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讀書筆記

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藏書為1000萬冊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0倍,高達50億本。按照每一天讀一本書來算,要連續讀136萬年才能裝滿我們的大腦。對大部分人而言,只有不到10%的腦細胞被開發,其餘大部分處在休眠狀態。我們一生中重大的記憶和事件或許會一直記得,但要是問你三年前每一天都吃了什麼,幾點睡覺,你一定難以回憶。

當我們傳達給大腦的信息都是雜亂無章的,沒有規律的,你很難從一堆信息裡找到你需要的,但是如果你之前進行了整理,並用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你只用看一眼當初的記錄,便能很快的回憶起來。

就像看過的每本書,再次回憶只用翻閱讀書時做過的筆記即可迅速瞭解書中內容,這樣大大節約了重讀的時間。那怎麼去做筆記,怎樣做筆記才能發揮它的最大作用呢?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中給出了答案。在這本書中,奧野宣之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5個部分告訴人們怎麼吸收一本書的完整流程。

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讀書筆記

對於一本濃縮了作者筆記心得的書,他的可取之處有哪些呢?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介紹這本書。

一、做筆記的好處:

1. 養成好的讀書習慣

習慣說容易容易,說難也難。百度百科對它的定義是:習慣是指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科學證明一個行為或動作每天都做,堅持21天,那麼它就會變成一個習慣,如果持續了90天,就成為了一個不容易改變的習慣。

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讀書筆記

做讀書筆記與不做的區別

如果一直堅持做讀書筆記,哪天突然不做了反而會覺得非常難受,就像每天洗臉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切割。同樣,當你習慣了做讀書筆記,閱讀也將變得越來越容易,讀書會更有效率。

2.讓思考書面化

人是群居動物,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物、交際、工作、生活以及網絡上翻天覆地的信息會帶給每個人不同的認知和思考。而思考往往是一瞬間的,當你沒有記錄的習慣,思緒會像風一樣被吹得漫無邊際,如果你恰巧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好的想法或創意可能就這樣輕易擦肩而過。

周國平曾經說過自己創作的來源:“在我的桌上、床頭、手邊,總是備著一些小紙片,腦中閃過了自以為有點兒意思的念頭,就趕緊記下幾個字來,空閒時便據此寫成連貫的句子。它們是喚醒記憶的線索,沒有它們,那些一閃而過的念頭就不知會逃逸到什麼地方去了”。

可見,好的想法和創意不會憑空產生,它往往來源於生活的某個瞬間,把當下的靈感記錄在紙上,讓思考片面化,讓靈感脫離之前的抽象狀態,真實的在紙上留下痕跡,而不是抓不著的靈光一閃。這些記錄下來的素材可能就是日後創作的根基。

二、怎樣堅持做筆記

1. 以思想輸出為前提

假設你是一名老師,你要給學生解釋碳酸鈉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你自己首先肯定要對這個物質非常瞭解,同樣的道理,當你讀書時以為別人講解為目標,以輸出倒逼輸入的方法去讀書時,讀書的質量將會大幅提高。

同時,在讀的過程中,你會不斷的思考哪些部分是精華,哪些可能是對別人有幫助的,光篩選信息的過程,這些重要知識點就已經在你腦海裡重複好幾遍了,週而復始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更加深刻清晰。

2.做鞏固印象的筆記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有速讀、跳讀、泛讀、精讀等,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還提出了另一種“尋讀”的方法,即尋找“書中打動人心的內容”。它可能是看一眼就能打開你思想的金句,也或許是簡簡單單但富含邏輯的總結。說到底,就是能讓你看一眼就覺得印象深刻,就像逛街時看到了件很美的裙子,一直心心念念無法忘記一樣。

通過這一環節,過濾掉書中不重要的信息,對重要內容進行提煉。這些印象深刻的筆記會讓人有一種收穫的滿足感,就如在商店買到了物超所值的東西一樣開心。

3.做記號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了讀書過程中的三步法——通讀,重讀,標記。這和我自己的讀書方法幾乎一樣,只是我在後面有一個小補充。

