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联合抗曹,大败曹军后,又引起什么样的问题?

孙刘联合抗曹,大败曹军后,又引起什么样的问题?

孙权和刘备联手,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才出于主动。被动的人,往往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长远的计划,也没有周全的盘算。主动的人,才会自动地全心全意投入。不但看长远,而且很周全。

赤壁之役结束,周瑜收军点将,正准备热烈庆功刘备这边,已经依据早先的计划。一方面和孙吴的特使鲁肃说三道四,拖延时间,并且分散周瑜的注意力。一方面指派赵云攻取南郡、张飞袭取荆州,关羽也取得了襄阳。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泪迸发。誓言必杀孔明,以消心中怨气。他不检讨自己,为什么不早做打算?现在只认倒霉,碰到诸葛亮这号人物。却怎样也不能认输,因为关系到东吴的命脉。

大凡战后的战利品分配,都会引起某种程度的争执。周瑜认为东吴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刘备却图现成,岂不可恨?于是派鲁肃前往荆州,与孔明理论。鲁肃开门见山,说曹操百万雄师南下,目的在攻打刘备。幸得东吴杀退曹兵,救了刘备。所有荆州九郡,理应归东吴管辖。刘备怎么可以使用诡计,抢夺荆、襄?

孙刘联合抗曹,大败曹军后,又引起什么样的问题?

东吴出钱出力,刘备却安受其利,怎么也说不过去。孔明则辩称荆、襄九郡,原本是刘表的基业,与东吴毫无关系。刘备是刘表的弟弟,刘表传给他的儿子刘琦,由刘备这位叔叔代为辅助,取回荆州,当然合情合理。鲁肃责问公子何在?

想不到孔明叫人把刘琦从屏风后面扶出来,向鲁肃抱歉生病不方便施礼。鲁肃这位老实人,一时想不出办法。过了一会儿,才想出“公子若不在,便如何?”这一句话。孔明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他和鲁肃打过好几次交道,认为鲁肃好说话,所以不太在意,打算用“拖”字诀来应付。

想不到鲁肃忽然间机灵起来,大概是多次和孔明交手,所累积的经验,使他有了可贵的灵感:“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孔明还是顺着他的意见:“子敬之言是也!”我们认为鲁肃和孔明都是水镜集团的一份子,便是看出鲁肃和孔明一样,都胸怀北定中原的大志。

鲁肃认为曹操虽托名汉相,实在是汉贼。和周瑜两人,力劝孙权以江东为基地,与曹操争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扶助刘备先据有荆、益两州,然后出师北伐。两人各为其主,目标却十分一致。周瑜一心要杀孔明,鲁肃几番劝阻。隆中对策的连吴抗曹,三分天下政策,单靠孔明一人,实在非常困难。

孙刘联合抗曹,大败曹军后,又引起什么样的问题?

要不是有鲁肃充分合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有“借”才有“还”,鲁肃要孔明将还荆州,回东吴后周瑜气问什么时候能还?鲁肃推说刘琦病重,半年之内必死,到时要向孔明讨回荆州,包在他们身上。就这样造成“借荆州”的事件,以后还有得吵。东吴自孙策以来,一直想要荆州。如今一下子掉到刘备手里,当然心有不甘。借荆州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孔明用来安抚鲁肃,鲁肃用以安抚孙权。

但是孙刘的关系,可以说无孙权即无刘备,而无刘备也救不了孙权。双方都不方便翻脸,这才演变成难解的戏码。鲁肃和孔明配合演出,一直到鲁肃去世,这种似借非借的局面,才会改变。而孙刘联盟,届时也将出现重大变化。

【三川文汇 发现美 遇见真】欢迎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