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生活裡標籤無處不在,我們都不喜歡被貼上充滿負能量的標籤,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偏聽偏信,不主觀臆斷,不戴有色眼鏡,不聽一家之言,做一個真正寬容的人,我想,也許世界的不公平才會更少一些。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標籤”化的生活真的很討人厭

大學的時候上過一門印象很深的課。

倒不是因為這門課有多吸引人,而是這個課堂上老師說的很多東西總能引起大多數同學的爭議。

我記得爭論的最激烈的一節課緣起於老師講課時的PPT。

具體是為了表達什麼,我已經記不太清楚,唯一記得的就是PPT上面的內容。

列舉了北上廣三個城市,用不同的詞來形容和定義它們。

北京是“土氣” ,上海是“小氣”,廣州是“俗氣”。

其實,我們班並沒有來自上海和廣州的同學,但看到這個內容的時候大家都坐不住了。

大家都不承認這三個詞可以來定義這三個中國最發達的城市。(關注功重浩:鯨薦,發現更多好文)

這個時候我才發現,“標籤化”的生活真的很討人厭。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事實上,每個城市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但不代表可以用某個詞或某幾個詞來定義它們。

北京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是追夢人心中那個想要到達的城市,與其說它是“土氣”,不如說是“大氣”,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上海是南方城市,我不否認南北方差異的存在,“錙銖必較”其實不是“小氣”,換種方式來說,其實是精緻生活的表現;

廣州這個城市,五次被福布斯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第一位,如果說商業的發達就是“俗氣”的話,那你可能不知道,廣州擁有82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總數達113.96萬人,數量居中國第一。

這些城市被標籤化。

因為“標籤化”的先入為主,所以讓大多數的人被動的認為,這就是正確的定義。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被貼了一身標籤的伊能靜終於上了《吐槽大會》

伊能靜曾經上過《吐槽大會》,一出場就被嘉賓們輪番轟炸: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有人說她是戲精、有人說她愛裝嫩,有人說她愛哭,有人說她愛當“社會公知”,還有人說她拍爛片、唱錯詞、“忘年戀”……

這要是沒有一點兒心理素質,嘉賓們還真不敢上《吐槽大會》。但是完全沒想到的是,那個看似柔弱、淚點低的女人,竟然敢一出場就自黑,嚷嚷著“不叫我公主不出去”

而在眾多“黑料”被一一盤點出來後,她還能自黑自己“年事已高”。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更能說出:“我就是一個獨立個性,我行我素的伊能靜媽媽,誰也別想改變我!”的一番話。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這樣的伊能靜,我服!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生活裡標籤無處不在

一般提到“追星”一定會被說“腦殘粉”。

這彷彿已經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在絕大多數的人眼裡,“追星”的都是小學生或者無所事事的人,她們的行為就被已經被定義為“腦殘”。

其實不然。

我身邊很多追星的人,都是學習生活中的佼佼者。

她們有的是公司管理層,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和成熟的思維方式,她們在處理好自己工作的同時,用實際行動支持著自己的偶像;

也有的人是大學學生會主席,年年拿獎學金,在大學裡遊刃有餘地處理人際關係,也是粉絲群體力很有想法的人;

她們有思想有目標,因為自己的偶像很優秀,所以自己也在努力的變優秀。

不得不承認,因為人的腦容量和識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有限,為了快速定義一件事,

貼標籤無意是一條捷徑。用社會心理學的術語來講叫刻板印象。

比如四川人愛吃辣,湘妹子比較潑辣,黑人大多都是運動健將,女生邏輯思維差,用小米手機的大都是屌絲,90後都是非主流,某某省的人人品差,某某明星的粉絲都是腦殘粉,開寶馬的都是土豪,過了25歲沒嫁人都叫剩女,還有高富帥、白富美……

我們無意識地經常自我歸類或者給別人歸類,貼上標籤分組,甚至某些時候我們會因為我們歸類於某一個群組被貼上一個標籤而特別有優越感,比如在學校時因學習好被封為學霸,因外表出眾被大家叫做女神男神。

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

我們行走在江湖裡,身上掛滿各種滿意的不滿意的標籤被全世界圍觀,甚至一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所謂成功標籤下的生活,就如王朔所說:“成功?不就是賺很多錢,讓傻逼知道嗎?”

我們爭取早日當上“成功人士”,逆襲成“高富帥”,變成“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如果說正面的標籤對一些人還有一些激勵作用的話,那麼負面標籤完全就是一種充滿偏見和負能量的刻板印象,甚至給人造成一生的陰影。

生活裡標籤無處不在,我們都不喜歡被貼上充滿負能量的標籤,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偏聽偏信,不主觀臆斷,不戴有色眼鏡,不聽一家之言,做一個真正寬容的人,我想,也許世界的不公平才會更少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