虛,內政混亂,胡亥驕奢淫逸,民怨四起,最終滅亡。


玉金視覺


首先我們要肯定:秦始皇的確厲害,非常厲害。我們稱他為千古一帝,能不厲害嗎?

但是,厲害,是不是就一定能使江山長久呢?從秦朝的歷史來看,秦朝統治時間很短,與秦始皇的厲害不成正比,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就是對“厲害”一詞的詮釋,什麼叫厲害?你在說秦始皇厲害的時候,你指的是什麼?我想,大家主要考慮的是他統一天下的能力,也就是奪取天下的能力。是啊,春秋戰國五六百年,周天子的天下一直亂糟糟的,戰爭不斷,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秦始皇的功績首先就在於,他結束了幾百年的混亂,使中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中國,即當時的大秦帝國。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厲害,誰能不服?秦始皇做秦朝皇帝的確不長,但他從秦王做起,作為秦國統治者已經一步一步顯示威力,從王到帝,在位36年,他的威名是累積而成的。36年!贏政有足夠的時間證明自己的厲害。天下人都見識過了,領教了,豈能不服?

但是這個厲害總的來說是打出來的,是靠武力征服取得的,天下人服,那是無奈之服。諸侯各國之民要的不是武力暴力,他們要的是和平,是安寧,是衣食無憂。作為皇帝,你統一了天下,好,大功一件,可你能讓黎民百姓心悅誠服嗎?你要真讓他們服,就得為他們著想,而不是我行我素,橫徵暴斂。

秦始皇在位時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看起來確實是大功一件。這也是他的厲害之處。但他的這個厲害其實是為了鞏固和維護他的集權統治,因為這些統一,就是一刀切,就是樹立唯一的標準,這樣就鞏固了中央集權。這些措施嚴格說來,對大一統有好處,對平民百姓並沒有什麼實惠。還是那句話,老百姓要的是安寧,要的是填飽肚子。所以秦始皇的這個厲害,老百姓並不買賬。

在這種高度集權,可以說是鐵腕統治之下,作為皇帝,你並不關心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你焚書坑儒,罷黜百家,不讓文化人說話,不讓他們發聲,讀書人就憋了一股氣。你又大興徭役,大興土木,讓百姓長年漂泊,無家可歸。這樣,老百姓又憋了一肚子惡氣。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的厲害就不是平民百姓想要的了,這種厲害反而讓百姓苦不堪言,讓全天下人都敢怒而不敢言。其結果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起兵,人人都想造反。所以,你秦始皇再厲害,天下也不能長久。

當然,秦朝滅亡得快,與他當皇帝時間不長就崩了也有關係。假設他身體好,再當二十年三十年皇帝,以他的威力,秦朝應該不會在他手裡垮掉,那麼秦朝的歷史自然就會長一些。秦始皇的不幸就在於命運已經註定了,他當了二十四年秦王,只能當十二年皇帝。而他最不幸的就是,沒有生下一個像他一樣鐵腕的兒子。長子扶蘇過於仁慈懦弱,即便繼位也是不行的。小兒胡亥又過於殘暴,根本不懂治國之術。權力交到這小子手裡,註定就只能傳二世而無三世。秦朝命短,庶幾命乎?

杜牧《過秦論》總結秦王朝滅亡的原因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說明,不管秦始皇有多厲害,只要他不施仁義,不真正為人民而為自己,那麼,他的天下是坐不長的。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天下要長久,就要得民心,順民意。這是鐵律。

2020.3.7夜於橋樓子


眉山鬍子


秦始皇就是因為太厲害,才導致秦朝短命,二世而亡。

為什麼呢?因為秦始皇太過於雄才偉略,一輩子裡想完成的事情太多,可他的子民卻跟不上他的腳步,最後受不了就直接把秦朝推翻了。

作為始皇帝,他帶領秦國橫掃六國,建立了一個比商、周疆域更為廣大的帝國,造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隨後又南征百越、北修長城以卻匈奴,為秦朝的國家安全構建了一個絕佳的地理環境。就像《過秦論》裡說的: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如果我們細品一下這段文字就會發現,裡面描述的秦國周邊戰略態勢——南服百越,北拒匈奴,東臨大海,西接高荒,在公元前220多年的那個時代,絕對算一個完美的地緣環境,堪比現在的美國。

但是,秦始皇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安全,他的子民卻管不了這麼多。經歷了春秋戰國的亂世,老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安居樂業不折騰。可現實中南征百越先後三次派大軍征伐,共動用了全國八十萬軍隊,死傷人數更高達三十萬,北修長城更是消耗錢財無數,老百姓怨聲載道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怪秦始皇太過操之過急,一代人幹了幾代人的事,統一天下、北修長城、南征百越,一系列的戰爭和浩大的工程導致勞民傷財,苦了百姓,最終也讓秦國丟了天下。當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第一次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始皇,犯這個錯誤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其對後世也起到了極大的警示作用,此後但凡亂世中完成統一的開國之君,都要把休養生息放在首要位置,最典型的就是滅秦的劉邦。

此外,秦始皇將百越納入版圖也為後世的中原王朝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此後每當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兵臨城下時,中原政權可利用南方廣闊的水網和山嶺作為戰略緩衝區,與之進行周旋,比如東晉、南宋、南明。

歡迎關注我哦,本回答屬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臨江小仙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其在一統六國之後,殘暴不堪,各種各樣的徭役、賦稅,讓人民痛苦不堪。這使得其秦滅亡的禍根就此埋下,父行子效,秦二世也是走父親的老路,在奸臣趙高的慫恿下變本加厲,不管政務,淫蕩不堪,貪圖享樂,從而導致農民起義,不可一世的秦王朝開始滑下深淵。

現在我們來列舉大秦帝國滅亡之路!

