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對女人有多苛刻呢?
拿了金像獎影后的春夏,演技無人關心,卻因為一張照片被罵:不夠美。
才女徐靜蕾導演,拍了多少作品沒人問,卻總是被質疑:怎麼還不結婚?
在對的人還沒出現時不隨意將就,在對的人出現後不隨便放棄。
兩個成年人的愛情,以不傷害別人為前提,無需對世人負責,擁有絕對的選擇權。
地域、年齡、身份地位,不勞第三人操心。
魯豫,主持界公認的標杆性人物。
魯豫有約18年,只請過一次病假的魯豫,被大家蓋章工作狂,單身已久的她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用半生堅持做好一件事,值得把跳槽當成潮流的職場新鮮人學習。
她的性格絕非外表那樣的柔弱,陳魯豫經常說的一句名言就是:
“我容易受傷,但從來不會被打倒。”
當年藉著《鳳凰早班車》,魯豫開創了主持人“說新聞”的先河。
為了配合工作,魯豫逼著自己每晚十點上床,十一點睡著,四點起床。
五點一刻到臺裡翻報紙,六點開始摘取信息點,變成自己的語言。
七點鐘開播的時候,根本沒時間寫稿子送審再播出。
魯豫能直接上直播臺,語速跟平時說話一樣,還能帶出專業新聞評點。
換成其他人,估計早就叫苦不迭了,但是魯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
“除了頭疼、心慌……也沒什麼特別難受的地方。”凌晨披頭散髮地出,清晨濃妝豔抹地回,樓下看門的大爺都忍不住懷疑她是幹哪行的。
一個人的工作狀態,往往是由她剛進入職場時決定的。
你有多麼努力,就值得多少讚譽。
美國《時代週刊》曾稱《魯豫有約》是“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之一”。
羅永浩在上過《魯豫有約》後說:
錄了那麼多次訪談節目,只有魯豫這次我是全程都沒有感到難堪的。
最後用“體面”兩個字,誇讚了她的業務水平。
圖片來源微博@羅永浩
很多明星和名人,在負面信息、爭議話題上,總是選擇逃避。
採訪時瞻前顧後,能少說一句就少說一句。
但是神奇的是,到了魯豫面前,都變得願意去表達,去回應。
在魯豫面前,他們不是名人、企業家、影星,他們迴歸了本心的真。
這是魯豫最大的魅力。
雖然她說的很簡單:他們只是需要一個表達內心的契機。
但能讓明星們初次見面就敞開心扉,則是對她聊天水平最好的證明。
會聊天的人,能夠通過說話來交心,靠的是真誠。
從《藝苑風景線》到《音樂無限》,從《鳳凰早班車》到《魯豫有約》,魯豫節目錄制超過3000期,採訪過15000位嘉賓。
尤其是《魯豫有約》,不知不覺已經整整開播了18年。
每個成功,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拼得就是誰能熬得住。
面對偏見和嘲諷,魯豫沒有抱怨和反擊,而是常常說:
“千萬不要被這個世界改變太多,可以改變一部分,但是要抗拒被改變的面目全非。”
你很難用一個確切的詞,來形容魯豫的主持風格。
因為她為了讓嘉賓放鬆,經常會表現地過於接地氣。
每次見到嘉賓都會先彎腰握手,還會幫嘉賓調整領帶、挪椅子;
採訪朴樹,能夠讓朴樹維持每日午睡的習慣不受影響;
採訪段奕宏時,把場景設置在電影院裡,甚至親自參演話劇片段。
魯豫錄真人秀訪談,只拍“真人”,不作“秀”。
有一次在節目錄制中,鏡頭沒有拍到她和嘉賓寒暄的鏡頭。
導演建議魯豫重新敲一下房門,補拍一個兩人打招呼的畫面。
魯豫直接拒絕了,她不喜歡這種表演,很假。
所以你在節目中看到的所有她和嘉賓之間的互動,都是沒有經過設計自然發生的。
面對外界一些“不專業”的質疑,她不避諱也不激烈反抗,而是坦然地表示,那都是很正常的。
內心強大,才能道歉。
但必須更強大,才能原諒。
高曉松說:49歲時和自己和解,比想象中容易。
同樣49歲的魯豫則顯得更為灑脫,因為她不會讓外界的雜音難為了自己。
偏見永遠存在,就像魯豫的瘦、大s的三胎、俞飛鴻的不婚,總是有人不理解。
但人活著不是為了取悅誰,靈魂的分量才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海明威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人生沒有上限,耐得住偏見的人,註定守得住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