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的《寶貝兒》被厭惡,原因很多

1.“最爛的電影”

非常遺憾,我那場觀眾幾乎沒有任何共鳴與認同感。每當楊冪、郭京飛眼含淚水,或者反覆講一句南京口音的臺詞時,觀眾們就忍不住笑出聲。當然,這從側面說明,一個演員越曝光於大眾面前,ta在銀幕上的角色就越立不住。

楊冪的《寶貝兒》被厭惡,原因很多

楊冪的《寶貝兒》被厭惡,原因很多

旁邊座位上的大媽中途睡了兩覺,發出細膩悠長的鼾聲。畫面乍黑,字幕出現時,她嘟囔了一句:就演完了?然後起身便走。

再旁邊年輕的男觀眾更激動,直接大喊:什麼玩意兒這是!

前排幾個女生組團觀影,笑著聊了幾句,開始舉起手機自拍,鏡頭裡洋溢著快活。

乘電梯時,一個女生非常憤怒地說:我TM從來沒看過這麼爛的電影!和她同行的男生搭話:“有!范冰冰演的,那個《封神》(《封神傳奇》)。”出了電梯,女生還沒消氣:“起碼《封神》我沒看過啊,這個我可是看了呀,我就從來沒看過這麼爛的電影!”

我一個人來的,自然沒什麼話要嚷著說。隱約記得看片時聽到一個男生在哭,也可能是感冒了在抽鼻子。

普通人和普通人,智力相差不一定太多,但對視聽語言的感知能力,實在是迥然不同。

2.江萌和陳嵐

楊冪飾演的江萌讓我想到了陳嵐,《人物》最近做過她的報道——

“在一個深夜,她抵達天津的臨終關懷醫院,騙過門衛,她衝上了樓,「偷偷抱走」了那個孩子,送去北京和睦家醫院接受治療。她記得嬰兒的顏色——兩條細腿像枯萎的柴枝,是灰褐色的,臉只有一點點大,嘴唇是一條線,猛一看就像蠟黃的玩具寶寶;記得自己的震驚——「我蒙了,這還是個孩子嗎」;記得自己的堅定,「到了樓下,有人追上來,同行的人攔住他們,我就像一陣風似的衝出去了。」

孩子的家人最終同意了治療,離開天津的陳嵐和志願者們無法獲得進一步信息,直到幾個月後得知孩子的死訊,陳嵐大病了一場,她為那個嬰兒取名為「小希望」。”

《寶貝兒》上映後,有人在微博上問陳嵐:請問《找到你》和《寶貝兒》是否都有參考您的救助案例呢?陳嵐回答:很明顯啊。

實際上,《找到你》改編自韓國影片《迷失:消失的女人》。

陳嵐的追隨者發表了文章《和我們的小希望》,大意仍然是譴責患病嬰兒的父親放棄治療,並強調“先天無肛”可以很好的治療。

和多年前陳嵐搶孩子一樣,他們都強調“無肛”這一個缺陷,然而當年小希望的診斷是這樣的:肛門閉鎖,直腸會陰瘻,陰道會陰瘻,肺炎,脫水,營養不良,高氯血癥,代謝性鹼中毒,先心病(動脈導管未閉 卵圓孔未閉 三尖瓣返流)美尼爾憩室,左重腎畸形,左輸尿管擴張,第5-7胸椎異常,右側第7-8後肋融合。

所以醫生建議放棄治療。

影片中也是如此,除了肛門閉鎖,女嬰還有其他病症。

《人物》做的那篇報道名叫《陳嵐的悖論》。

江萌也在悖論裡走了一趟。她沒有陳嵐的學識、能力、金錢,但有陳嵐的“犟”,還被賦予了一個無肛棄嬰的身份。從人物動機和厚度上來說,故事簡化了。從現實層面來講,也可以說變複雜了。

楊冪的《寶貝兒》被厭惡,原因很多

江萌拒絕承認自己的身體有缺陷,拒絕嫁給一個有車有房有孩子的男人,拒絕養母在牆上釘木板騙拆遷費,拒絕大夥給她湊錢發的工資,拒絕一個無肛女嬰被父母放棄,拒絕離開自己的媽媽,拒絕一個好男孩的示愛。

故事的結尾,媽媽住進養老院,女嬰病死,孩子的父母遭受攻擊,江萌接受了好男孩推薦的工作,仍舊沒掙夠錢還那些工資。

她在紙上寫下自己致殘的原因,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看著敞開的門裡面被展示的評殘場面,看著鏡頭外的世界。她低頭了,不再堅持“我是健康的”。

3.演員和角色

楊冪這個角色不討巧,不易被大部分觀眾理解、同情,甚至會讓人產生完全相反的情感。當觀眾對一個電影的主角不認同時,結果可想而知。

楊冪很努力地擺脫偶像劇中廉價的程式化表演,仍然有很多缺點,沒能實現徹底的翻身/轉型,但沒有拖電影的後腿。

郭京飛一直演那種自帶幽默感和一點“阿Q精神”的角色,這些特質幾乎和他本人融為一體,所以大部分時候他出現在銀幕上時,觀眾都會情不自禁笑著喊出他的名字:郭京飛。

我那場,不止一個人喊了。

說句直白的,郭京飛一直在演郭京飛,他本人的氣質又格外討喜,搶戲能力Max,所以永遠出彩。可惜,這次導演不讓他演郭京飛。

楊冪的《寶貝兒》被厭惡,原因很多

當他飾演的角色被質問,低下頭手捏著鼻樑,無聲哭泣到身體抽動時,四面八方傳來了笑聲。那個畫面很詭異,觀眾一下出戲了!在觀眾眼裡,那不是一個父親在哭,而是郭京飛在表演抽搐。

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剋制、生活化,無論郭京飛怎麼努力,在這部平靜卻沉重的電影裡,觀眾不買賬。

從臺灣來的李鴻其,沒有開口說話,反而是更自然的那個,也提供了一個更具象的視角“孩子活下來還不是和我們一樣”。大部分配角也都挺自然、挺舒服的。

電影牽扯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社會議題,比如病嬰的生死權利、媒體失察、輿論暴力、寄養與領養、殘疾人保障、老年人保障……

靜水流深有時很難勝過驚濤駭浪。目前大部分觀眾能接受的可能仍然是《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這類擁有極大戲劇衝突的影片,屬於一種外放的、情緒濃烈的表達。

《寶貝兒》當然不是最爛的電影,但觀眾就是接收不到視聽語言傳達的情感和意圖,很遺憾。

文/空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