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宏:鼓勵研究基因編輯,各界先補生命科技倫理課

圖片2.png

5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生理學家許智宏來到上海圖書館開展科普講座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人間邪惡將會接連飛出。半年前,“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這一事實給中國生命科學界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引起了各界對科技倫理底線的質疑和探討。近兩月內,中國學者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主筆刊發兩篇有關科技倫理的文章。3月,中科院、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聯合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多所高校研究員發表評論型文章“Adopt a moratorium on heritable genome editing”,呼籲在全球範圍內禁止製造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5月,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雷瑞鵬作為第一作者刊髮長篇科技倫理與治理政策分析和評論文章——《在中國重建倫理治理》。

然而此事給民眾造成的混亂依然存在。“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人變更聰明嗎?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人變德更美嗎?基因編輯技術能夠治療癌症嗎?”為回應外界的關注,5月中旬上海圖書館舉辦了《從生命倫理看基因編輯》主題講座。2小時的科普糾正了外界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諸多認識誤區,主講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生理學家許智宏強調:禁止基因編輯過的人類胚胎用於妊娠是國際的共識,也是中國政府和學術界的共識。

圖片3.png

許智宏強調,禁止基因編輯過的人類胚胎用於妊娠,也是中國政府和學術界的共識

基因編輯技術確實強大,但目前安全性尚有待進一步改進

基因編輯是各國爭相競爭的前沿科技,它的成果會為人類疾病治療、合成生物學、作物改良等帶來巨大的利好,但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工程,它的實踐範圍一直受到國際學界的倫理制約。曾三次擔任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委員會主任的許智宏深諳基因編輯用於妊娠背後的潛在風險,因而強烈呼籲應遵守科學倫理。

2015年中國學者首次進行人胚胎研究,黃軍就被評為Nature年度人物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地中海貧血首次嘗試。

這一年,基因編輯技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地中海貧血病是廣東地區的一種常見病症,中山大學年輕學者黃軍就試圖通過基因編輯嘗試完成β-地中海貧血病基因修復。他利用CRISPR技術編輯了人的3PN胚胎,進行了世界首次人胚胎基因編輯研究。然而,這一重大成果的論文寄到Nature沒有被接受。在許智宏看來,黃軍就用醫院廢棄胚胎進行實驗,且是14天內的胚胎,並及時進行銷燬,實驗並預先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應該是合理的,但西方學界考量認為進行人胚胎研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沒有錄用黃軍就的這篇文章。

事件的扭轉發生在同年美國舉行的第一屆國際基因編輯組峰會上,許智宏受白春禮院長的委託帶領幾位科學家參加了這次峰會,諾貝爾獎獲得者大衛·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接受採訪時認為黃軍就的實驗各項流程符合規定,他開展人胚胎的基因編輯研究得到認可。黃軍就被評選為“2015年度Nature十大人物”。

許智宏介紹,這次基因編輯峰會上中外學界達成共識:不應完全禁止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但在這項技術的安全性進一步改進前,不能利用人胚胎幹細胞或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以用於以生育為目的研究。在演講中,許智宏多次強調了這一共識,並指出“禁止基因編輯的人類胚胎用於妊娠是國際的共識,也是中國政府和學術界的共識。”

圖片4.png

黃軍就在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上分享人類胚胎編輯技術

2018年11月“基因編輯嬰兒”,被指破壞了國際科研群體規則

2018年11月,基因編輯技術又一次引發震盪。

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在香港召開前,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發佈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消息,輿論譁然,學界批評聲四起。“將基因編輯過的人胚胎放到人體內,甚至放到動物體內,這是違反倫理的。”許智宏多次強調了賀建奎試驗的不規範、不透明:這項操作既沒有告訴受試者所面臨的安全風險,也沒有簽訂有資格的倫理委員會的審批證明,違背了學術界關於利用人胚胎幹細胞和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研究應遵從的倫理準則和共識。

兩天後,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上,這一次擔任會議主席的大衛·巴爾的摩說了“No”,他對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進行表態,“我不認為這樣的操作有必要,這項臨床實驗由於缺乏透明度,破壞了科研群體的規則,並不會被同行認可。”

