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第四章:魏灭蜀之战背后的权力争夺

(每天十分钟极简两晋史,跟随星衍一起快速读懂这个堪称"华夏之殇"的时代!)

263年,司马昭宣布伐蜀。

但事实上,伐蜀这件事在当时压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司马昭的心腹贾充谋害魏帝曹髦之后,魏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轩然大波。这件事的事后处理仅是将责任全部甩给并处死了动手的成济,完全不能压住国内舆论的风浪。

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司马昭

这下再来看的话,司马昭迫切地想要伐蜀的原因就很清晰了——为了转移国内注意力,同时重树司马家的威名——要知道司马家三个轴心人物,到现在为止只有司马昭是"最差劲的"。

当然,伐蜀也不是盲目的。当时的国际局势如下:蜀汉本来就人口基数少,军队有限;同时其早年的人才储备到了三国的末期已经消耗殆尽了,只能"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了;再就是蜀汉国中当时宦官黄皓蛊惑刘禅,诬陷大将姜维,导致蜀汉内部人心分离。再来看吴国,孙权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反复无常,结果引发了吴国国内空前规模的党争,遗患无穷。

于是乎,司马昭上提议:先伐蜀,拿下蜀地之后过几年凭借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灭吴。

但是当时魏国朝臣上下居然一致反对司马昭,就连后来立功的邓艾也在这个时候反对——那么问题来了,形势如此明朗,这一大帮人到底在怕什么?

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司马昭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几年前吴国势力还未发生内乱时,司马师伐吴尚且没有被抵制,何故到了真正的南伐良机时,朝廷百官都跳出来反对了呢?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之间差了个什么?

没错,正是"弑帝风波"。

虽说司马师也干了废帝的事情,但是废帝和弑君那可完全是两回事。废帝的人,拿霍光先例很好洗白,可弑君这样的事情是真的无论如何都洗白不了。也正是司马师时期,司马家族威望仍在,所以即便伐吴明显不占据优势,也没啥人出来反对;但是司马昭时,司马家族威望大跌,所以说百官才敢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司马昭。

不过敢归敢,为何明明是良机却还要阻拦?

你当他们傻么?司马家族的声望好不容易跌落了,要是在这个南伐难度大幅度降低的节骨眼放司马昭南伐,那不就让司马昭建立功勋来光复威望、功高盖主了?连弑君的事情都敢干,那鬼知道司马昭什么时候就要改朝换代了?

如此一来,真相大白了——正因为司马家族威望受损,群臣才敢于反对南征;正因为此时南征容易,所以不能让司马昭趁此机会重树威望。

历史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当某权臣想要对外发动战争时,无论朝中多少人反对,只要有一个人支持,那么这场战争便可以发动。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也是因一人的大力支持而敲定的——此人正是钟会。

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钟会

钟会在此时不过39岁,初露头角是跟随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的时候。司马师死后,和贾充一样成为了司马昭的心腹,多次给司马昭献奇策,参与平定诸葛诞之乱与谋害曹髦的事变,当时人甚至把他比作"张良"。

尽管钟会在当时颇有声望,但他实际上就是个小人——当年他挂着"好交名士"的好名声,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结果当时嵇康忙着打铁没搭理他,他就因此忌恨嵇康,后来向司马昭进言害死了嵇康。

不管他是不是小人,司马昭此时只是需要一个"鉴别器",借伐蜀一事来鉴别到底哪些才是站在他这边的人——毫无疑问,钟会、贾充这些跟着司马家族搞事情的才会站在他这边——注意了,邓艾可并没有。不过考虑到邓艾的才干,伐蜀战争势必需要用到邓艾。

只要有人支持就足够了,司马昭与钟会策划完毕后,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大致布局如下——三路攻蜀,一路由邓艾率领,一路由诸葛绪率领,一路由钟会亲自率领。这次伐蜀本来原计划就是从西下汉中,按照几十年前曹操的套路,从汉中攻入蜀地。魏军本来战局开始顺利,直到蜀汉将领姜维退守剑门关。

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剑门关今景

剑门关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其地势又险要无比。唐时李白《蜀道难》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魏国大军全被抵挡在剑阁一带,完全无法继续前进。

僵持一段时间之后,大将邓艾分析局势后脑子一转:剑阁是通向成都最关键的关口,那么蜀汉的主力部队必然全在此地聚集,那么其他地方必然守备空虚——不如直接率精兵从阴平小道绕路数百里奇袭蜀汉后方——到时候剑阁守军要是回援,那么攻破剑阁兵入益州;要是剑阁守军不回援,那么奇袭部队直捣黄龙。

