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的安全生產和儲存,關係國計民生,是糧食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我國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不斷應用於糧食存儲之中,推進以“互聯網+糧食”特色的信息化建設,加快智能化糧庫科技投入,大力推廣綠色科技儲糧,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屏障。
“雲數智”引領“智慧糧倉”建設
我國糧食庫存主要分為政府儲備、政策性庫存以及企業商品庫存。政府儲備包括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兩部分,這是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壓艙石”。
不管在哪個時期,糧食存儲是一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立以備荒備戰為目的的“甲字糧”“506糧”,到1990年國家建立專項糧食儲備制度,再到2008年建立健全地方省、地市和縣三級地方政府儲備,我國逐漸形成了現代糧食儲備體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智能化、信息化飛速發展,我國的糧食儲備技術和管理手段也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浪潮集團已經服務我國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近20年,在浪潮通軟副總裁、智慧糧食事業部總經理張照平看來,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糧食行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推動了管理變革、職能變革和產業變革,促進了糧食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了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他認為,“不斷強化信息系統的創新應用,守好管住‘大國糧倉’,將成為糧食儲備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近幾年,隨著綠色儲糧、“四合一”(糧情測控系統、儲糧機械通風技術、磷化氫環流燻蒸技術和穀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等儲糧新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國內糧食儲存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糧食倉儲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張照平向記者介紹:“以浪潮建立的智能糧庫管理系統為例,從糧食的稱重開始一直到糧食入庫、存儲、監管等每一個環節,全部都運用了大數據、物聯網的技術,利用傳感器,可以自動進行糧食數據的傳輸和採集,同時可以對糧庫的溫度和溼度以及糧食的黴變、質量問題等情況進行全方位監督,並對各環節影像資料自動留存。”
他表示,智能糧庫管理系統相當於在糧倉建立起了“千里眼”,真正做到了糧食數量和質量管控的責任可追溯,讓糧食管理部門的運營效率和管控力度大幅提高,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
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疫情當前,為保障糧食安全,國家在著力解決影響春耕備耕突出問題的同時,密集出臺了糧食收儲政策,及時疏通糧食流通、加工環節的“堵點”。同時,新技術推動的無接觸式線上服務也成為打贏糧食安全“保衛戰”提供關鍵支撐。
例如,浪潮助力中儲糧建設的一卡通和售糧預約系統,全力保障國儲庫復產復工、開庫收糧,減少人員聚集,為切實解決農民與收儲企業的人員聚集、排隊叫號難的問題,推出“售糧預約”平臺,實現不聚集、不排隊便能有效買、賣、收糧食。4月9日,中華糧網承建的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新版地儲SaaS交易平臺正式上線運行,併成功舉辦“湖北地儲糧油定向交易專場”交易會。此次交易共投放湖北省地方儲備糧1.5萬噸,經過充分競價,成交1.5萬噸。
信息化建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管好儲備糧,保障糧食安全責任的方面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疫情之後,糧食管理部門和涉糧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也將進一步加快。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對此,張照平表示,浪潮將進一步發揮國內糧食信息的領先優勢,進一步融合物聯網、大數據、AI、5G、區塊鏈等新技術,佈局大儲備和智慧農業,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行業全產業鏈信息化平臺,助力涉糧企業和國家糧食管理部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為“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保駕護航。
(原文刊登於2020年4月18日糧油市場報A01版)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