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汉中之战,刘备斩杀夏侯渊、击败魏王曹操,打破自己屡败屡战的魔咒,让自己随后称王、称帝都有了基础,也为蜀汉打造了极其重要的战略缓冲区。

这场战争的根源在于曹操在张鲁投降、取得汉中后,没有“既得陇、复望蜀”,而是派张郃小规模渗透到巴郡,直接威胁刘备刚刚打下的蜀郡。刘备随后派兵反击,开始了这场持续长达3年的汉中之战。

战争前期,蜀军、曹军互有胜负,在定军山之战后,双方战线僵持在阳平关。曹操于是亲率大军,从长安赶往汉中前线,这时刘备却说道:“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那么面对军势强盛的曹操,为何刘备敢如此大言呢?

汉中对刘备、曹操战略价值不同

刘备当时就像恶狼一样,是肉就吃,而曹操则像饱虎挑肉吃,所以两人对汉中一郡之地,采取不同的态度,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刘备把汉中当作益州门户,务求全力拿下

刘备当时拥有益州和一半荆州,对扩张领土还是有很强烈的需求,而周边最可能的进攻地点便是曹操占领不久、又对自己有威胁的汉中。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占有汉中,就抵消了益州一半的天险优势。

曹操攻打汉中时,刚占领益州没多久的刘备很是紧张,尤其是张鲁跑到自己的邻郡巴中,赶紧派黄权前去迎接张鲁,还没到就听到张鲁投降的消息,便趁机攻占巴郡。


张鲁之走巴中也,黄权言于刘备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张鲁投降后,曹操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攻打益州,在还没确定的时候,益州本地人大受震惊,有不少人北上降曹。


操不从,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随后,谋士法正劝刘备进攻汉中,可以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推动实现刘备扶汉的梦想;二是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逐渐削弱曹操的实力;三是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最终成为后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大本营。另外,刘备在前线与曹军对峙时,让成都发兵,诸葛亮问杨洪,他把汉中的重要性说得很明白,

"汉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刘备攻占汉中后,越级提拔衙门将军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而从魏延的就职感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以上不管是益州对汉中被占的直接反应,还是谋士对汉中重要性的表述,以及刘备对汉中守备人员的安排,都可以看出刘备对汉中的重视,所以一定是全力出击。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汉中郡位置

其次,曹操把汉中当作鸡肋,可有可无

曹操当时已封魏王,汉朝十二州中占有青、幽、并、冀、豫、雍、凉、司隶八州及扬、荆两州部分地盘,而汉中又不像南郡这种对曹操核心统治区至关重要的地段,所以曹操对汉中的兴趣没有那么大,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稳定上。

曹操在接受张鲁投降后,仅留下了武将夏侯渊、张郃、徐晃和杜袭负责守军,没有留下实际的文官,足见没有长期的统治打算。而留下来的这拨人也无意统治,而是找了个省事的办法,迁徙人口到内地,不管是汉中本地的,还是巴郡,还是隔壁武都郡的。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张鲁

  • (杜)袭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
  • 魏公操使张郃督诸军徇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
  • 操从之,使(张)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后,有记载的主动攻击只有一次,但被赵云以少量部队阻击,随后相持两个月后就放弃了,这与曹操其他坚定军事目标的作战方式完全不同。

曹操准备撤离时,军中密令定了个“鸡肋”,虽然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杨修却是猜到了,“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说明了曹操的真实想法。

刘备军事空前强势,信心暴增

刘备人生的上半段是由一个又一个失败连接拼成的,谁也未曾想到从西行益州开始便坐上了快车道,数年内地盘、人才、地位、实力全都有了,一跃成为当时天下占据近两州之地的雄主之一。所以,刘备在完成益州势力整合后,乘胜进攻汉中,消除北方隐患。

