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遊登封“周公祠”

前年考入洛陽周公廟博物館,做文博志願者,始關注周公姬旦,一時對涉周公之遺蹟、述周公之冊籍、評周公之傳說皆興趣盎然,若入魔狀。

河洛間,洛陽周公廟無庸置疑,為祭祀和紀念週公的首廟。然在洛陽東南,嵩山腹地的登封告城,建有觀星臺,觀星臺前,設有“周公祠”。欲窮其祠,曾約同道前往遊學,終未成行。

暑期,驅車新鄭機場,回途與戰友約面嵩山,便有了遊訪“周公祠”之便。

遽遊登封“周公祠”

(內圍牆北面)

導航中搜索“登封周公祠”,便會跳出“觀星臺-周公祠”。觀星臺北,為天中大道,大道南側有一面紅牆矗立,一排女貞相襯,灰瓦覆頭,但樹小牆新,似為“新貴”。牆中段開一簡易門,關閉,下車問一清潔師傅:“師傅,這裡不是周公祠嗎?怎麼進呀?”,師傅抹把汗水,看了看我,緩緩地說:“啊,這裡是沒(mu)影臺,周公廟在裡面,這是後門,大門在南邊,老遠了,你是來耍的吧,這門也能進,我開開,你進來吧。”言語中地方味很濃,但同居河洛,俗俚相承,尚不難懂。

師傅開了門,我問:“師傅,剛才您說什麼‘沒影臺’、‘周公廟’,把我弄懵了,這裡不是‘周公祠’和‘測影臺’嗎?”清潔師傅笑了笑說:“俺家世代都在廟旁住,前幾年園區擴建,俺們搬走了。你看,南邊的內牆裡便是周公廟,你可以從這條環路,饒到前面去,大門在南邊。”說著,師傅又鎖上門,掃地去了。我欲問又止,喊了聲:“謝謝啊,師傅。”

師傅指處的內院,應該是周公祠吧。依然是紅牆灰瓦,綠樹掩映,較外圍牆渾厚方正,順著園內殘石路前行,芳草萋萋,樹木蒼翠,炎陽下,無一遊人。

遽遊登封“周公祠”

沿園內環線至正南,與一南北路正交,立於此,南北轉望,或為軸線,直而長,石條橫鋪,隙有小草,數棵松柏兩邊分立,南或為園區大門,北不遠處有一照壁,照壁後,祠廟深深,松柏森森,應為周公祠。

遽遊登封“周公祠”

(南向)

遽遊登封“周公祠”

(北向)

沿階而上,轉觀照壁,為硬山式屋頂的壁形建築,東西寬有8米餘,厚半米餘,下有基座,壁南白灰罩面,壁北為青磚砌壘,白灰勾縫,外塗紅色,居中處嵌有石匾一方,匾心題刻“千古中傳”四字,刻於“清乾隆戊辰年孟春”。

遽遊登封“周公祠”

照壁後,便為山門,山門面闊三間,淨深兩間,出有前廊,硬山式建築,左側廊柱上掛一木質豎匾“中國天文博物院”。門上無“觀星臺”或“周公祠”匾額,心生茫惑。

遽遊登封“周公祠”

進入內院,沿中軸線前行,穿過儀門,不遠處的圍欄內,即為“周公測影臺”,下為覆鬥形石臺座,上豎四稜石柱表,柱端覆屋頂形石帽,均以青石為質。據文字介紹,石臺座高1.95米,底邊長為1.90米左右,上邊長0.85米左右,因長年風蝕,四邊長度均不相同;方柱形石表同帽共高1.965米,根部有榫植入石座卯口中。石表南豎刻“周公觀景(影)臺”字樣,蝕損嚴重,用色漆填描,仍不易辨認;石座南刻一幅對聯:“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蘊陰陽無影中。”據載,周公為實現周武王遺願,復營洛邑,以土堆、木杆為器,用土圭法測日影,求地中,驗四時季節變化,測得此地為“天心地膽”所在,便有“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之政論,在伊洛汭川修建洛邑,是謂西周東都。

