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等外”有了新的立法依據,與你的隱私、孩子都有關……

​​“從搖籃到墳墓”,民法典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同樣給檢察機關“四大檢察”“十大業務”賦予了新的內涵。


2017年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決定,這兩部法律確定的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範圍,都有一個“等”字。


2020年1月18日,全國檢察長會議提出,探索擴展公益訴訟新領域案件的原則由“穩妥、積極”調整為“積極、穩妥”。一個小小的調整,對“等”字的探索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檢察機關如何從一個小變化中發掘出新天地?


為“裸奔”的個人信息

穿好防護衣


檢察公益訴訟中常常提到的“等外探索”是什麼意思?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目前檢察機關履行公益訴訟職責的範圍是“4+1”,即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英烈權益保護。法條中的“等”,就是除這些法律明文規定之外,其他需要同等保護公共利益的領域。


那麼,哪些領域可以探索呢?


今年的全國檢察長會議提出:“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辦理群眾反映強烈的安全生產、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網絡侵害、扶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為完善立法提供實踐依據。”


一個“等”字為何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民法典中有哪些法條為“等外”探索提供了依據?


2019年7月,一起利用網站作為買賣公民個人信息平臺的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被曝光。上海市檢察院立即要求寶山區檢察院及時跟進。經查,涉案公司主要從事網絡遊戲軟件等業務研發和技術諮詢,韓某擔任公司經理。2019年2月,該公司設立一個網站,楊某負責具體運營,黃某為網站客服。網站運營期間,韓某等人明知用戶上傳的數據中有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為牟取非法利益,仍為非法交易公民個人信息提供平臺。網站涉及公民個人信息共37萬餘條,被交易的達3萬餘條。

探索“等外”有了新的立法依據,與你的隱私、孩子都有關……

案件人物關係示意圖

以該案為契機,檢察機關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網絡用戶利用互聯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開展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探索工作。


2019年底,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檢察院、浦口區檢察院首次試水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通過微信平臺發送調查問卷,向社會公眾開展調查。他們的經調查分析表明,98.7%的人群接到過廣告推銷等騷亂電話,98.2%的人群認為廣告推銷電話侵犯了公眾利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的要求,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已經成為公益訴訟拓展新領域,民法典中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規範體系為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提供了實體法支持。


民法典人格權編第1032條對隱私進行了界定,規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而第1034條明確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隱私權的保護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同時,民法典第1036條至第1038條還初步構建了自然人與信息者之間的權利義務框架。這對於平衡保護個人信息與滿足信息收集、大數據利用之間的關係,落實憲法人格尊嚴的規定,保障公民民事基本權利,具有里程碑意義。


“民法典中人格權編可謂是我國民法典的最大亮點,也是最為顯著的立法創新。不但結合社會熱點和關切,還完善了相關法律規定。”北京京師(合肥)律師事務所主任朱政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民法典的頒佈實施,重新界定了隱私和個人信息的定義,有利於從源頭預防侵害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治理個人信息洩露,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


讓隱秘的角落不再灰暗


未成年人保護是全社會關注的公共利益,也是檢察機關目前正在積極穩妥探索的公益訴訟範圍。


“民法典有個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原則貫穿始終。”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第一檢察部負責人金鶯告訴記者,就是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或者叫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


一次辦案中,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門負責人楊新娥偶然發現了一個“灰色地帶”。


“有個老師無意間提到,現在網絡上涉毒品的音視頻很多,很多孩子都知道。”楊新娥告訴記者,經調查取證,辦案人員發現,一些用戶量很大的音視頻網絡平臺上存在60餘個涉毒品音視頻。

探索“等外”有了新的立法依據,與你的隱私、孩子都有關……

探索“等外”有了新的立法依據,與你的隱私、孩子都有關……

網絡視頻介紹吸食大麻等毒品的方法和工具

“違法涉毒品音視頻在互聯網上可以被輕易搜索觀看,極易對未成年人造成負面影響,應予以高度重視。”海淀區檢察院副檢察長潘度文告訴記者,該院在最高檢和北京市檢察院的指導下,開展了互聯網平臺違法涉毒品音視頻領域未成年人公益訴訟檢察專項監督活動。


今年6月24日,海淀區檢察院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建議網絡平臺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上述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持續存在多個涉毒品音視頻的違法情形進行查處,並加強對轄區內互聯網文化單位傳播涉毒品音視頻違法情形的檢查監測,及時發現、處置違法情形並完善發佈審核、巡查、黑名單等制度。


“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積極、穩妥進行網絡領域未成年人公益訴訟‘等’外探索,對於促進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法律規定落實,推動網絡生態淨化、促進社會治理具有積極意義。”最高檢第九檢察廳廳長史衛忠說。


被照亮的隱秘角落,不止這一處。


“民法典全文1260條,有11處直接表述了‘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鬍衛列

告訴記者,其中就包括英烈保護條款。


2018年5月實施的英雄烈士保護法,授權檢察機關提起英烈保護民事公益訴訟。這充分說明立法機關在確定檢察公益訴訟適用領域的同時,預留了拓展空間,為後續立法完善提供了方式和路徑。


2018年5月,江蘇省淮安市發生曾某侮辱消防烈士的事件,檢察機關積極履職及時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是英烈保護公益訴訟的典型案例。


“對於個別‘等內’‘等外’理解有分歧,但又嚴重侵害公益、群眾反映強烈、普通訴訟又缺乏適格主體的情況,一些地方檢察機關在當地黨委、人大、政府和法院等的支持下,進行了審慎而又積極的探索。”在探索初期,負責公益訴訟工作的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尚在籌備,時任負責人的胡衛列當時在接受採訪時就這樣表示。


以人為本

以人民為中心


“民法典草案中設置了獨立的人格權編,這一點我非常關注。”江蘇省檢察院檢察長劉華告訴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了對人格權的保護,民法典體例上的這一創設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尤其是其中關於名譽、榮譽、隱私、個人信息等方面權益保護的內容,貫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理念,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適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更高標準人格權保護的需要,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絡信息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為解決現實中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天津市檢察院檢察長宮鳴表示。


“在我國,對於個人信息的認識和保護是在逐步發展完善的。”中國法學會研究部副主任彭伶指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雖對“公民個人信息”做了具體闡釋,但目前沒有明確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法律。民法典的誕生,不僅彰顯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正面回應了社會公眾對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迫切訴求。
“民法典規定,收養人、送養人要求保守收養秘密的,其他人應當尊重其意願,不得洩露。將收養關係規定為隱私信息,有利於營造被收養人的健康成長環境,尊重其隱私權,增強收養關係的穩定性。”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虞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記者注意到,民法典總則編中有關於撤銷監護人資格的規定,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支持起訴等方式依法履職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又如侵權責任編中關於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的規定,也為更加有力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在依法保障民事主體權利的最後一道防線中不可或缺。”在四川省檢察院檢察長馮鍵看來,制定民法典對檢察工作的影響全面而深遠。​​​​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