其一,刘备完成益州整合,势力大增

汉末中原大乱,益州刘焉、刘璋父子二十多年的治理下,远离中原战乱,关中、南阳等地大量人口涌入,数十年中积累了充足的物资、人力,自保远远有余。

后来,因为听说曹操、张鲁要攻打益州,于是迎宗室刘备进入益州帮助防御,结果被刘备反打。刘备围攻成都数十天,刘璋本来有实力坚守,但不忍加害百姓而出城投降,完整地保存了成都的兵力、财力,给刘备再次称雄的资本。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刘璋投降

十九年,(刘备)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支一年,吏民咸欲拒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在出兵汉中时已经过去5年,刘备花费大量精力整合益州本土势力,一方面获得更多的益州等本土人才和外来人士效劳,如马超、法正、黄权、许靖、吴懿等,成为对外扩张的新队伍,并在新的战争中立功受勋,如法正谋划取得定军山胜利,吴懿族弟吴兰协助张飞、马超进攻下辨。


备领益州牧……偏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军议校尉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广汉长黄权为偏将军,汝南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庞羲为司马,李严为犍为太守,费观为巴郡太守,广汉彭羕为益州治中从事。

另一方面刘备改变刘璋宽仁的治理方式,重新建立完善的军政体系,使益州战争动员能力大幅提高,这意味着更多的部队、军器和粮草。这些都让刘备益州牧的座位更加牢固,能够击败夏侯渊,在面对曹操大军时更有信心。


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辨;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备使讨虏将军黄忠乘高鼓噪攻之,渊军大败,斩渊及益州刺史赵颙。

其二,刘备定军山大胜曹军,士气正旺

汉中之战开始时,刘备作为反击方,虽然互有胜负,但整体上处于有利态势,先是将曹军势力逼出巴郡,避免对成都的直接威胁,取得了战役第一阶段胜利。而后,刘备在定军山再次击败曹军,这场战役含金量极高,曹军将领包括征西将军夏侯渊、荡寇将军张郃、都护将军徐晃及曹洪、曹休、曹真、郭淮等,都是赫赫有名、独当一面的名将。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夏侯渊被斩杀

但刘备还是一战击杀夏侯渊及益州刺史赵颙,使曹军遭受重创,一时之间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和守势状态,也让蜀军士气大振,信心倍增。随后乘势进逼曹军,幸好张郃等应对得当,通过疑兵之计,避免了更大损失。曹操也被迫从长安亲自率军来到前线,增强对刘备的攻势,而刘备也继续从成都往前线调兵,双方进入对峙。


三月,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

其三,刘备正确执行固守策略并取得成效

汉中的地形先天就利守不利攻,曹操在第一次进攻汉中时便见识到了,尤其攻打阳平关时吃亏不小,当时就准备返回,但因为前军夜里误入张鲁军营,使其军队溃败,才侥幸攻下关口。


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

刘备具有多年的军事经验和指挥技巧,在曹军来临前,便占据有利地形,执行坚守的策略,拒不出战。而曹操主动攻击,要么强攻损兵折将,要继续僵持,粮草和士气都会受到影响,最终曹军果然在这两方面出现问题,被刘备军捉住机会。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刘备

曹军当时在阳平关北山运粮,黄忠与赵云商量返期后率兵攻打,结果到期没回,赵云率领数十骑出去巡视,遇见曹军后边战边退,在营前以空营计诈取曹兵,最终使曹军损失惨重,刘备第二天观察战场,称赞赵云,

“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另外,曹军前期一直有军心不稳、出现逃兵的情况,因为其中部分士兵是原先跟随韩遂、马超的,部分是羌氐等少数民族的,本来对曹操本来就没有太大忠诚度,拖延时间越长,越容易出乱子。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曹操

操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馀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扶风太守赵俨为关中护军。操使俨发千二百兵助汉中守御,殷署督送之,行者不乐。俨护送至斜谷口,还,未至营,署军叛乱。

曹操与刘备相持两月,既不打仗,又没有什么希望,所以军心开始摇动,曹军内部变得极其不稳定,稍不注意被刘备抓住机会,可能会是另一场大败。所以曹操在情况还可控的情况下,主动退出并回到长安,把汉中留给了刘备。


