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论拍马屁,张之洞就没输过!

慈禧:论拍马屁,张之洞就没输过!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最初“亮相”,是一名敢于直言的清流派健将。清流派自命清高,标榜名节。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注重实利,“论才能不论人品”,“论功利不论气节”,这在清流派看来,自然是一股“污染”社会环境的“浊流”了。可人们一般不作此称呼,而是名之为“洋务派”。

慈禧:论拍马屁,张之洞就没输过!


李鸿章

清流派与洋务派水火不容,他们顽固守旧,拒斥西方文化,一意主战,在很大程度上阻遏了清廷迈向近代化的步伐,延缓了中国融入世界先进文明潮流的进程,故有“清议误国”之说。

清流派虽然未掌实权,但他们上书言事,评议时政,在“人言可畏”的中国传统社会,那种强大的“杀伤力”使众多朝臣颇为忌惮。

张之洞曾在一首诗中写道:“虎豹当关卧,不能遏我言。”作为清流派的主要干将,张之洞享有“青牛角”(“青牛”与“清流”谐音)之称。

1875年,四川东乡(今宣汉县)知县孙定扬勾结地方劣绅,增加赋税,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聚众请愿,要求官府清算粮账,减轻负担。孙定扬担心事情败露,便谎报百姓谋反。

四川总督轻信孙定扬所言,派兵进剿,酿成“东乡惨案”。民众不服,进京控告,清廷虽对当事人有所惩处,但量刑过轻,首恶仍逍遥法外。

彼时,张之洞在四川,对冤案了解甚详,于是,他在1879年五月一日这一天,连上三道折子,详述惨案始末,为东乡百姓鸣冤叫屈。张之洞奏章一出,刑部不得不重审此案。多年冤案就此得以平反昭雪。

慈禧:论拍马屁,张之洞就没输过!


还有轰动一时的“庚辰午门案”

1880年中秋前夕,小太监李三顺受慈禧之命,给慈禧胞妹送食物时强闯午门。依清廷惯例,太监出宫不能直走午门,而李三顺依仗慈禧之势,直冲午门。几名护军强加拦阻,推搡中将食盒撞翻。李三顺恼羞成怒,返回宫中,经首领太监告御状于慈禧。

慈禧大怒,不仅偏袒太监,还欲将几名护军处以死刑。廷臣虽多持异议,但慑于慈禧之威,谁也不敢公开表态。就在这关键时刻,张之洞与另一名清流派成员陈宝琛同时上疏诤谏。

陈宝琛直言无忌,认为本案应该公正处理。而张之洞则语气委婉,十分讲究策略。

慈禧看过两道折子,特别是张之洞的奏章后思虑再三,下旨对护军处以杖责,或流放,或圈禁。小太监李三顺交慎刑司责打三十板,罚首领太监月银六个月。

一桩看似已成定局的案子,在张之洞等人的上疏力争中出现转机,得以公平“落幕”。

有人作过统计,从光绪五年底至光绪六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张之洞上疏达十九次之多。他的奏议,

虽有纸上谈兵的书生之见但更多的是针砭时弊

他还特别善于选择时机,把握分寸,显得有理有节,这也是张之洞与其他清议人士的区别之所在。

清流派健将大多因空言务虚、树敌过多等原因,命运乖舛,最终没有落下什么好结局,唯有张之洞不断升迁:先放巡抚,后任总督,历任封疆大吏二十余载,最后入阁拜相,位居极品,达至人生峰巅。

慈禧:论拍马屁,张之洞就没输过!


芦汉铁路开通,张之洞坐上首班列车

张之洞直线“蹿红”,主要得力于慈禧太后的信任与提携。

张之洞于1837年9月2日生于贵州兴义府。12岁考中秀才。15岁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中举人,“一时才名噪都”,连慈禧太后也有所风闻。

然而,此后的张之洞似乎从科举考试中销声匿迹了。以致10年之后,慈禧太后不知怎么想起了15岁即中解元的张之洞,为久不见他入值翰林院而不解。

原来张之洞为父守制三年错过考期,后又因族兄连续两年为同考官,循例回避不得考试,也就一误再误了。慈禧弄清缘由后,不禁深为惋惜,心中暗生提拔之意。

1863年,26岁的张之洞入京会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格外眷顾,特意将他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三天后参加朝考,又获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绩,授翰林院编修。

为此,张之洞不由得感激涕零,也促使他对慈禧太后一辈子效忠不贰。

慈禧善用手腕,喜弄权术,她控制大臣一个有力且有效的手段,便是“平衡牵制术”:让主要大臣相互间扯皮拉筋,你争我斗,她便从中坐收渔利。

清流派的出现与坐大,便是她有意“制造”的。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实力日渐扩大,慈禧便培植清流派,加以钳制。

1875年,同治帝病逝,为保持“母后”地位,长期垂帘听政,慈禧不惜违反祖制,从同治帝同辈人中挑选继位新皇。消息传出,朝野一片哗然。事隔4年之后,吏部主事吴可读身服毒药,以“尸谏”方式,再度掀起立嗣风波。

吴可读在遗折中写道:“我朝二百余年,祖宗家法,子以传子,骨肉之间,万世应无间然。”又说“两宫太后,一误再误”。

一时间,朝野震惊,慈禧无以自辩,处境十分尴尬。

这时,张之洞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上疏为慈禧极力辩解。他“援引经旨”,说载湉继位不仅“出于两宫皇太后之意”,也“合乎天下臣民之心”,此乃“本乎圣意,合乎家法”。又以务实的态度指出,纠缠于名教是非,动摇新皇光绪帝位,极有可能招来政局动荡不安。

张之洞奏折一出,慈禧之围稍解,又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继续垂帘听政了。

慈禧:论拍马屁,张之洞就没输过!


张之洞为报效慈禧之恩,竟违心上书,他的处世圆滑、首鼠两端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