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家有存糧 現在糧庫裡的糧食夠吃嗎

一般來講,作為消費者,大家在食用米麵油的時候,是很少關注其原糧價格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小麥、玉米、稻穀等價格低,一斤塊把錢,引不起關注;

二是波動幅度小,一斤幾釐幾釐的變化,幅度大的話也不過是1分、2分,傳導至米麵油的時候,這個變化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但今年,可能是在家裡悶的太久了,最近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糧食問題,比如,“現在糧食價格上漲了,我們糧庫裡有足夠多的糧食嗎”、“糧庫裡的糧食保管的好嗎”。甚至有網友發出疑問,“我們那邊種地的越來越少了,糧食怎麼可能會夠吃”!

即便在官方舉行發佈會介紹國內糧食供應情況後,還是免不了一部分的質疑聲。

那麼,我們的糧食問題究竟如何呢?

以前家家有存糧 現在糧庫裡的糧食夠吃嗎

每日糧油作為一個關注國內糧食產業發展近20年的草根階層,以自己過往的工作經歷和所見所聞,雖不能說對我國的糧食供應情況十分了解,但也能給大家關注的一些問題做一些分享。

疑問一:工業和房建用地越來越多,我們的糧食怎麼可能會一直增產?

有人講,在我們人口10-12億的時候,我們的糧食供應也就是滿足溫飽,現在人口都14億多,加上這些年的房建和工業用地,耕地面積整體也是下滑的趨勢,怎麼糧食產量還會比以前高。

其實 ,這個問題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種過地的人來講不是困難事。

首先,國家的土地使用是有規劃的,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誰都可以隨便用,在所有的土地規劃中,18億畝耕地是一根紅線。在農村的都知道,現在各個村都立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其次,我們在工業、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的同時,一些原本未統計進入的耕地也在增加。比如各村的自留地,以前是不統計進糧食種植面積的,另外就是這些年農村的荒地、丘陵要較上世紀減少不少,很多都被佔用用作了耕地。

第三,最關鍵的是就是糧食單產。以華北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麥一畝地也就是700多斤,現在一畝地普遍都在1000斤左右,增幅近四成,如果按照18億畝耕地換算,相當於增加了近8億畝的耕地。

以前家家有存糧 現在糧庫裡的糧食夠吃嗎

疑問二:以前家家有存糧,現在糧庫裡的糧夠吃嗎?

以前,由於農民的收入來源有限,因此糧食就是硬通貨,家家戶戶都會囤糧,需要錢的時候賣一點,或者直接用糧食兌換自己所需物品。

而現在,隨著打工收入成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囤糧的習慣逐漸消失——很多農戶收糧之後會選擇直接賣掉,因此,家家戶戶消失的囤糧就是現在糧庫中增加的庫存,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關係。

此外,以前家裡囤糧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生蟲、黴變和老鼠咬,由此會造成不小的損耗。而現在,中央儲備糧庫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去看看,都是標準倉房,氮氣氣調、智能化測溫監控,保管條件和家家戶戶的糧囤不是一個層次的。

與此類似的還有糧站。以前每個鎮都有幾個糧站,但交過公糧的都知道糧站的條件,和農戶自己保管差別不大。這些年隨著糧站取消,國家將有限的財政集中用於儲備糧管理體系的建設,確保了糧食保管安全、無損耗。

以前家家有存糧 現在糧庫裡的糧食夠吃嗎

疑問三:年輕人都不種地了,我們的糧食安全有保障嗎?

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正視的問題:年輕人種地的確實越來越少,說明他們的收入來源已經不再指望那一畝三分地了。

但我們也看到,隨著一部分人離開土地,各地承包土地的也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耕地並沒有閒著。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是一種市場選擇,有的人靠種地吃飯,有的人靠打工,還有的人靠做生意。只要糧食價格還能滿足經營土地所付出的成本,種地就會和其他工作一樣,成為一種職業,有人出去,有人進來。

至於有人說部分地區出現撂荒,從每日糧油角度來講,還是我們當前的糧食供應充足、價格平穩所致,當糧價能夠給種植者產生足夠的利潤時,不需要我們擔心沒人種地。如果種植糧食不能產生效益,甚至虧損的時候,說明我們的糧食供應足夠,撂荒可能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讓耕地也趁機休息一下。

從這一點上,每日糧油一直希望最好的局面是:耕者利,食者健。

以前家家有存糧 現在糧庫裡的糧食夠吃嗎

當然,在討論糧食問題是,確確實實存在著局部區域的大片撂荒現象,但局部並不代表整體,至少在每日糧油去過的省市來看,多數的耕地存在著過度消耗、肥力下降的情況。

目前,國家已經開始在一些地方有步驟的實施輪耕政策,目的就是調整恢復耕地的生態平衡——至於極少數一邊拿著國家的輪耕補貼,一邊以耕地不能閒著為由繼續實施耕種的,其實是一種破壞子孫後代的行為。

最後,每日糧油想說的是,在2000年前後,我們的生活剛剛好轉的時候,很多地方會舉行憶苦思甜,目的是讓我們不能忘了過去的苦難,但當時很多單位是當做節日來辦的,即便做的窩窩頭也都是改良過的,因為那時候大家剛剛生活好轉,沒人願意重回那過去的時光。

但這些年,隨著我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新生代的成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過去,在懷念中慢慢的將過去“粉飾”成夢想中的童話王國。

或許,這就是思維的複雜性吧,有些東西只有失去的時候才會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