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學研究支持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的觀點嗎?

易開江


有科學研究支持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的觀點嗎?


有的科學是這樣的,暫且把“真理”叫成科學,它可能暫時沒有得到論證,或者很難得到論證,但是真正的科學早晚會得到論證。

我個人認為“獲得性遺傳”就是那種暫時沒有得到論證,同時也很難得到論證的科學,就如“進化論”一樣,其實進化論到目前為止還只是理論階段,實驗室研究論證數據還不足以把進化論說成科學,但早晚,進化論會成為科學。

獲得性遺傳應該屬於進化論領域,或者,進化論屬於獲得性遺傳領域,因為拉馬克是第一個提出有關進化理論的人。獲得性遺傳和進化論之所以都很難得到論證是因為,首先不方便在實驗室條件下直觀地進行實驗並得出數據,而且如果想收集大量的論證數據,橫向需要的時間太長,而人的壽命,或者說,該領域科學家的平均壽命卻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所以給該理論的論證帶來了諸多麻煩。

但是從微乎其微的實驗數據表明,獲得性遺傳和進化論一樣,正在被揭開神秘的面紗,走向論證自己,得到科學的桂冠的路途上。可能在一百年後(我個人認為100年太短),或者在一千年後(這個年限應該足夠了),獲得性遺傳和進化論都會得到論證。(其實獲得性遺傳和進化論也有不同點,所以在這裡把這兩個理論分開說。)

達爾文在拉馬克等同行的壓力下急匆匆地發表了理論鉅著《物種起源》,日後通過長時間的實驗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這本鉅著對《物種起源》的理論進行了論證,當然單從那一本是不夠的,但足以讓科學信徒們接受。之所以叫科學信徒,是因為信宗教的人稱為信徒,科學和宗教多多少少有對立面。

關於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理論,現在論證數據也是零零散散的,我作為研究心理學的人,就以心理學知識解說一下我為何如此堅信其真實性。


1. 長時記憶會改變神經元突觸結構

由於只是知識的普及和思想的分享,具體的實驗過程和數據論證就不詳談了。從神經生理學得到的結論,人類的長時記憶會使神經元的突觸形成持久性的改變,而且不同的經驗可導致神經元突觸的不同變化。(這一段是已經被論證的,以下是個人觀點)

所以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經驗會通過遺傳,傳給下一代。記憶是什麼?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要經過編碼——存儲——提取的過程才能正常運轉。已經改變的神經元突觸會遺傳給下一代,也就是說編碼和存儲已經完成,只需進行提取。

在記憶被提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經歷這一種現象,明明感覺自己知道,但是就是想不起來。這種明明知道而當時又回憶不起來的現象叫“舌尖現象”。

大家可能都見過一種現象,父母是歌唱家,那麼他們的孩子們唱歌也大多不錯;父母是畫家,那麼他們的孩子們畫畫也大多不錯。我們把這個叫做天賦,天賦或許就是隱藏在遺傳基因裡的“記憶序列”。

可能有人會質疑,“父母唱歌不好,但是孩子唱歌好是怎麼回事”,“父母畫畫不好,但是孩子畫畫好是怎麼回事”,“父母腦子不好,但是孩子腦子好是怎麼回事”。我只想說,萬事沒有絕對,遺傳過程中也會有出錯的時候。


2. 神經元的電活動會改變核糖核酸及某些特異性蛋白質分子結構

脫氧核糖核酸藉助另一種核酸分子核糖核酸來傳遞遺傳密碼,這是已經被分子生物學論證的結論。而神經元的電活動會改變核糖核酸及某些特異性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所以神經元突觸的改變會遺傳給下一代。這也從側面論證了那句流行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所以大量的數據表明,健康條件優異的條件下,晚生也促進優生。因為個體會通過時間的流逝積累知識和經驗,使自己心理更加健康和個體更加完美后,所生的下一代也會更加優異。

上一段話並不是提倡年老再生育,晚生優生的前提條件是“健康條件優異”。中國人的平均最佳生育年齡範圍是25-35歲,29歲為最佳年齡。這是根據身體健康條件和人生閱歷等因素綜合評估後得出的結論,所以並不是說24歲或36歲生育的孩子就一定不如25-35歲生育的孩子。這就跟平均壽命一樣,當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6歲,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76歲就去世,有的人因各種原因可能會早亡,有的人因各種原因而長壽。有的人80歲了還能去環遊世界,有的人才30歲卻爬個三樓都吃力。所以,在身體健康的條件下,某個個體30歲時生的孩子大多會比20歲時生的孩子優異,40歲時生的孩子會比30歲時生的孩子優異。再往後就不說了,因為到了50歲,大多數人的身體健康都會呈現下滑的現象(其實健康下滑比50歲更早),而且女性有生育期限。


3. 情緒會影響基因序列

最前沿的科技諮詢中得知,情緒會影響基因序列,同時會影響遺傳。所以心理學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病例,有些孩子生來情緒不穩定,對這些孩子進行統計,他們的母親懷孕的時候,大多數曾情緒不穩定。這也跟“情緒會影響基因序列”這項結論相吻合,母親在懷孕期間情緒不穩定會影響到胎兒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導致孩子生來就情緒不穩定,或攜帶“情緒不穩定”基因。

遺傳因子分顯性和隱性(中學生物內容,在這裡不做詳談),母親在懷孕期間情緒不穩定的孩子體內可能會攜帶“情緒不穩定”基因,但因為顯性隱性,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顯現出來,但是在受到某種刺激下如果發生了基因突變,Aa沒有AA穩定,發生病變的可能性增加。打個比方,同樣的一個困難,有些人度過了,有些人卻瘋掉了。

如果繼續討論下去,支持“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的數據很多,但是想成為系統的科學體系,這些數據還遠遠不夠。總之,我堅信“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論。

最後,致敬一下我的偶像,博物學家拉馬克和達爾文。

插圖:文章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聯繫我。


伊甸園心理諮詢室


謝邀,個人支持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的遺傳學理論,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姚明的孩子生下來就比同齡孩子要高出許多,這就是獲得性遺傳,用進廢退的例子可以參考一下狼孩,剛生下來的嬰兒沒有跟人類在一起,錯過了最佳的語言發育期,以至於語言功能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