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偏見×偏見=這個世界

經典經濟學有兩個基本假設:

(1)信息總體是對稱的,即你知道的,我大概也會知道;

(2)人總體是理性的,我們總是能夠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But,行為經濟學說:That's no necessarily!


行為經濟學是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不是新學,只不過,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幾十年。

下面依次介紹行為經濟學的五個知識點:

結果偏見、適應性偏見、雞蛋理論、概率偏見、凡勃倫效應。


1. 結果偏見: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我們看到一個人獲得成功,就會立刻認為他過去所有的行為都是那麼的有道理。


可成功者自認為的那個經驗,也很有可能是他沒有獲得更大成功的絆腳石。


案例:


銷售團隊月底發獎金。

平常自由散漫的銷售A,業績很好。

平常打法凌厲、很有章法的銷售B,業績很不好。

業績獎金當然發給A,但最佳員工獎呢?

若只看結果,給A。

但你調查後發現:

A的做法很危險,只有20%的成功率。

B的做法很嚴謹,有80%的成功率。


正確做法:

剋制結果偏見,給B發最佳員工獎。


瞎貓也會碰上死耗子,但它一輩子能碰到幾次呢?


運用一:

思考並分清努力和運氣。


運用二:

思考事件背後的邏輯,重點分析邏輯的漏洞/弊端。

從結果推導出原因的過程叫做歸納法。

但得到原因後,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這個原因能否真的推出正確的結果。


運用三:

一問,這個結果,真的有一個人為可控的原因存在嗎?

二問,這個分享的人,真的知道那個人為可控的原因是什麼嗎?

三問,他引以為豪的,會不會恰恰是這個寶玉上的瑕疵呢?


2. 適應性偏見:為什麼喜新厭舊


即人們對好的、壞的環境,最終都能適應的現象。

一個人對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後就會習慣。

好東西久了會習慣,壞東西久了也會習慣。

即:習以為常。


運用一:

通過階段性給予,延長客戶的幸福感(如一夜暴富,買買買時要一件件買,不要一次買完)。


運用二:

不斷提供變化的刺激,給客戶意外的幸福感(如不把獎金直接加到工資中,而是發一個真正的紅包)。


運用三:

善用相互比較,讓用戶獲得對比帶來的幸福(如360衛士開機提示說你擊敗了92%的電腦)。


3. 雞蛋理論:人們高估自己的勞動價值


我們對於一個物品付出的勞動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該物品的價值。


因人們熱衷於購買宜家的半成品傢俱、回家自己組裝,故該理論又稱:宜家效應。


運用一:

讓用戶有參與感,投票、選擇、搭配等(如早期小米讓用戶參與MIUI系統的功能和體驗設計)。


運用二:

讓用戶付出勞動,留30%的工作給用戶自己做,這個商品就能在他心中鍍上光環。


4. 概率偏見:全世界一半的娃,醜到了平均線以下


直覺和客觀概率往往是不相符的,這種心理概率與客觀概率的不吻合現象,即概率偏見。


原因一:

代表性偏差,即以偏概全。

例:你在賭場連贏幾局,覺得今天運氣賊好,如果繼續,上帝會請真實的概率狠狠教訓你一頓。


原因二:

可得性偏差,即眼見為實偏見。

例:飛機失事,你就覺得飛機很危險。


原因三:

沉錨效應,即先入為主。

例:某女第一個男友是渣男,就覺得,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5. 凡勃倫效應:不買最好,只買最貴


這是一種因為“炫耀性消費”心理導致的,東西越貴,越好賣的現象。


運用一:

貴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

例:LV的包、Burberry的圍巾。


運用二:

窮人也有炫耀需求,即“裝”。

例:年底朋友圈很多人曬書單,但是,中國42%的成年人,一年都看不完一本書。你要怎麼辦?千萬記住,幫助他裝,不要揭穿。


核心:

貴不是目的,但要能讓消費者恰到好處的炫耀或不露聲色的裝!


“行為經濟學”就介紹到這,下期介紹“微觀經濟學”。

也歡迎搜索公眾號“知與知”,獲取我的vx,交個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