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中,存在哪些主要的問題?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末,為什麼中國所有的改革都失敗了

清末時期,中國改革失敗的原因如下:

根源是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

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

洋務運動: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運動

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清末新政和洋務運,旨在加強對人民的鎮壓,也不是為實現中國的近代化;在獎勵實業方面,沒有得力措施,相反增加捐稅,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也沒有觸及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挽救統治的又一舉措。

戊戌變法: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改革阻力:以慈禧為代表的守舊派在中央處於絕對的支配地位,守舊思想根深蒂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改革的實行。守舊勢力過於強大,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進行的改革根本不可能實施。

經濟條件: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佔支配地位,經濟基礎相當脆弱,不能擺脫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控制,又不能擺脫封建勢力的阻撓和侵蝕,必然失敗。

群眾基礎:沒有發動廣大群眾,缺乏群眾基礎。

社會背景:清政府的改革都是在“內憂外患”形勢下所採取的“自救”措施。

改革目的: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統治,鞏固封建主義政權,而此時的清政府已趨向衰亡。

改革內容: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儘管光緒帝也頒佈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沒有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

國際環境: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已經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畢。中國成了列強在東方爭奪的“惟一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時帝國主義列強絕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往事如煙


晚清重要的改革主要有“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改革目的都是富國強軍、解決內憂外患,但都失敗了。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改革派發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奕訢為代表,地方以漢族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主要措施:1、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機器製造局);2、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以輔助軍事工業。(李鴻章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3、籌劃海防成立海軍衙門,建立北洋、南陽、福建三支海軍;4、創辦新式學校,培養軍事、科技等人才。

存在的問題及失敗原因:1、西方列強為了自身利益,不會真正讓清朝掌握先進技術,他們不想讓清朝富起來、強起來,明裡暗裡進行阻撓。2、清朝內部缺乏有力的組織領導,單打獨鬥不能形成合力,頑固派反對與破壞,沒有形成系統的改革。3、最重要的一點,生產關係已十分落後,政治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並阻礙生產力發展,改革並沒有改變封建落後的國家體制和架構。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失敗,割地賠款,宣告洋務運動失敗。



戊戌變法:1898年6月,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開始變法。6月11日到9月21日,推行103天,稱“百日維新”。變法具體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等,我就不詳細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評論交流。下面我主要和大家探討一下問題。

存在的問題及失敗原因:1、光緒並無軍權與實際政權,沒有實力推動這個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2、改革措施大部分脫離實際,脫離廣大群眾,支持者太少,支持的力量太弱。3、改良道路行不通。



莊周史夢


首先在軍工方面以官辦為主,而在關注民生方面的輕工業,滿清沒有徹底開放以民營為主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沒有把山西票號為主的全融轉向以投資為導向刺激加快民營企業和以國防為主的重工業及相關配套產業的快速發展。另外在產業的快速發展中也沒有相關的人才引進機制和人才培養的現代教育體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