圖片6.png

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主席巴爾的摩不認可基因編輯嬰兒做法

“脫靶風險”是基因編輯技術目前還不成熟帶來的缺陷之一

基因編輯技術是指在生物基因組特定位置中精確插入、刪除、替換及修飾DNA的遺傳工程技術。常規編輯技術大概有三種:鋅指核酸酶技術、TALENs技術、CRISPR-Cas9技術。因為技術簡便、廉價、效率高、適用性好,三者中CRISPR-Cas9技術中發展較快,運用較多。許智宏舉例,世界首例內源逆轉錄滅活豬克隆成功,通過基因編輯將豬身體裡的病毒去掉,進一步解決異種器官移植臨床化安全性問題;對作物定點基因組編輯能夠推動未來作物育種發展。基因編輯技術在醫療、農業、食品工業、化工、環保等方面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賀建奎正是用CRISPR-Cas9技術產出基因編輯嬰兒的,但這項技術安全風險為嬰兒的成長帶來許多隱患。

關於這項技術的缺點,許智宏在講座中做了詳細介紹:至少存在識別位點太短、存在切割其他非特異位點可能,即“脫靶效應”,由脫靶效應導致的不完全可控的基因突變,可能打亂基因與基因之間的、基因與環境之間的固有平衡,容易誘發代際遺傳的醫源性傷害,引發倫理問題。“這項技術的安全性、特異性、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許智宏同時還指出基因編輯不是唯一之舉:尤其父親是艾滋病患者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其他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法獲得正常的胎兒,沒必要要用基因編輯技術來做。“這個基因實際是有用的,剪輯缺失後,雖有可能治療艾滋病,但是有可能更易感染如流感病毒等其他病毒,將來這個孩子會有更大的風險患別的病,怎麼對這個孩子的一輩子來負責?”許智宏提出的憂患觸動了現場不少聽友。

許智宏指出基因編輯技術還在不斷髮展、完善過程中,更多應該用於治療疾病,特別是對用其他醫療技術不能治療的疾病,遵守倫理規範,基因編輯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很好的手段,特別是對於大量的無藥可治的單基因遺傳病。

倫理問題是生命科學技術發展無法迴避的問題

技術是天使還是魔鬼的爭論從未中斷過。生命科學技術發展為人類解決了許多難題,也逐漸暴露了許多問題,如商品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社會不公平、基因歧視、遺傳資源隱私權保護等。許智宏具體分析,“這些年來一系列科學技術比如試管嬰兒、器官移植、克隆技術、幹細胞、動物倫理,包括很多新的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給醫學上重大的應用和研究都帶來了很多幫助,也都會涉及到倫理問題。”許智宏強調,“伴隨生命科學技術發展的倫理問題一直存在,只是過去人們對技術的關注大於倫理。”

圖片7.png

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右)就是一種倫理治理。

器官移植,有錢人易有優先權

隨著器官移植在外科手術的發展和運用,器官買賣、器官交易黑市產業鏈等現象悄然出現,甚至愈加氾濫。許智宏流露出許多擔憂,“西方設立倫理委員會來審議器官分配問題,因為器官稀缺帶來器官商品化,有錢人就可能有了優先權,進而引起不公平問題。關於器官異種移植的排異問題,學術界比較看好豬,但排異問題、豬身上的逆轉錄病毒處理等都未得到解決。這些只能在實驗室用其他動物先做試驗,真正能做到人身上還是很漫長的。”

“克隆人”會帶來人類尊嚴受侵犯

1997年美國羅斯林研究所克隆羊“多利”成功引起全世界轟動。“多利”羊存活時間不長,克隆動物技術的成功卻讓人們看到了“克隆人”的可能性,與技術風險相比,對倫理安全的擔憂和防範在學術界、政府部門受到了廣泛的重視,為此制訂了相應的規章和監管制度,有些國家甚至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條款。“雖然現在克隆技術比當時更加進步,但不能保證克隆出來的人健全的,可能會克隆出殘疾、早衰、夭折的人。最關鍵的是倫理問題,把“克隆人”作為一個產品,是對人尊嚴的侵犯,可能會帶來混亂。”許智宏強調,科學是為人類造福,而不能危害人類。

