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中,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清末,为什么中国所有的改革都失败了

清末时期,中国改革失败的原因如下:

根源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洋务运,旨在加强对人民的镇压,也不是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在奖励实业方面,没有得力措施,相反增加捐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也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挽救统治的又一举措。

戊戌变法: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改革阻力: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在中央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守旧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实行。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的改革根本不可能实施。

经济条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经济基础相当脆弱,不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必然失败。

群众基础:没有发动广大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社会背景:清政府的改革都是在“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救”措施。

改革目的: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巩固封建主义政权,而此时的清政府已趋向衰亡。

改革内容: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没有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国际环境: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往事如烟


晚清重要的改革主要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次改革目的都是富国强军、解决内忧外患,但都失败了。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改革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汉族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要措施:1、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2、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成立海军衙门,建立北洋、南阳、福建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校,培养军事、科技等人才。

存在的问题及失败原因:1、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不会真正让清朝掌握先进技术,他们不想让清朝富起来、强起来,明里暗里进行阻挠。2、清朝内部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合力,顽固派反对与破坏,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3、最重要的一点,生产关系已十分落后,政治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改革并没有改变封建落后的国家体制和架构。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失败,割地赔款,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戊戌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6月11日到9月21日,推行103天,称“百日维新”。变法具体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等,我就不详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评论交流。下面我主要和大家探讨一下问题。

存在的问题及失败原因:1、光绪并无军权与实际政权,没有实力推动这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改革措施大部分脱离实际,脱离广大群众,支持者太少,支持的力量太弱。3、改良道路行不通。



庄周史梦


首先在军工方面以官办为主,而在关注民生方面的轻工业,满清没有彻底开放以民营为主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没有把山西票号为主的全融转向以投资为导向刺激加快民营企业和以国防为主的重工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在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也没有相关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体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