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知魯 | “周公”漢畫像石

掌故知魯 | “周公”漢畫像石


在曲阜周公廟元聖殿內北牆,鑲嵌著一塊刻有“周公”二字的漢畫像石。這塊漢畫像石是近代出土後移置於此,鮮為人知。是石高110釐米,寬82釐米,畫面為一站立人物畫像,左側隸書“周公”。

我們知道,但凡漢畫像石出現的人物,無論是虛幻的傳說還是實有其人,都是深受古人頂禮膜拜的偶像。大多以其獨特的人物造型加以區分,例如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等,而直接刻其稱謂者則十分稀少。

周公,是我國早期歷史上一位偉岸的重量級人物,他“制禮作樂”規範了人們的社會行為,把人類社會文明的標尺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原始的農耕時代,這是一個偉大的制度創舉。即便是在當今,人們的社會行為不是也得講規矩與秩序嗎?

史載,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周成王,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東征叛國,平定“三監”,穩定了剛剛組建的周朝政權。隨後,大行封建,以屏周室,營建洛邑,讓位成王,成為有始有終的歷史功勳。歷史上的周公勤於政事。然而,對於這樣的歷史經典我們總是充滿好奇,我們不滿足僅僅從歷史文獻中瞭解,更希望能真實地還原這段歷史。

歷史上的周文王有許多兒子(可考者17位),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胞弟,姓姬名旦。歷史上也稱他為“周公旦”,但通常稱他周公。他既不姓周,那又為何稱他為“周公”呢?這是許多人不甚瞭解的。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時,進行了第一次分封,立國功臣、先賢后裔皆有封。時姬旦封至魯地(今河南魯山一帶),應尊稱“魯公”來著,可繼任的成王姬誦年幼需要人輔佐,姬奭和姬旦兄弟二人便成為在朝的顧命大臣。於是,就有姬旦的兒子伯禽代替就任魯國國公,伯禽成為第一任“魯公”。

姬旦留守京師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能是太專注“自己”的事業,這引起了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的嫉妒與不滿。理由:懷疑姬旦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歷史上反覆上演,我們並不陌生的情節就此拉開了序幕。原來,武王分封時,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被封為殷侯,保留了其祖先的土地,他依舊住在朝歌(今河南淇縣)。為了防止武庚聯合東方強大的商奄國(今曲阜一帶)不軌,將監視武庚的任務委託給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史稱“三監”。誰曾想此時管叔、蔡叔聯合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又與東方的商奄國串通一氣,自身密謀發動叛亂,妄圖推翻剛剛建立不久周王朝。看來“王位”的吸引力向來是蠻大的。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篡位謠言,鬧得鎬京沸沸揚揚,連同為輔助大臣姬奭聽了也懷疑起姬旦來。時局大有風雨欲來、黑雲壓頂之勢,周王朝爆發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危機。

姬旦好像是專為周朝而生,或者說歷史偏偏選擇了姬旦,一個人的雄才大略只有經過歷史的檢驗,方能使人佩服。公元前1104年(周成王元年),只見姬旦臨危不懼,毅然調動大軍,親自率領大軍平叛東征。用了三年的工夫,終於平定了武庚、商奄的叛亂,把帶頭叛亂的武庚殺了;奄國國君被流放“蒲姑”(又作薄姑,今山東博興東南),奄人被迫四散。管叔一看武庚失敗,自己覺得沒有面目見他的哥哥和侄兒,自盡了;霍叔革了職,對蔡叔辦了一個充軍的罪。這三年的戰役,史稱“周公東征”。

周公東征勝利結束後,改封周公長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殷民六族。

這樣周朝便控制了東方廣闊地區,修建了洛邑。從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而後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全國的管理,周成王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實行了再次分封。這便是“封建制”的源頭。

“封建制”在周朝時期,就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在“封建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然而,這種分封絕非是隨意進行的,而是有政治、戰略等方面的考慮:一方面,要看他們與周王室的親近程度,必須對受封者的可信性仔細衡量;另一方面,在一些戰略要衝,必須集中力量,讓值得信賴的受封者去駐守其地,這樣方才真正起到拱衛周室的作用。

由是,分封了齊、魯、衛等國作為鎮撫各族的前沿據點。齊為太公的封國,位在魯國東北;衛為康叔的封國,位於魯國西北。而此時的姬旦,食採於周人的發源地周邑,故從此稱之“周公”。

據傳,伯禽臨上任魯公時,向父親詢問治國的方法。周公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你說我的地位怎麼樣?”伯禽說:“父親地位很高。”周公說:“對呀!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我每次洗頭髮的時候,一碰到緊急的公務,就馬上停止洗頭髮,把頭髮握在手裡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說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嚥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為國家效力。你到了魯國,不過是一國之君,更不能驕傲”。《史記》中有周公“一飯三吐脯,一沐三握髮”的記載,這就是著名的“吐脯待發”的歷史故事。另外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短歌行》中最後一句:“周公吐脯,天下歸心”,足見周公不但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領導才能的政治家。

最能體現周公政治智慧的,還是所謂“制禮作樂”,一部《周禮》的誕生。它不過是規定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基本法則(禮法),用來維護整體社會的正常運作。後世人們普遍認為它是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這是後世統治者極力利用、塗改的結果。原始的《周禮》散見於漢《周禮》、《儀禮》、《禮記》便說明了一切。周公制定的《周禮》對孔子的影響極大,從而造就了“君君臣臣”的學說。所謂“君君臣臣”,說白了就是君有君的職責範圍、臣有臣的職責範圍,權利和義務《周禮》上有明確界定,寫著呢。按規定行事就是德政(禮也),否則便是失德(非禮),不能任著自己的性子來,就這麼簡單。

這塊“周公”畫像石,表現出周公在漢時期人們心中的地位,大有感恩戴德的成分,與我們今人對周公的評價有著一定的差異。

總之,作為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他的文治武功備受後人的敬仰。更因周公盡職盡責,開創了一個秩序井然的社會新局面,而使得中國在全世界同時期,社會文明遙遙領先。這是周公對人類社會的最大貢獻。

作者:劉巖 劉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