圖片8.png

2018年1月25日,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登上學術期刊《細胞》封面

幹細胞發展潛力巨大,或延至人體培養

幹細胞研究開創了“再生醫學”新領域,幹細胞治療器官損傷方面有很大前景,可以造福人類。許智宏介紹,“兩類人體幹細胞中,胚胎幹細胞發育潛力大,具有發育成一個完整機體的潛能,通過培養可以變成心臟細胞、肌肉細胞,也有可能變成一個人體。假定考慮不周,就會帶來一系列倫理隱患。科學家、政府部門、醫藥部門都已經達成共識,受精卵14天以內可以利用,超過14天后不能使用,因為已經是成型比較完整的生命了。”對於如何避免幹細胞臨床治療不規範問題,許智宏補充道,“進行幹細胞治療的醫院必須有相應的資質,不能隨意擴大幹細胞臨床應用,我們國家最近修訂了原來的一些法律條例,目的就是要規範幹細胞的使用。”

佛山公務員被取消錄取事件體現保護基因隱私的重要性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不少企業開始提供價格合宜而且容易使用的基因檢測。媒體報道過,在2009年,參加廣東佛山公務員考試的三個學生因體檢檢測出攜帶地中海貧血基因而被取消錄取,三個考生把佛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告上法庭。這個案例得到了專家、學者和公眾的支持。

許智宏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啟動後,為防止基因歧視之類極為敏感的問題,美國國會決定撥出1.5億美元(佔整個計劃預算的5%)用於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研究,最後立法規定保護基因組序列作為個人隱私不能公開。1997年UNESCO通過並經聯合國大會批准《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宣言》:這種研究應充分尊重人的尊嚴、自由與人權,並且禁止基於遺傳特徵的一切形式的歧視。

如何保證基因隱私、防範基因歧視已經成為新時代生命倫理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消除誤解,提升中國在基因編輯研究和應用上的倫理話語權

近十年,基因編輯技術論文量和專利量快速增長,中國相關研究論文比例增長速度也非常快,中國基因編輯技術專利申請高達全世界數量的25%。許智宏認為,賀建奎團隊的“基因編輯嬰兒”違反了國家制訂的規章條例和科學倫理準則,這一事件也暴露了基因編輯倫理規範的不足,也缺乏相應的法律條款。

圖片9.png

2009-2018年間,中國基因編輯技術論文增長近10倍

“社會應該如何應對基因編輯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怎樣在生命科學技術發展跟保障倫理安全間取得平衡?”為此,許智宏總結了在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中應遵循的倫理規範:一、堅持尊重原則,尊重自主性、知情同意、隱私保密;二、堅持風險最小化原則,任何科學實驗都有風險,應該把風險或者傷害降到最低;三、儘量減少對受試者、社會環境造成的傷害;四、堅持有利原則,一切科學研究、技術研究都以造福人類為宗旨;五、堅持公正原則,資源、利益、風險都必須公正。

如何推進生命科技倫理規範建設,保證倫理安全,提升中國科學研究的話語權,需要政府、科學界、媒體、公眾等多方的共同發力。許智宏特別指出,對政府而言,應確定基因編輯技術發展與應用的“紅線”,建立明確的懲罰制度;遵守國際準則,積極提升中國在基因編輯倫理問題上的國際話語權。對科研院所,進一步強調科學機構在基因編輯研究倫理審查中的主體責任;建立中國科學家關於基因編輯的倫理共識。對媒體的科普責任而言更是任重道遠,從業人員要加強自身對新興技術的理解,包括機器人、基因編輯一系列新的技術。公眾也並非不可作為,要理性、謹慎態度看待任何一項科學技術進步,相信科學,遠離偽科學。

圖片10.png

蔡元培一譯一著兩本倫理學著作,影響深遠

“大家要達成共識,相互監督,向世界表明我們在基因編輯倫理問題上是負責的。”11年前,許智宏從任職9年的北大校長位置上卸任,他前往燕園蔡元培紀念碑前獻花告別,蔡元培老校長提出的“德智體美”人的全面發展,是他深為認同的教育理念。如今在生命科學領域,77歲滿頭銀髮的他依然出來向公眾做科普,也是對蔡元培先生育人的另一種認同——科學家首先要是遵守倫理規則的人群。

作者:王琳傑李念

編輯:周俊超

責編: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