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第四章:魏滅蜀之戰背後的權力爭奪

(每天十分鐘極簡兩晉史,跟隨星衍一起快速讀懂這個堪稱"華夏之殤"的時代!)

263年,司馬昭宣佈伐蜀。

但事實上,伐蜀這件事在當時壓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司馬昭的心腹賈充謀害魏帝曹髦之後,魏國國內掀起了一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軒然大波。這件事的事後處理僅是將責任全部甩給並處死了動手的成濟,完全不能壓住國內輿論的風浪。

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司馬昭

這下再來看的話,司馬昭迫切地想要伐蜀的原因就很清晰了——為了轉移國內注意力,同時重樹司馬家的威名——要知道司馬家三個軸心人物,到現在為止只有司馬昭是"最差勁的"。

當然,伐蜀也不是盲目的。當時的國際局勢如下:蜀漢本來就人口基數少,軍隊有限;同時其早年的人才儲備到了三國的末期已經消耗殆盡了,只能"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了;再就是蜀漢國中當時宦官黃皓蠱惑劉禪,誣陷大將姜維,導致蜀漢內部人心分離。再來看吳國,孫權晚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反覆無常,結果引發了吳國國內空前規模的黨爭,遺患無窮。

於是乎,司馬昭上提議:先伐蜀,拿下蜀地之後過幾年憑藉長江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滅吳。

但是當時魏國朝臣上下居然一致反對司馬昭,就連後來立功的鄧艾也在這個時候反對——那麼問題來了,形勢如此明朗,這一大幫人到底在怕什麼?

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司馬昭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幾年前吳國勢力還未發生內亂時,司馬師伐吳尚且沒有被抵制,何故到了真正的南伐良機時,朝廷百官都跳出來反對了呢?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之間差了個什麼?

沒錯,正是"弒帝風波"。

雖說司馬師也幹了廢帝的事情,但是廢帝和弒君那可完全是兩回事。廢帝的人,拿霍光先例很好洗白,可弒君這樣的事情是真的無論如何都洗白不了。也正是司馬師時期,司馬家族威望仍在,所以即便伐吳明顯不佔據優勢,也沒啥人出來反對;但是司馬昭時,司馬家族威望大跌,所以說百官才敢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司馬昭。

不過敢歸敢,為何明明是良機卻還要阻攔?

你當他們傻麼?司馬家族的聲望好不容易跌落了,要是在這個南伐難度大幅度降低的節骨眼放司馬昭南伐,那不就讓司馬昭建立功勳來光復威望、功高蓋主了?連弒君的事情都敢幹,那鬼知道司馬昭什麼時候就要改朝換代了?

如此一來,真相大白了——正因為司馬家族威望受損,群臣才敢於反對南征;正因為此時南征容易,所以不能讓司馬昭趁此機會重樹威望。

歷史上有一種"奇怪的現象":當某權臣想要對外發動戰爭時,無論朝中多少人反對,只要有一個人支持,那麼這場戰爭便可以發動。司馬昭的伐蜀計劃也是因一人的大力支持而敲定的——此人正是鍾會。

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鍾會

鍾會在此時不過39歲,初露頭角是跟隨司馬師平定毌丘儉之亂的時候。司馬師死後,和賈充一樣成為了司馬昭的心腹,多次給司馬昭獻奇策,參與平定諸葛誕之亂與謀害曹髦的事變,當時人甚至把他比作"張良"。

儘管鍾會在當時頗有聲望,但他實際上就是個小人——當年他掛著"好交名士"的好名聲,去拜訪"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結果當時嵇康忙著打鐵沒搭理他,他就因此忌恨嵇康,後來向司馬昭進言害死了嵇康。

不管他是不是小人,司馬昭此時只是需要一個"鑑別器",借伐蜀一事來鑑別到底哪些才是站在他這邊的人——毫無疑問,鍾會、賈充這些跟著司馬家族搞事情的才會站在他這邊——注意了,鄧艾可並沒有。不過考慮到鄧艾的才幹,伐蜀戰爭勢必需要用到鄧艾。

只要有人支持就足夠了,司馬昭與鍾會策劃完畢後,發動了"魏滅蜀之戰"。大致佈局如下——三路攻蜀,一路由鄧艾率領,一路由諸葛緒率領,一路由鍾會親自率領。這次伐蜀本來原計劃就是從西下漢中,按照幾十年前曹操的套路,從漢中攻入蜀地。魏軍本來戰局開始順利,直到蜀漢將領姜維退守劍門關。

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劍門關今景

劍門關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其地勢又險要無比。唐時李白《蜀道難》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此,魏國大軍全被抵擋在劍閣一帶,完全無法繼續前進。

僵持一段時間之後,大將鄧艾分析局勢後腦子一轉:劍閣是通向成都最關鍵的關口,那麼蜀漢的主力部隊必然全在此地聚集,那麼其他地方必然守備空虛——不如直接率精兵從陰平小道繞路數百里奇襲蜀漢後方——到時候劍閣守軍要是回援,那麼攻破劍閣兵入益州;要是劍閣守軍不回援,那麼奇襲部隊直搗黃龍。