钟会这次出征本来就怕邓艾抢功,初看阴平小道数百里都荒无人烟,十分难行,以为邓艾此次行动必败无疑,便同意邓艾的计策令其偷袭。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邓艾所料——蜀汉方压根没想过魏军会从堪比绝境的阴平小道偷袭,结果慌乱之下不战而降,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邓艾

本来事情到此应该算是结束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反而变成更加精彩——邓艾进入成都之后,直接为蜀汉后主刘禅请封"扶风王",然后趁势上书伐吴。请注意了!伐蜀之前邓艾还极力阻止司马昭伐蜀,为何伐蜀之后邓艾就马上翻脸要伐吴了?再加上邓艾在没人授意的情况下请封刘禅为王,直接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邓艾怕是第四个(前三个指淮南三叛)大魏纯臣,要借蜀地势力反叛司马家族了!

可接下来事情又发生了反转——当时本来极力主战的钟会,其实是怀着异心来伐蜀的。在看到邓艾夺取头功之后,自己竟主动联合蜀汉将领姜维,准备割据蜀地反叛司马家族。而更巧的是,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希望恢复汉室,于是诈降钟会……这一个伐蜀之战的事后处理,谁知竟出了这么多波折?

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姜维

而钟会不傻,此刻他的野心还没被发现,蜀地还在邓艾手中——他知道司马昭此刻肯定已经猜忌邓艾,于是直接上书诬陷邓艾有"谋逆之心",这下使得本就颇为怀疑的司马昭"恍然大悟",即刻下令逮捕邓艾。邓艾亦在被押回京的路上遇害,死前长叹:当年白起的死,今日又重现了。

正是邓艾的死,给了钟会入主蜀地的机会。钟会前脚进成都,后脚便立刻让所有魏将就地祭拜魏朝郭皇后,并以其"遗诏"为名,要起兵废掉逆臣司马昭!这下终于真相大白了——从头到尾要谋逆的人,就是那个大力支持司马昭伐蜀的钟会!司马昭此刻才幡然醒悟,当初仅仅用是否支持伐蜀一事来鉴别派别是完全错误的决定——真正为他效力,只不过当初考虑到风险而劝阻伐蜀的邓艾被他冤枉了;那个一开始就伪装在司马家身边的狼心狗肺的钟会,才是真正的野心家!

此刻钟会已经掌管了魏军大部分兵力,如果割据蜀中,控制诸险要关口,便能建立"第二个蜀汉"和魏国长久相持。

但是钟会只学到了司马家如何谋逆的本事,却没学到如何善后的本事。我们来对比下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与此时的钟会——

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钟会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的背后是满朝文武的支持,因为他们都憎恨曹爽;而钟会的背后,并不见得有多少人支持他——头功是邓艾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反倒对钟会陷害邓艾一事十分忌恨。何况此时钟会针锋相对的司马昭,已经不再是弑君风波后声威大跌的司马昭,而是立下了"灭蜀"这样不世之功的大功臣。当年司马懿用郭皇后的假诏,你钟会今天同样也用郭皇后的假诏,试问谁还吃你这一套?结果钟会的假诏一出,不仅魏军上下没有顺从,反而人心浮动,认为钟会才是那个“逆臣”。

而话又说回来,仅凭一个高平陵之变,司马家的地位当然不可能一下就稳固了。其地位的巩固是来自于对政敌的血腥打压——司马家族自司马懿到现在的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诛杀曹魏王室、灭曹爽三族可是杀了数不尽的人。为什么杀?正是要将反对派赶尽杀绝,由此自己才能绝对地掌握权力。

但钟会在这个人心浮动的时刻,没能做到这点——当时有人向钟会提议:此时全军上下十分躁动,可能会发生军队哗变,为了稳定局势,不如将军队中掌有实权的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全部杀掉!

魏灭蜀之战背后,是你从未听说的权力斗争

钟会之乱

正是在此关键时刻,钟会竟然犹豫了,他终究下不了司马家那样的黑手。仅过两天,军中大将胡烈带着不满于钟会的士兵发动哗变,钟会和姜维都于乱军之中被杀。

在这场政治博弈的最后,赢家当然还是司马昭。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昭也并不是赢家:他后来加封晋王,但不久后(265年)即病逝,他的皇帝梦终究没能实现。实现他这个梦想的,是他的儿子——

晋武帝,司马炎。

(未完待续)

我是星衍史谈,如果您喜欢这个系列,不妨点个赞同、收藏和关注,或者分享给您的亲朋好友!如有错误和其他想法,欢迎发表在评论区!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