操与备相守积月,魏军士多亡。夏,五月,操悉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刘备遂有汉中。

曹操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首先,曹操封魏王的余波仍在持续

217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又“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名义为王,实则与天子无异。这将曹操集团内部扶汉与篡汉势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扶汉势力开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刺杀、叛乱等。曹操基于之前经验,一方面杀死对自己称王不满或者有议论的名士崔琰等,一方面加大许都、邺城的军事防备,而后才前往长安。

但是,218年初,许都发生叛乱,京兆金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觉得曹操即将篡汉,于是联络相关亲属子弟等一千余人,攻打曹操在许都的亲信、长史王必,但第二天就被平定;218年底,南阳宛城守将侯音因为徭役太重,率领民众造反,逼走太守,但随后被驻扎樊城的曹仁平定;而曹操的王都邺都也发生魏讽叛乱未遂的事件,曹丕借此大肆株连,杀死数千人。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219年曹操形势


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睹汉祚将移,乃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这些隐患都是明面上暴露出来的,但暗地里还有更多,这些都让曹操难以集中力量应对前线作战。尤其是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起兵响应的更多,连洛阳附近都有,更别提靠近襄阳的南阳等郡了。


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此外,曹操封魏王后立曹丕为王太子,但之前与之竞争的曹植也有不小的势力,如杨修、丁仪等,最后虽然大位已定,但难免仍有想法,曹操后续从汉中撤离时找借口杀死杨修,也是对曹植势力的刻意削弱。

其次,关羽可能随时从荆州出军威胁许昌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中,荆州地位至关重要,“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和关羽都是十分清楚这个规划,所以刘备给予关羽很大的自主权力,让他选择时机北上。刘备在5月份取得汉中,7月便称汉中王,关羽当月乘曹操尚未回军时,发动襄樊战役,击败了曹仁等军。


七月,关羽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

同时,刘备在攻占汉中后,派兵攻占的房陵、上庸等郡,这两郡都在汉水上游,可以与关羽所在的襄阳郡形成良好的军事犄角,互相支援侧应,为隆中对策的实现添加了一层保险。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襄樊之战

而许昌作为曹操老巢,一直都受到非常高的重视,特意让擅长防守的曹仁、令行禁止的于禁及立义将军庞德在樊城驻守,紧逼驻扎江陵的关羽。在从汉中出发时,便让在前线的徐晃率军提前赶到襄阳前线支援,自己到洛阳后担心兵力不足,甚至一度要亲自率军赶过去支援,但在劝说下停止再次亲征的想法。


魏王操之出汉中也,使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以助曹仁;魏王操自雒阳南救曹仁…操善其言,乃驻军摩陂,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再次,孙权可能出击合肥

曹操据有北方全部领土,在实力增强的同时,边防压力也大大提高,国境横跨数千里,而且东、中、西的对面之敌都不省心。刘备与曹操势不两立,孙权也一直没闲下来,在过去数年数次攻打合肥,上次张辽、乐进、李典侥幸以7000兵力战胜孙权,但不是次次都会那么幸运。

面对曹操亲征,一向谨慎的刘备,为何狂言“我必有汉中”

孙权

尤其是刘备与孙权通过平分荆州,暂时解决了横亘在两家合作联盟的最大问题,会在对曹军事行动上保持一致,也给了孙权更大的机会。事实上也是如此,孙权再次率兵攻打合肥,而曹操集合周边数州之兵防备。


孙权攻合肥,时诸州兵戍淮南。扬州刺史温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曹仁字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曹仁时任征南将军)有变耳。"

但在最后关头,孙权和曹操联手,出兵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共同压制了刘备的上升势头。由此可见,国与国确实是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结语】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汉中就像是刘备的一条命,重要性无可复加,曹操因为内忧、外患,视汉中为鸡肋,结果一开始便注定了。而三国势力就像打地鼠,谁露头了就要挨打,夺得汉中、势力大增的刘备,随后遭到曹操、孙权两家的联手制裁,又从山顶落到山腰,夷陵之战更是让他坠到山底,三国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