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曾幾何時,中國傳統文化美玉蒙塵,困居在歷史的一隅,與繁華絢爛的現代文明格格不入。殊不知傳統文化才是華夏民族發展的根基與精神支柱,承托起了民族精神的脊樑,造就出空前絕後的燦爛文明。

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的源動力,這也正是為何國務院會出臺《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強調,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並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這些種種都體現了國家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意志和決心。

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縱觀世界文化的發展史,唯一能與中國文化相匹配的只有古希臘的文化,中國古代先賢哲人從野逸曠達的山川自然中尋找靈感,造就出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的文明,同樣也讓東方的古典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時代便已經到達高峰。

記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中國社會生活風貌的《詩經》、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詩和音樂相結合的漢樂府和魏晉南北朝詩歌、中國詩歌歷史上的絕代雙雄唐詩宋詞、具有舞臺藝術效果的元曲,在世界文化史上綻放奇光異彩。傳統文化中的“美”,是形而上的美,纏綿在唇齒間,交融在文字裡。畫為肌膚禮為骨,宮商角徵羽,每個音符裡都寄託著中國先賢對於世界萬物之美的體味和領悟。而此時此刻的歐洲人,剛剛從茹毛飲血、燒殺搶掠中走出,又陷入了中世紀宗教的桎梏裡,尚不見文藝復興的星星之火。

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因著上古的璀璨文明,今天的我們也應該懷著無比的自豪與自信,在不斷探索過往、傳承歷史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風格和理解,創造出全新的高峰。華夏文明中,延續了數千年、一脈相承的藝術靈感早已融入了國人骨血之中。盲目去追尋西方式的文藝復興,盲目地去開啟空中樓閣式的創新,並以此標榜“獨樹一幟”之美,其實不過是指鹿為馬式的自娛自樂。其實一脈相承自上古文明的先天優勢與文化基因才是中國現代藝術最寶貴的財富和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若是妥善加以利用,並循著文脈加以衍化和創新,便能讓自己的作品顯示出歷久彌新的雋永魅力,無論是文學創作、書法、繪畫乃至傳統技藝,可謂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既然說了那麼久,那麼讀者必然會有疑問:究竟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獨有的特色?又有哪些共通之處呢?

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便是早熟。中華文明自夏朝起,傳承了5000年未曾間斷,而中國藝術早在文明萌芽的早期階段,在紅山女神像上就已經沉澱出超然和理想化的審美。在後期的文化傳承之中,這種由心而生的意蘊之美,在詩詞歌賦的字裡行間、在筆酣墨飽的書法之中、在戲曲的手眼身法步中、在雕塑作品之中都有著極為鮮明的印記。

也可以說,中華文明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是意境的渲染和描摹,是對於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思考。詩詞歌賦講究含蓄蘊藉之美,常常借物喻人、借景生情,成為了老莊所創造出的哲學理念和理想世界的真實摹寫。從裡一個方面來說,中國的藝術形式都是以物為發端,以人為媒介,將思想隱於自然物象之後,以自然的道理來闡釋人物的內心。這更像是成熟的人,往往情緒含蓄內斂,唯有細細品味字裡行間中中隱藏的情緒,才能真正讀出對方的內心。這與西方人孩童般直白表達方式截然不同,有人批判太過隱晦內斂,有人卻愛其意味深長。

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戰火連天、兵戎相見從未阻斷過文明的傳承。這就如同考古學家挖掘層層疊加的文化堆積層,中華文明在不同的時代都能一脈相承並不斷演化。起開中國文化的剖面,就能看見分明的層次,可能看見內外相互融合的肌理。骨肉均勻、血肉飽滿,因而滋養出了深厚的內蘊。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絕不是泛泛而談的口號,而是出於深入的理解。同時我們需要不斷開闊文化的種類與界限,引入全新的題材與形式,從而不斷創造出全新的巔峰。詩經、楚辭傳遞出傳統文化萌芽時代對於自然之美的歌頌,寄託著對未知世界頂禮膜拜的敬畏;先秦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的文學主張讓華夏從此邁入禮儀之邦的文化盛事; 漢賦宏闊而豪邁、洋洋灑灑、振聾發聵;唐詩將大唐盛世的繁華與絢爛盡收其中;宋朝是最優雅的時代,凝萃著樂律之美的宋詞則將委婉曲折的韻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元統治並沒有讓傳統文化就此停滯不前,元曲的出現讓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波及至更廣闊的人群……可以說中華文化的每一個高峰、每一個閃光點都是由創新與改變得來,卻又能夠萬變不離其宗。


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比作是蔥榮茁壯的參天大樹,那便是由盤根錯節的根基、上下通達的主幹和茂密蔥榮的樹冠所組成。根基深厚源自於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傳承;主幹是文脈、傳統的生髮,樹冠則是五千年文明歷史中那些閃耀的靈魂,它們共同推動著時代的車轍滾滾向前,同樣也成為了全新時代國家發展的基石。

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復興傳統文化,便是與中華民族的廣闊未來達成共識。

羲和說文學——詩書禮樂,美之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