首先 ,第一遍通讀時,我會先把所有有用的地方摺頁,並將段落畫上括號或畫線,第二遍的時候會重點閱讀做記號的地方,反覆熟悉這些內容,到第三次閱讀時會將看的過程中覺得精華的內容摘抄下來。這樣三遍下來,經過反覆篩選後的內容依然無法捨棄的,就值得好好做筆記了。而我自己在這三個步驟後還有另外一個小習慣,看完每本書後會在封面寫上當天的日期,便於統計每月每年看了多少本書。

除了這三步法外,讀書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巧用標記將信息進行分類,比如:

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讀書筆記

三、4種筆記法

1. 隨想筆記

好書不會憑空而來,它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出現,有可能是上班的地鐵中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介紹,想要了解一下,或者是電視上某個訪談的內容很有深度,值得研究,抑或是跟朋友聊天時突然談到的話題讓你感興趣,決定學習一番,所有這些當時覺得好的感想都可以立馬記錄下來。

2.購書清單

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讀書筆記

有了前面的隨想筆記,後面的購書清單才會變得相對容易一點。通過記錄瞭解到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樣的書籍,看清內心深處的讀書需求。然後,通過隨想筆記將要找的書按下列方式列出購書清單。

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讀書筆記

奧野宣之的購書清單上都會包含書名、作者、出版社這3個信息,有了它們,很快就能找到想要的書。最後,帶著這份清單去書店進行選購,對比實物是否和自己想象中的一致,排除掉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書,選擇自己真正覺得適合有用的書籍。

3.報道剪輯

讀初中的時候我是很喜歡這種剪輯的。文具盒裡總是備有直尺和小剪刀,那個時候互聯網還沒有這麼發達,報刊雜誌還是學生比較流行的讀物。當時看的比較多的是《青年文摘》、《格言》、《高中生》這幾種,幾乎是攢著自己的零花錢每期必買。每次看完都會把特別喜歡的部分剪下來粘在一個本子上,沒事翻翻,甚至當時看的有些故事現在腦海裡還存有印象,我想這應該就是筆記的效果。一方面它結省了抄下來的時間,另一方面,保留了雜誌對你有用的部分,可以不斷進行原汁原味的回顧,從而發揮了這本雜誌最大的作用。

4.“蔥鮪火鍋式”筆記

如何將讀完的內容消化成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好的筆記將讓事情變得事半功倍。《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出了“蔥鮪火鍋式”的讀書筆記法。這個名稱它來源於日本的火鍋,本意是蔥和魚混合在一起的火鍋更誘人,讓人增加食慾。放在讀書筆記上,便是摘抄重要的內容和寫出自己當下對文章的評論。

在寫讀書筆記之前,要注意寫上以下三項信息: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

寫上一本書的基本情況後,再摘抄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和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摘抄能加深自己對書的記憶,並強化理解能力,而評論則會記錄當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未來再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思考,會形成一個現在與過去的反差,而這個反差恰恰就是創新動力的來源。

四、活用——利用筆記提升自己的再創造能力

你會在什麼時候去重讀自己的讀書筆記,晨間、午睡後、晚睡前、出差或飛機上?

閱讀的時間越固定越能加強思考的意識,你的大腦會慢慢習慣在這個時間段進入狀態,去回顧思考要看的東西。

重讀的習慣也很重要,一週是三次五次,抑或是時間緊張,只能一週一次,把重讀的次數規定下來,幫助自己形成固定的讀書時間,會創造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根據過去做過的讀書筆記,激活當時的讀書體驗,可能在當下的環境中,會產生新的思考,而這些看起來零零碎碎的筆記,實則在幫我們從雜亂無章的信息裡整理思路。

活用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將做過的筆記和當時記錄下來的想法進行再次創造,用過去的輸出不斷促進思想的內化,讓思維不斷得到整理。就好比一把刀,你會反覆的去打磨讓其變得更加鋒利光澤,打磨的過程就是讀書時做的筆記和記錄的想法,而變得鋒利的結果則是再次創造後的成果。

人的一生既短又漫長,讀過的書如果只是眼睛遇到過,很快會變成過去模糊的記憶,而筆記則幫我們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來了這份記憶,它就像一個神秘的保險箱,收藏著自己每個年齡階段的成長和啟迪。

讀書筆記改變讀書方法,而讀書方法決定了讀書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