鍾會這次出征本來就怕鄧艾搶功,初看陰平小道數百里都荒無人煙,十分難行,以為鄧艾此次行動必敗無疑,便同意鄧艾的計策令其偷襲。結果事情的發展正如鄧艾所料——蜀漢方壓根沒想過魏軍會從堪比絕境的陰平小道偷襲,結果慌亂之下不戰而降,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鄧艾

本來事情到此應該算是結束了,可實際上並沒有,反而變成更加精彩——鄧艾進入成都之後,直接為蜀漢後主劉禪請封"扶風王",然後趁勢上書伐吳。請注意了!伐蜀之前鄧艾還極力阻止司馬昭伐蜀,為何伐蜀之後鄧艾就馬上翻臉要伐吳了?再加上鄧艾在沒人授意的情況下請封劉禪為王,直接引起了司馬昭的懷疑——鄧艾怕是第四個(前三個指淮南三叛)大魏純臣,要借蜀地勢力反叛司馬家族了!

可接下來事情又發生了反轉——當時本來極力主戰的鐘會,其實是懷著異心來伐蜀的。在看到鄧艾奪取頭功之後,自己竟主動聯合蜀漢將領姜維,準備割據蜀地反叛司馬家族。而更巧的是,繼承諸葛亮遺志的姜維希望恢復漢室,於是詐降鍾會……這一個伐蜀之戰的事後處理,誰知竟出了這麼多波折?

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姜維

而鍾會不傻,此刻他的野心還沒被發現,蜀地還在鄧艾手中——他知道司馬昭此刻肯定已經猜忌鄧艾,於是直接上書誣陷鄧艾有"謀逆之心",這下使得本就頗為懷疑的司馬昭"恍然大悟",即刻下令逮捕鄧艾。鄧艾亦在被押回京的路上遇害,死前長嘆:當年白起的死,今日又重現了。

正是鄧艾的死,給了鍾會入主蜀地的機會。鍾會前腳進成都,後腳便立刻讓所有魏將就地祭拜魏朝郭皇后,並以其"遺詔"為名,要起兵廢掉逆臣司馬昭!這下終於真相大白了——從頭到尾要謀逆的人,就是那個大力支持司馬昭伐蜀的鐘會!司馬昭此刻才幡然醒悟,當初僅僅用是否支持伐蜀一事來鑑別派別是完全錯誤的決定——真正為他效力,只不過當初考慮到風險而勸阻伐蜀的鄧艾被他冤枉了;那個一開始就偽裝在司馬家身邊的狼心狗肺的鐘會,才是真正的野心家!

此刻鐘會已經掌管了魏軍大部分兵力,如果割據蜀中,控制諸險要關口,便能建立"第二個蜀漢"和魏國長久相持。

但是鍾會只學到了司馬家如何謀逆的本事,卻沒學到如何善後的本事。我們來對比下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與此時的鐘會——

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鍾會

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的背後是滿朝文武的支持,因為他們都憎恨曹爽;而鍾會的背後,並不見得有多少人支持他——頭功是鄧艾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反倒對鍾會陷害鄧艾一事十分忌恨。何況此時鐘會針鋒相對的司馬昭,已經不再是弒君風波後聲威大跌的司馬昭,而是立下了"滅蜀"這樣不世之功的大功臣。當年司馬懿用郭皇后的假詔,你鍾會今天同樣也用郭皇后的假詔,試問誰還吃你這一套?結果鍾會的假詔一出,不僅魏軍上下沒有順從,反而人心浮動,認為鍾會才是那個“逆臣”。

而話又說回來,僅憑一個高平陵之變,司馬家的地位當然不可能一下就穩固了。其地位的鞏固是來自於對政敵的血腥打壓——司馬家族自司馬懿到現在的司馬昭,平定淮南三叛、誅殺曹魏王室、滅曹爽三族可是殺了數不盡的人。為什麼殺?正是要將反對派趕盡殺絕,由此自己才能絕對地掌握權力。

但鍾會在這個人心浮動的時刻,沒能做到這點——當時有人向鍾會提議:此時全軍上下十分躁動,可能會發生軍隊譁變,為了穩定局勢,不如將軍隊中掌有實權的牙門騎督以上的官全部殺掉!

魏滅蜀之戰背後,是你從未聽說的權力鬥爭

鍾會之亂

正是在此關鍵時刻,鍾會竟然猶豫了,他終究下不了司馬家那樣的黑手。僅過兩天,軍中大將胡烈帶著不滿於鍾會的士兵發動譁變,鍾會和姜維都於亂軍之中被殺。

在這場政治博弈的最後,贏家當然還是司馬昭。不過某種程度上來說,司馬昭也並不是贏家:他後來加封晉王,但不久後(265年)即病逝,他的皇帝夢終究沒能實現。實現他這個夢想的,是他的兒子——

晉武帝,司馬炎。

(未完待續)

我是星衍史談,如果您喜歡這個系列,不妨點個贊同、收藏和關注,或者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如有錯誤和其他想法,歡迎發表在評論區!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