至唐玄宗,太史監南宮悅仿周公舊制,建此石制測影臺。逢夏至正午,表影不顯,投影皆無,當地人習慣稱為“無影臺”,至此方解清潔師傅“無影臺”之語意。

遽遊登封“周公祠”

右行,為天文儀器展示場地,置有數十種日昝、仰儀、正方案等天文監測儀器,精巧異常,盡顯古人觀天測地之智慧。科技性太強,避而不述。

遽遊登封“周公祠”

向北,中軸線處,有一座磚臺,被施工條布圍欄,不得全貌。旁有介紹碑文,此臺便是“觀星臺”,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依新創高表規制而建,通體青磚,整座觀星臺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迴旋踏道簇擁的覆鬥形臺體,臺基底邊長16米,臺基頂邊長8米餘,高近10米,頂部北有兩小間觀測室,餘以矮牆為欄;一部分由出自臺體北部凹槽之下、由南向北、用30方石板平鋪的石圭(俗稱“量天尺”),長近32米。此觀星臺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郭守敬曾在此觀測推算,於公元1280年,實行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推算出迴歸年長度,與現代科學推算的迴歸年週期僅差26秒,神奇,震撼。

遽遊登封“周公祠”

再向北行,軸線盡頭處,有一殿宇,硬山式建築,三間寬,前有捲棚,上懸匾額“帝堯殿”。

遽遊登封“周公祠”

從東邊迴轉,目視處,仍未見“周公祠”。問一遊客,遊客指向觀星臺南、測影臺北,夾在中間的一座小殿,我納悶,剛才在測影臺時,僅看到一棚殿,是沒有匾額標識的。復回棚殿前,進入,見棚殿北有一殿宇,門窗關閉;至門前,方見門上有“周公祠”匾額,匾前有棚殿的檁條相擋,不走近真不知其為“周公祠”。門虛掩,試推之,身後傳來呵斥聲:“喂,把門關了,廟裡不能進的。”一隙間,觀祠內概貌,周公塑像居中端坐,側無陪祀,前無香案,四壁白牆。我應答:“好,好,我關了。”關門前,沒忘,拍下了周公塑像。

遽遊登封“周公祠”

細看“周公祠”, 前為捲棚殿,後為正殿,皆面闊三間,為單簷硬山式建築,兩殿間留有半米餘間隙,可透光排水。建成於明弘治年間(公元1501年),原匾為“周公測景祠”,為紀念週公以土圭法測影、探求地中這一有重大歷史及科技意義的事件而建。旁有祭文,錄幾句以慰尊周之情:“天生原聖,道隆德備,制禮作樂,經天緯地。維茲土中,測景有臺。辯方正位,繼往開來。”

遽遊登封“周公祠”

天熱時緊,旁有石井臺兩座,殘碑十餘通,蒼松古柏數棵,偏院老房數間,不敢詳觀。

遽遊登封“周公祠”遽遊登封“周公祠”

出天文博物院,沿軸線向南約200米,出“觀星臺”南門,站於廣場上回望,門階下,東臥一巨石,書“世界文化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觀星臺-2010.8.1”;西立一巨石,書一碩大的“中”字。

遽遊登封“周公祠”遽遊登封“周公祠”

午間有隙,詳觀周公塑像,細數週公冕冠,冕旒數為十二條,而洛陽周公廟禮樂堂內周公冕冠之冕旒數為十一條,不得解意;冕旒“十一條”也罷,“十二條”也罷,或如“周公祠”也罷,“周公廟”也罷,任人說罷。

敬周公,我們其實是敬洛陽。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東京賦》中有賦揚周公測影之言:“昔先王之經邑也,掩觀九隩,靡地不營。土圭測景,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然後以建王城。”

遽遊登封“周公祠”

倉猝為“遽”,行玩為“遊”。天氣熱,時間緊,匆行周公祠,得之甚少,是謂“遽遊”。

今暑退秋澄,天朗氣清,做此遊記。若能小饗同仁,幸甚!

遽遊登封“周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