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筆記:認識“主我”“客我”,以及剋制“主我”的一些方法

社會學筆記:認識“主我”“客我”,以及剋制“主我”的一些方法

赫伯特•米德提出的“主我”與“客我”的概念,在社會學書籍中每每引用,但我認為,這個理論歸到社會心理學領域更為恰當。

以下是我這段時間重溫該理論的心得筆記。

描述性定義

“主我”是作為主體的個人(以下稱“自我”)的自生地、非反思地、衝動地對情境刺激的直接心理響應。

“客我”是遵循社會規範的那個“我”。它把自我視為客體,從他人的角度甚至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評價自我的思想和行為。

“主我”和“客我”的對話和互動,形成了統一的自我。

有關“主我/客我”的結論

第一,“客我”規範和約束著“主我”的外在表現。

第二,“主我”的外在行為常常表達了“客我”的期望。否則,這個人會被大家視為“喜怒形於色”“不成熟”。

第三,“主我”可以偏離“客我”而思想或行動,偏移量大小不一,有時完全相反。事實上,對多數人來講,默認情況下“主我”會佔據優勢。

第四,“主我”偏離“客我”的頻度(不是程度)很高時,會導致自我對“客我”進行適應性調整,甚至一百八十度轉彎。

第五,當很多人對“客我”進行了同向調整時,很可能會引起社會變遷。

“主我”為什麼會經常佔據主導優勢

人類天生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這是本能,正是自我保護的意識保護著人類的安全,我們才能繁衍至今。特別地,人類對精神世界也有自我保護意識,即,自我對自身的思維會形成天然的認同。

對自我思維的天然認同,使自我面對不確定性外在情境時,能夠充滿信心地採取行動。另一方面,它也極有可能使自我擺脫“客我”的約束,在信馬由韁的狀況下傷害他人與社會。

社會學筆記:認識“主我”“客我”,以及剋制“主我”的一些方法

剋制“主我”的一些方法

第一種方法,把感官和思維分開,充分地調動自己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來注意你深處的環境,只是靜靜地去感受,而不去做任何思考。

這怎麼個意思呢?比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他因為親眼目睹並感受到了二戰給普通民眾、給自己的家人以及他自己帶來的深重苦難,所以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在《山韻濤聲》裡講到:“很早以前,我就感覺到自己不是主動地而是被動地活著……由於自己有這樣的感覺,才感受到存在於地球上的一切生靈和自己都有同樣的宿命。從此以後,在我邂逅的風景、所相對的風景之中,我彷彿聽見同我的心相連的大自然的氣息、大自然的搏動。”他的人生觀相當消極,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這也養成了他能夠剋制“主我”、“被動地”接納和感受大自然的習慣。正因為他把剋制“主我”做到了極致,世界上才多了一位特別的風景畫家。

我們不是要“被動地”生活,不是提倡“冷眼”看待可愛的世界,而是要強調,剋制“主我”,就是要把思維活動與感官活動剝離開來,首先是客觀地去感知世界、感知事物,不帶有自己的任何主觀看法,把“主我”無情地關在我們感知世界的門外。

這種方法有很多侷限性。其一,觀察到的有可能是假象。其二,只調用感官而不調用大腦進行同步思維、也不連帶出各種情緒來,這很難做到。其三,抽象事物無法被感官直接觀察到,而對抽象事物的感知,本身就調用了大腦思維。

第二種方法,把格局放大,從自我的狹隘立場中走出來,發現、感知和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

這裡還得說到“思維認同”這個術語。它的外涵,既包括對自我的認同,也包括對自我以外的認同。對自我的認同是人的本能,它可能僅僅通過“主我”來實現,也可能是“主我”與“客我”對話後形成的,極端情況下,它通過全盤否定自我來形成。

不經過與“客我”平等地、充分地對話,只從“主我”一廂情願地形成對自我形成認同,大概率地會產生錯誤。

所以,需要我們從自我中跳出來考慮問題,也就是僅從“主我”進行的認同,轉變為“主我”與“客我”平等對話後形成的認同。很顯然,這與我們常說的“放大人生格局”有關係。放大人生格局不是技術上的事情,它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所以和上述第一種方法不同。

放大格局,對他人認同、對社會認同、對國家認同之後,自我的活動空間無形中也得到極大擴展和豐富。

社會學筆記:認識“主我”“客我”,以及剋制“主我”的一些方法

第三種方法,養成觀察自己思維的習慣,樂於反思,勇於反思,善於反思。

按照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的說法,反思,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思維對象而思之。

為了克服“主我”自發地開動起來,我們可以採用“反思”的辦法——自覺去體察自己的思維,而不是在無意識中形成對自我的認同。

如何進行反思?就是質疑自己的認知——重點就是質疑“主我”。

質疑“主我”是很難很難的,因為當要質疑“主我”的時候,“主我”就換了個位置,變為“客我”了。

一旦把“主我”擺在“客我”的位置,你就能發現貪婪、慾望、痴迷、狂暴、自暴自棄……關於這點,我不想再多說下去,只想提醒一聲,反思的初期是痛苦的,我想痛苦程度不亞於強制戒毒。但形成反思的習慣是重要的,就像戒毒是重要的一樣。

以上只談了如何剋制“主我”。對於形成“主我”與“客我”平等對話、互動的方法,我們還沒有論及。那又得單開一篇文章討論了。

更進一層,人們,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的內心深處,常常既有“客我”影響下形成的崇高理想和美好願望,又有“主我”掌控下產生的自私自利和佛家所說的“七苦”,兩者間的矛盾,實在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這和話題有關“陰”“陽”調和,有關人生哲學,更得專文論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