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商周青銅器

周朝是繼商朝之後,中華歷史上的第三個封建王朝,也是歷代封建王朝之中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前後長達791年。在殷商時期,周國只是遠離中原地區的一個弱小的諸侯國,但是經過歷代國君的努力建設,百姓安康,國家富強,國力日益強大起來。

周文王姬昌在位期間,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制定軍國大計,收服虞國和芮國,攻滅黎國、邘國等國,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建都豐京,為武王伐紂滅商奠定了基礎。文王去世前,由於他極其看重並著力培養的嫡長子伯邑考已經先他死亡,所以他按照繼承順序讓次子姬發繼承了國君之位,也就是周武王。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周朝疆域圖

由於周武王年少,為了防止外戚爭權擾亂朝綱,所以他需要兄弟的輔佐。文王子嗣眾多,其中尤其以第四子周公旦最廣為人知,少年時期周公就非常孝順,忠厚仁愛,素有品德高尚的美名,文王在世時,周公就深受其喜愛,陪同文王處理了大量的朝政事物,深得周人的信任。因此武王繼位後,也繼續任用周公為首輔大臣,協助他處理政務。周公的長處在於處理國事,治理內政,但是卻不懂軍事,無法作為武王的戰爭先鋒,但是他仍然為武王滅商立下了重要的功勞。

這是因為他本身品德高尚,是周宗室的道德楷模,在武王彷徨的時候,勸誡武王要避免外界的影響,堅持以德服人。在周公的建議下,武王洗耳恭聽並且以勤謹的態度為天下努力,深得民心;最終在周公的主持下,太公和召公一起協助武王完成了孟津觀兵的會盟,得到了天下諸侯的響應,順利滅商,建立了周朝。在此之後,周公作為滅商頭號功臣,接受了武王的封賞。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明代繪製的周文王像

文王四子輔佐姬發處理政務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他是國君之位的第四繼承人,但是在文王去世後,他始終沒有取代武王的謀逆思想,而是兢兢業業地輔佐武王。據《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中記載: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

周公最大的優點是品德高尚,素來以德服人,因此成為了後來孔子最崇拜的偶像,被封為儒家先賢,孔子一生提倡的克己奉禮,奉行的就是周公創立的周禮。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太公雕像

文王在世的時候,最信任姜尚,讓姜尚主管朝政,但是到了武王時期,雖然武王也十分尊重姜尚,仍然以他為國師(周朝最高官職),稱呼他為太公,主管軍國大事,但是私底下,武王無論大事小情,都願意去和周公求教,希望聽到周公的意見。

太公和周公都是武王的重要謀臣,兩人雖然官職有高低之分,但是武王卻始終認為兩人是他的左膀右臂,一視同仁對待。由於周公為人謙和有禮,行事進退有度,所以他和太公從未發生過矛盾,始終和平相處,而太公也愛慕周公的美德,因此也願意讓周公提出治理國家的意見。

從上述的內容不難看出,武王的兩大重臣關係和睦是周國能攻滅商朝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在武王心中,對血脈宗親和有功之臣並不是秉持著一視同仁的看法,這點從他後來施行分封制時就能看出。他將中原最富饒的土地分封給了周室宗親,將中原之外的土地分封給了有功之臣。雖然表面看起來,中原富饒地區的封地狹小而中原之外的封地地域遼闊,但是中原之外的土地遠離周室,可以避免因其叛變對周室造成的危險,而且這些地區周邊存在著大量的狄戎蠻夷部落,生存壓力較大。由此可以看出,武王心中還是更重視血脈親情的。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周武王像

所以在文王去世後,武王仍然重用太公,既有重視太公能力的原因,也有希望順利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的因素。不過他對周公的偏愛,在朝堂上很難不引起太公的注意,如果太公因為此事和周公發生衝突,勢必會對武王的統治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人為的對朝堂勢力進行分割,削弱國家的綜合實力,讓敵人可以趁虛而入。類似的教訓在少主繼位,主少國疑的時候屢見不鮮,在天下形勢尚未明朗之前,武王顯然不希望朝堂之上發生重大的變故。

