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論拍馬屁,張之洞就沒輸過!

慈禧:論拍馬屁,張之洞就沒輸過!


張之洞在中國近代歷史舞臺上的最初“亮相”,是一名敢於直言的清流派健將。清流派自命清高,標榜名節。

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注重實利,“論才能不論人品”,“論功利不論氣節”,這在清流派看來,自然是一股“汙染”社會環境的“濁流”了。可人們一般不作此稱呼,而是名之為“洋務派”。

慈禧:論拍馬屁,張之洞就沒輸過!


李鴻章

清流派與洋務派水火不容,他們頑固守舊,拒斥西方文化,一意主戰,在很大程度上阻遏了清廷邁向近代化的步伐,延緩了中國融入世界先進文明潮流的進程,故有“清議誤國”之說。

清流派雖然未掌實權,但他們上書言事,評議時政,在“人言可畏”的中國傳統社會,那種強大的“殺傷力”使眾多朝臣頗為忌憚。

張之洞曾在一首詩中寫道:“虎豹當關臥,不能遏我言。”作為清流派的主要干將,張之洞享有“青牛角”(“青牛”與“清流”諧音)之稱。

1875年,四川東鄉(今宣漢縣)知縣孫定揚勾結地方劣紳,增加賦稅,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聚眾請願,要求官府清算糧賬,減輕負擔。孫定揚擔心事情敗露,便謊報百姓謀反。

四川總督輕信孫定揚所言,派兵進剿,釀成“東鄉慘案”。民眾不服,進京控告,清廷雖對當事人有所懲處,但量刑過輕,首惡仍逍遙法外。

彼時,張之洞在四川,對冤案瞭解甚詳,於是,他在1879年五月一日這一天,連上三道摺子,詳述慘案始末,為東鄉百姓鳴冤叫屈。張之洞奏章一出,刑部不得不重審此案。多年冤案就此得以平反昭雪。

慈禧:論拍馬屁,張之洞就沒輸過!


還有轟動一時的“庚辰午門案”

1880年中秋前夕,小太監李三順受慈禧之命,給慈禧胞妹送食物時強闖午門。依清廷慣例,太監出宮不能直走午門,而李三順依仗慈禧之勢,直衝午門。幾名護軍強加攔阻,推搡中將食盒撞翻。李三順惱羞成怒,返回宮中,經首領太監告御狀於慈禧。

慈禧大怒,不僅偏袒太監,還欲將幾名護軍處以死刑。廷臣雖多持異議,但懾於慈禧之威,誰也不敢公開表態。就在這關鍵時刻,張之洞與另一名清流派成員陳寶琛同時上疏諍諫。

陳寶琛直言無忌,認為本案應該公正處理。而張之洞則語氣委婉,十分講究策略。

慈禧看過兩道摺子,特別是張之洞的奏章後思慮再三,下旨對護軍處以杖責,或流放,或圈禁。小太監李三順交慎刑司責打三十板,罰首領太監月銀六個月。

一樁看似已成定局的案子,在張之洞等人的上疏力爭中出現轉機,得以公平“落幕”。

有人作過統計,從光緒五年底至光緒六年這一年多的時間內,張之洞上疏達十九次之多。他的奏議,

雖有紙上談兵的書生之見但更多的是針砭時弊

他還特別善於選擇時機,把握分寸,顯得有理有節,這也是張之洞與其他清議人士的區別之所在。

清流派健將大多因空言務虛、樹敵過多等原因,命運乖舛,最終沒有落下什麼好結局,唯有張之洞不斷升遷:先放巡撫,後任總督,歷任封疆大吏二十餘載,最後入閣拜相,位居極品,達至人生峰巔。

慈禧:論拍馬屁,張之洞就沒輸過!


蘆漢鐵路開通,張之洞坐上首班列車

張之洞直線“躥紅”,主要得力於慈禧太后的信任與提攜。

張之洞於1837年9月2日生於貴州興義府。12歲考中秀才。15歲又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中舉人,“一時才名噪都”,連慈禧太后也有所風聞。

然而,此後的張之洞似乎從科舉考試中銷聲匿跡了。以致10年之後,慈禧太后不知怎麼想起了15歲即中解元的張之洞,為久不見他入值翰林院而不解。

原來張之洞為父守制三年錯過考期,後又因族兄連續兩年為同考官,循例迴避不得考試,也就一誤再誤了。慈禧弄清緣由後,不禁深為惋惜,心中暗生提拔之意。

1863年,26歲的張之洞入京會試,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格外眷顧,特意將他點為一甲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三天後參加朝考,又獲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績,授翰林院編修。

為此,張之洞不由得感激涕零,也促使他對慈禧太后一輩子效忠不貳。

慈禧善用手腕,喜弄權術,她控制大臣一個有力且有效的手段,便是“平衡牽制術”:讓主要大臣相互間扯皮拉筋,你爭我鬥,她便從中坐收漁利。

清流派的出現與坐大,便是她有意“製造”的。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實力日漸擴大,慈禧便培植清流派,加以鉗制。

1875年,同治帝病逝,為保持“母后”地位,長期垂簾聽政,慈禧不惜違反祖制,從同治帝同輩人中挑選繼位新皇。消息傳出,朝野一片譁然。事隔4年之後,吏部主事吳可讀身服毒藥,以“尸諫”方式,再度掀起立嗣風波。

吳可讀在遺折中寫道:“我朝二百餘年,祖宗家法,子以傳子,骨肉之間,萬世應無間然。”又說“兩宮太后,一誤再誤”。

一時間,朝野震驚,慈禧無以自辯,處境十分尷尬。

這時,張之洞不失時機地站了出來,上疏為慈禧極力辯解。他“援引經旨”,說載湉繼位不僅“出於兩宮皇太后之意”,也“合乎天下臣民之心”,此乃“本乎聖意,合乎家法”。又以務實的態度指出,糾纏於名教是非,動搖新皇光緒帝位,極有可能招來政局動盪不安。

張之洞奏摺一出,慈禧之圍稍解,又可以“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繼續垂簾聽政了。

慈禧:論拍馬屁,張之洞就沒輸過!


張之洞為報效慈禧之恩,竟違心上書,他的處世圓滑、首鼠兩端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