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技藝

傳承“非遺”技藝

檢驗毛筆質量

傳承“非遺”技藝

劉慎海(左二)和工匠在一起交流毛筆製作技藝

傳承“非遺”技藝

進行“齊毫”處理

傳承“非遺”技藝

“帶線”處理

傳承“非遺”技藝

陰平鎮上郭小學老師向學生展示山東魯筆博物館“鎮館大毛筆”。該毛筆筆身長160釐米。

傳承“非遺”技藝

用煤油燈火燻烤黃香進行“扎筆頭”

傳承“非遺”技藝

不同型號的毛筆

傳承“非遺”技藝

晾曬毛筆頭

傳承“非遺”技藝

進行“梳毛”處理

嶧城區陰平毛筆起源於東漢,從隋唐、宋、元歷代傳承,早期均為家庭作坊。到1967年建立棗莊毛筆廠,實現規模化生產。一支毛筆的製作從選料到完工,要歷經撕毛、脫脂、剪寸、上灰、選杆、挖眼、刻字等108道工序,當地毛筆製作工匠如今依然堅持使用傳統的手工工具和純手工加工製作,並將製作毛筆的技藝代代相傳。

1996年,時年28歲的劉氏毛筆第九代傳人劉慎海擔任棗莊毛筆廠廠長。他遠赴北京、湖州等地學習先進的制筆工藝,並與家傳技藝相融合,完整保留手工製作工序,融入現代書法家用筆的嗜好,設計創新了300多個毛筆品種,有11項新技術獲得國家專利,筆頭原材料也由過去單一的狼毫、羊毫擴展到石獾、山馬、兼毫等,讓製作出的毛筆有尖銳、整齊、豐滿圓潤、不分叉、不散頭、飽墨強等特點。2016年3月,陰平毛筆製作技藝被山東省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10月,劉慎海被山東省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陰平毛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多年來,劉慎海在不斷研發毛筆新品種的基礎上,適應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新步伐,對原來的毛筆廠進行改制,成立棗莊市書源筆業有限公司,創辦了建築面積達5600平方米的山東魯筆博物館,館內收藏著與陰平毛筆製作技藝有關聯元素的不同時期製作的毛筆、傳統制作工具、介紹、名人書法作品、出土的“魯筆”實物等,免費向市民和遊人開放,讓更多人瞭解和傳承陰平毛筆製作技藝,感受傳統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他還設立了扶貧車間,先後安置20多名貧困家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2017年,該公司被山東省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吉喆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