但是周公有著一項先天的優勢,那就是他從小時候起,為人處世就採取了以德服人,順德謀事的行為方式。他重視禮儀和為他人著想,是周人公認的道德楷模,上到文王和太公,下到黎民和百姓都對他讚賞有加,也十分愛慕他。因此也決定了他和太公兩人一個從國家的戰略規劃上提出政策,另一個從道德禮儀的層面上頒佈指令,用法律和道德的雙重標準來約束和管理周朝制定的國策和方針,這就是為何二人之間沒有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武王戰前猶豫周公以德勸誡

在太公和周公的輔佐下,武王順利地繼承了文王的政治遺產,在文王奠定的優秀基礎上立足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時武王牢記父親的遺訓。建造戰車,冶煉兵器,訓練士兵,整頓軍紀,為攻滅商朝做準備。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清代繪製的周公像

武王繼位那年的第二個月,武王就和周公說,他日日夜夜都在思考如何推翻商朝,但是他又憂慮商朝現在已經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有可能覆滅,就像秋天的莊稼,已經粒粒飽滿,如果辛苦耕種許久的農民沒有及時去收割,那麼糧食就會自然脫落,掉進泥土裡無法食用,而農民長期的辛苦就毫無意義,不知道哪一年還能等來大豐之年,因此他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周公聽到了武王的擔憂後,絲毫沒有憂慮,他向武王提出瞭解決辦法。據《逸周書·卷三·大開武解》中記載:

"周公曰:'茲在德,敬在周,其維天命,王其敬命。遠戚無十,和無再失,維明德無佚。佚不可還,維文考恪勤,戰戰何敬,何好何惡,時不敬,殆哉'!"

周公此時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滅商細節,只是提醒武王要順應天意,以德服人,並且提出了急於求成的危害。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孔子提倡克己奉禮

武王雖然不能完全理解周公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他還是選擇和往常一樣採信周公的意見,於是他繼續施行德政,教化世人,訓練軍隊,積累物資,時刻準備著和商朝開戰。

在當時商朝搖搖欲墜之際,為何周公不催促武王立刻進攻周朝呢?這是因為周公十分清楚商朝衰落的原因。商朝也是得到天下人認可的正統王朝,尤其是商朝始祖治水有功,深得天下百姓的愛戴,可是在其建立了王朝之後,沒有以百姓為立國根本,反倒是將百姓當作王室獲取財富的工具,不修德政,失去民心,使奴隸制達到鼎盛時期,一時間天下人苦商久矣。

而周室現在雖然看似得到了民心,但是卻不代表一定能推翻商朝的統治,這是因為此時的周國還不是百姓選擇的結果,百姓只是苦於商朝的無道,又無力改變,只好寄希望於周國能成為救世主,消滅商朝。在期盼的同時,百姓也在觀望,觀望周國是否有能力取代商朝。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牧野之戰

武王繼位開始,如果沒有展現出能使天下人信服的德行,那麼很大可能就是第二個帝辛,繼續剝削百姓,這樣的話百姓期待的周國滅商也失去了意義,即使成功也只是更換了統治者,沒有改變百姓受苦的現象,同時還會讓百姓遭受戰火之苦。除非百姓看到了武王始終心繫黎民百姓,推行德政,才會選擇對周國歸心。不過這種行為並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讓每一個百姓都知道周朝的德政,這也是周公不急於讓武王興兵的意義所在。

孟津觀兵天下歸心順利滅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即使商朝的問題再多,也不是短時間內輕易可以推翻的。不過在武王執政的第九年,他等到了最合適的機會。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今日孟津

武王九年,周公和太公都認為時機已到,同意他伐商,於是武王帶領大軍出動,向朝歌進軍。不過當部隊行進到孟津的時候,周公讓武王停了下來。

原來周公和太公決定在孟津處舉行觀兵活動,向天下諸侯宣告周國滅商的決心,此舉既是為了彰顯周國強大的武力,也是為了觀察諸侯是否願意歸心武王。因此孟津觀兵成為了周軍的一次重要演習,同時還兼具了熟悉作戰路線和鍛鍊協同作戰的功能。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孟津觀兵