一、.政治策略上的失誤

秦之所以能在戰國七雄中勝出,最終統一天下主要是因為採取了法家的治世手段,用嚴刑酷法來役使民眾.據史書所記載,秦朝當時的政治環境是"民皆畏於私鬥,而勇於公戰."當時也沒有敢於做奸犯科,因為按照國家的法律偷盜不但要斬手,更會使家族連坐。但秦在統一了天下之後,仍然用酷法來壓迫民眾,而不是與天下共同修養生息,這自然為今後的滅亡埋下了種子。無畏的打壓,只能是的百姓憎恨,官吏不作為。

二、嚴重的賦稅、徭役

秦始皇在滅亡了六國之後,不但將六國的財富全都運到了秦朝,而且大興土木與擴充後宮。並且遊幸無度,這都需要大量的金錢與財富來維持。因此秦朝對於民眾的賦稅與搖役也是沉重的,只是由於秦朝開始時的勢力還強大,因此民眾並沒有真正的武裝起來反抗。但這為人民痛恨當局者埋下禍根,人們開始厭惡這個王朝。

三、接班人的失誤

始皇駕崩之後,原本打算讓在外的兒子扶蘇來接管皇位,但是扶蘇卻被趙高與李斯害死。而繼位的秦二世比起始皇的統治更加的殘酷.天下大亂的時候終於到來了,大澤鄉內陳涉起兵,不到五年而秦就滅亡了,這難道不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原因嗎?

大秦帝國的滅亡不是偶然,是眾多偶然堆積起的必然。有因必有果,有惡必有懲。所以秦帝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所謂儒家獨尊導致的,是秦王朝本身的暴治而導致,正所謂失民心者失天下。


青峰酒史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就是秦朝,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就是秦始皇嬴政,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幾百年的戰爭,秦王嬴政指揮秦國鐵騎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於是自稱皇帝。

秦始皇嬴政在建立秦朝的第十一年就去世了,秦始皇死後這個王朝只經歷了三年就被滅亡。

秦始皇去世之後,繼位的是他的兒子胡亥,在宦官趙高的輔佐下,這個龐大的帝國只有三年就滅亡了,這個也不能說是胡亥的鍋,但是胡亥有一定的責任,經歷數百年的戰亂,人民都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在秦始皇時期,徭役賦稅就很繁重,胡亥繼位後,又加重徭役賦稅,導致了秦末農民起義。

秦末農民起義中,那些六國後裔被滅國不久,對秦朝也沒有歸屬感,都想復國,所以都起兵抗秦,在陳勝吳廣起義被消滅後,主要是六國後裔復國為主,劉邦、項羽也是屬於楚國後裔,抗著楚國的旗幟對抗秦國。

這就是秦始皇雖然厲害,但他建立的王朝缺存在不久的原因,繁重的徭役賦稅加上六國後裔復活,秦朝之後劉邦建立的漢朝,之所以能夠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就是劉邦之後的皇帝,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懂得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社會安定,百姓富裕,王朝才能長治久安。


戰國霸王


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締造者,開啟歷史的新面目,對外南征北戰,對內製定酷法,收繳兵刃,據險要之地,以為帝國可保萬世,沒想到死後二世而亡,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戰亂久,未施行修養生息政策。秦滅六國,百姓處於戰火之中,無心生產,許多青壯年死於戰火,十室九空,良田變荒地,而始皇帝剛滅六國就派百萬大軍北伐匈奴,南征南越,大軍的戰略物資都需要百姓負擔,那必是苦不堪言,六國之民,思念舊國。

二、大興土木。修建秦始皇陵,徵民上百萬,勞民傷財,死傷無數。修建阿房宮,修建萬里長城,皆需要百萬以上的民眾,消耗眾多的國家財富,嚴重透支國家實力。

三、不施行仁政,暴力統治。秦國是以法興國,也是以法敗國,秦強大的同時酷法制度越來越健全,民眾稍有不慎,便被施行酷法,民眾的心是罰不怕的,越罰敵對情緒要高漲,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終於陳勝吳廣起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義蔓延整個帝國。

四、秦二世能力有限,胡亥未有始皇帝的雄才偉略,有的是陰險殘忍,荒淫無度,怕兄弟與他爭奪帝位,竟然屠殺了兄弟姐妹。重用趙高,趙高是正宗的小人,始皇帝在位時,他不敢胡作非為,但玩弄胡亥還是遊刃有餘,指鹿為馬,架空了胡亥,但趙高玩陰的行,治理國家實在是不專業,好好的大秦帝國,毀於趙高之手。

五、南越和北方邊疆的百萬雄師未回援。秦朝手中只有都城的五萬精銳和章邯的刑徒軍。秦軍真正主力是邊軍,真正的虎狼之師,但為啥不回援解決危機,其中的原因有多個版本,有人說是始皇帝的旨意,也有人說,是邊軍不願回援打仗。若是邊軍回援,秦帝國不會二世而亡。

總的來說,秦二世而亡原因是施行酷法而不施行仁政,民心思變,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