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劉聯合抗曹,大敗曹軍後,又引起什麼樣的問題?

孫劉聯合抗曹,大敗曹軍後,又引起什麼樣的問題?

孫權和劉備聯手,前者是被動的,後者才出於主動。被動的人,往往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長遠的計劃,也沒有周全的盤算。主動的人,才會自動地全心全意投入。不但看長遠,而且很周全。

赤壁之役結束,周瑜收軍點將,正準備熱烈慶功劉備這邊,已經依據早先的計劃。一方面和孫吳的特使魯肅說三道四,拖延時間,並且分散周瑜的注意力。一方面指派趙雲攻取南郡、張飛襲取荊州,關羽也取得了襄陽。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淚迸發。誓言必殺孔明,以消心中怨氣。他不檢討自己,為什麼不早做打算?現在只認倒黴,碰到諸葛亮這號人物。卻怎樣也不能認輸,因為關係到東吳的命脈。

大凡戰後的戰利品分配,都會引起某種程度的爭執。周瑜認為東吳用計策、損兵馬、費錢糧,劉備卻圖現成,豈不可恨?於是派魯肅前往荊州,與孔明理論。魯肅開門見山,說曹操百萬雄師南下,目的在攻打劉備。幸得東吳殺退曹兵,救了劉備。所有荊州九郡,理應歸東吳管轄。劉備怎麼可以使用詭計,搶奪荊、襄?

孫劉聯合抗曹,大敗曹軍後,又引起什麼樣的問題?

東吳出錢出力,劉備卻安受其利,怎麼也說不過去。孔明則辯稱荊、襄九郡,原本是劉表的基業,與東吳毫無關係。劉備是劉表的弟弟,劉表傳給他的兒子劉琦,由劉備這位叔叔代為輔助,取回荊州,當然合情合理。魯肅責問公子何在?

想不到孔明叫人把劉琦從屏風後面扶出來,向魯肅抱歉生病不方便施禮。魯肅這位老實人,一時想不出辦法。過了一會兒,才想出“公子若不在,便如何?”這一句話。孔明說:“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別有商議。”他和魯肅打過好幾次交道,認為魯肅好說話,所以不太在意,打算用“拖”字訣來應付。

想不到魯肅忽然間機靈起來,大概是多次和孔明交手,所累積的經驗,使他有了可貴的靈感:“若公子不在,須將城池還我東吳。”孔明還是順著他的意見:“子敬之言是也!”我們認為魯肅和孔明都是水鏡集團的一份子,便是看出魯肅和孔明一樣,都胸懷北定中原的大志。

魯肅認為曹操雖託名漢相,實在是漢賊。和周瑜兩人,力勸孫權以江東為基地,與曹操爭天下。孔明則心存漢室,扶助劉備先據有荊、益兩州,然後出師北伐。兩人各為其主,目標卻十分一致。周瑜一心要殺孔明,魯肅幾番勸阻。隆中對策的連吳抗曹,三分天下政策,單靠孔明一人,實在非常困難。

孫劉聯合抗曹,大敗曹軍後,又引起什麼樣的問題?

要不是有魯肅充分合作,恐怕沒有那麼容易。有“借”才有“還”,魯肅要孔明將還荊州,回東吳後周瑜氣問什麼時候能還?魯肅推說劉琦病重,半年之內必死,到時要向孔明討回荊州,包在他們身上。就這樣造成“借荊州”的事件,以後還有得吵。東吳自孫策以來,一直想要荊州。如今一下子掉到劉備手裡,當然心有不甘。借荊州只是一種外交辭令,孔明用來安撫魯肅,魯肅用以安撫孫權。

但是孫劉的關係,可以說無孫權即無劉備,而無劉備也救不了孫權。雙方都不方便翻臉,這才演變成難解的戲碼。魯肅和孔明配合演出,一直到魯肅去世,這種似借非借的局面,才會改變。而孫劉聯盟,屆時也將出現重大變化。

【三川文匯 發現美 遇見真】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