周公這時候展現出了強大的政治智慧,他先是製作了父親周文王的牌位,用車載著向諸侯展示,表示周軍是為了繼承先人遺願,解救天下百姓;接下來又讓已經稱王的周武王改變稱謂,自稱是文王冊封的太子姬發,表達了是奉西伯侯文王之名進行對商的攻伐;同時周公昭告天下,要求周人謹敬虔信,承襲先人的德業,明定賞罰,善待百姓。完成這些行動後,強大的周軍駐紮在孟津渡口,等待天下諸侯的反應。

天下諸侯苦商久矣,紛紛雲集響應,表示歸心,約定共同討伐帝辛,於是周公讓武王結束觀兵,率領大軍直逼朝歌。據《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中記載:

"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

在得到了天下諸侯的支持後,武王滅商也消除了最大的障礙,成功建立了周朝。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以周商戰爭為背景的小說《封神榜》將滅商的功勞全部歸功於姜尚

筆者認為,周公雖然不懂軍事,但是他對人心的掌握卻是十分準確,這也與他具有高尚的品德有直接關係。他久經世故,深刻地知曉何為善,何為惡,也清楚的知道如何做才能順應天意,得到民心,因此他能以道德為武器,即使不通軍事也能對腐朽的商王朝造成巨大的打擊。

當週軍來到孟津時,周公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希望最大程度地使聯軍保持團結一致,他用觀兵的辦法,逼迫觀望的諸侯從周國和商朝之中二選一,既避免了其他諸侯因為利益成為商朝的幫手,又表達了周國雖然作為滅商主力,但是仍然願意和各方諸侯共享天下,保證了其他諸侯能分享勝利成果。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周禮》

本來諸侯們各懷鬼胎,但是被周軍強大的軍事力量震懾後,不得不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加入到武王的聯軍中。不排除這裡有些諸侯仍有異心,不過被大勢所挾持,無法脫身,這樣就減少了對周軍的潛在威脅,增加了一份勝算,畢竟商朝體量猶存,再加上戰爭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造成戰局的逆轉。不過經過周公的一番操作,商朝依靠其他諸侯來牽制周軍的最後一絲希望也宣告破滅,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周軍傾斜。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魯地是周公的封地

結語

武王滅商後,他親自舉行祭天儀式,向上天宣告了帝辛的罪行,周公和召公親自舉著鉞在兩旁侍立,其中周公舉著大鉞,是為主賓,這也表達了武王對周公的高度認可。周朝成功建立後,武王在陝地樹起了華夏文明史中第一塊界碑,規定陝地西邊歸周公治理,以此來鼓勵和封賞周公,希望他能繼續幫助自己治理天下。

除此之外,武王將天下土地分割成若干塊來分封周朝的宗室親屬和有功之臣,在分封了眾多諸侯之後,包括太公、召公都得到了封地並且前去上任,武王還特地將周公留在國都輔佐朝政,周公只能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前去魯地受封,可惜的是武王在滅商一年後意外去世,無法繼續治理天下。

不懂軍事的周公,是如何輔佐武王滅商的?

廢長立幼的反面典型

武王去世時他的繼承人成王尚且年幼,無力管理國家大事,於是武王臨終前囑咐周公代為處理朝政,實際上就是行使天子之權。周公代政期間,繼續遵循武王的遺願,平定天下,安撫殷商遺民,討伐蠻夷,制定禮樂,加強了周室宗親之間的聯繫。在代政六年後,考慮到成王已經成長起來,於是他將天子的權力完完全全交還給了成王,因此深受天下人的尊重。

周公的一生始終堅持以德服人,順德謀事,而且在成年之後言行一致,成為了周人甚至全天下人的道德楷模,他不光以身作則,還多次勸誡武王推行德政,因此才能使周朝獲得天下歸心,雖然他不通軍事,但是卻不能掩蓋他在周國滅商之戰中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正是由於他的傑出表現,才能消除其他諸侯對周國的潛在威脅,順利攻滅商朝,建立周朝。

周公是歷史上的治國良臣物盡其用的典範,他品德高尚,明察秋毫,雖然在軍事上缺乏建樹,但是不妨礙他在治國方面的偉大,他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為後世多代封建王朝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經驗。從這一點來說,他的功勞並不僅僅在於周朝,而是影響了長達兩千餘年的華夏文明史。

參考文獻

1《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

2《逸周書·卷三·大開武解》

文章內容來自江舸史話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