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之後,為什麼要撒祿米?它有什麼典故!

五峰這裡,老人之後,在下葬的時候,有撒祿米這樣一個環節。在棺材的方位確定放好以後,一群孝子孝女跪在墓前,把衣角掀起,等待主持葬禮的陰陽先生撒祿米。

老人之後,為什麼要撒祿米?它有什麼典故!

陰陽先生一面將事先備好的一盤大米,現在有的地方還流行摻雜一些硬幣,向孝子孝女們撒去,一面口中唸唸有詞:

“白米撒一撒,

子子孫孫在發芽。”

“白米拋一拋,

子子孫孫代代高。”

“站龍頭,當天子,

站龍尾,出霸王,

站龍腰,打黃傘,

坐八轎,子子孫孫戴紗帽。”

孝子孝女們接得的祿米,不論多少,都要各自帶回家煮稀飯喝下,以求富貴雙全。祿米撒完,棺材下井掩土,接著“回靈”、“安靈”,三天以後再“圓墳”。至此,喪葬活動基本結束。

有蠻多年輕人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什麼是祿米?為什麼要撒祿米?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撒祿米的典故。

撒祿米這個典故,起源於三國時期。說在收馬謖和魏延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兩個人產生了分歧。諸葛亮要收馬謖,而劉備要收魏延。

老人之後,為什麼要撒祿米?它有什麼典故!

對於魏延,諸葛亮認為他有三根反肋巴骨,危難時靠不住;

老人之後,為什麼要撒祿米?它有什麼典故!

對於馬謖,劉備又認為這個人不可以重用,只能讓他當參將、參謀。

後來,還是劉備拍板都收下了。劉備覺得大家都看出來了問題,兩個人又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往後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哪曉得,之後鎮守街亭,諸葛亮重用馬謖當主將。馬謖與王平產生分歧,王平要守在街亭的大道上,馬謖公開反對,把兵遷到了山頂上,結果把街亭失了。

丟失街亭,馬謖違反了軍令,當斬。若是不斬,蜀國的軍心就要亂,士兵就不得依軍令的調度了。

這一下諸葛亮為了難,馬謖是他的愛將,有才,立過戰功。

斬是不斬呢?他就問馬謖,馬謖說:“斬,我這個人還是歸斬。不斬,軍法不容,沒得法。只是我被斬之後,沒得祿米了,我的娃子、後人在生活上怎麼辦喲?”

古代當官的薪水,成為俸祿,以米(糧)計算,就叫“祿米”

諸葛亮說:“那這麼搞,叫他們到你的墓地裡來,每天照領祿米,領回家吃去。”

接著才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從斬的那天起,馬謖的後人就天天到墓地去領祿米。

這個典故就普遍地傳下來了。要葬誰的時候,都撒祿米,為的是亡者的後人有吃的。並且,在下葬,撒祿米時,後人們都去接。誰接得多,以後吃的就多;接得少,以後吃的就少。沒接到的,以後生活上就會為難。

“撒祿米”帶有鮮明的道教信仰色彩。這是老輩子傳下來的一些說法,現在,葬埋時按老風俗撒祿米的還是有,去接的越來越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