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發射井的導彈生存能力低,我國為何還保留“東風

別看了小姐


核武器,自鐵幕形成後,就成為讓對手發動戰爭最忌憚的“威懾力量”。直到目前也是最有效的“威懾力量”。

為確保“威懾力量”的生存力,有核國家先後發展了海陸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以美蘇(俄)最為完善。

在“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中,固定發射井發射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其發射地點固定,最容易被對手鎖定,這是其最大的弱點,但,它的優點又是不可替代的,即反應時間短,精度高,彈頭威力大,如俄羅斯SS—18,彈頭為2000萬噸TNT當量,足以讓對手“望而卻步”。

這就是目前中國雖擁有了東風31,41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後任然保留東風5B的原因,據說它的彈頭為400萬噸TNT當量。雖然比18小不少,也不得了,一枚足以讓一座千萬人口的城市灰飛煙滅。


I瀟湘瘦石I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生存能力低?您可小瞧了咱的解放軍叔叔了,應了那句老話了,與人鬥其樂無窮。

是,咱承認,這固定式發射井,他一旦建成確實移動不了,就剩下捱揍的份了,但您想過沒有,咱可以整個假的擱那。

你炸,你可勁的炸,啥都沒有,炸了還不是白炸嗎?

您也別和俺提啥美國的衛星,什麼毫米級,什麼釐米級的。

之前不是有個段子,說美國那衛星,發現了咱一大坨導彈發射井嗎?結果擱咱這一確認,全樂趴下了,啥導彈發射井,那壓根就是咱客家的土樓好不好,人家整了個圓形的建築,這就發射井了,瞅的眼花了吧。

所以說弄個外表一樣一樣的,裡頭弄個沒有彈頭的,哄著他玩,也不是不可行,一旦他把這當假目標,咱還可以弄個真的過來。

戰術欺詐,這又不是沒有玩過。這叫陽謀,這擱一個發射井,那擱一發射井。

到底那個是真的呢?還是全是假的,讓哥們都給藏起來了呢?

“你猜啊!”

不管猜中猜不中,都沒獎勵。所以真要懟上一個正牌的,您沒個十一二顆什麼洲際導彈啥的,壓根就猜不出來的。

這要是露幾個,對方就得吃不了兜著走。

而且這些個洲際導彈打過來,您以為咱防空是吃乾飯的?

這是一個原因,再說一個。

您這真要是轟上去,按照發射井的標準,就那蓋子您沒有個五十萬噸當量的核彈直接(注意是直接命中)來這麼一下,就倆字沒事。

就算是您可以命中,壓根就不會影響到發射的。

您以為這發射井是咱家裡邊挖的地窖?就這地窖別說是核彈了,一顆手榴彈就塌了,但導彈啊,而且是可以裝核彈的導彈,這可是防禦武器中的終極大殺器,沒點護身的本身,還叫大殺器?

您說對不?

說真格的,一枚三十萬噸當量的傢伙就完全可以摧毀一座城市,但為嘛美國人和蘇聯人還在開發五十萬噸,甚至百萬噸級的核彈?

其實說道根子上就為了給這些個牛哄哄的發射井準備的,精準不夠,數量來湊。

所以這些在建造發射井的時候,這都想到了。發射井整個就是一烏龜殼,您都沒發下嘴。

再有一點,這發射井裡頭髮射出來的導彈他的精度要比,那些個可以移動的傢伙可靠的多。

畢竟一發導彈,俺是幾萬個零件堆起來的。您感覺一下,這沒事拉著導彈哐噹噹,哐噹噹的溜達,這人能承受的了,導彈受不了啊,這要是有個鬆動啥的,天知道這貨到底能打到哪裡去。

而且這可移動式發射起來一點不比發射井簡單,首先地面得硬化,因為地面太軟了,這導彈的屁股後邊的火苗子一突突,一個反作用力下去,這導彈重心變化了,你說咋整?

而發射井就不一樣了,地球老爺爺不打噴嚏,裡邊安穩的很,什麼震動了,電磁干擾啦,一概沒有。

而且燃料加註進去之後,您放個七八年的,這都沒問題,拉出來就能用,壓根就不用重新裝填。

命令一下達最晚十分鐘,這導彈屁股就點火了。

而這移動式的,首先這地面硬化,再關注燃料,當然是固體得了,這沒個10到20分鐘,您就別想了,接著再準備,這又得10分鐘,不趕趟啊!

對了,還有這精度,發射井這玩意,那都是老早調試好的,沒人動他,數據儀表啥的都沒毛病,包括那導航的陀螺儀,這都在亢奮的工作狀態。

您這可移動式的,丁零當啷響半天,就那陀螺儀自己都快暈乎了,亢奮?談不上,咋也得掉那麼一兩個檔次吧!五六百米的誤差應該有吧!

所以發射井這玩意應該算是第一波核打擊,而移動式的那是第二波核打擊,不一樣的,各有各的功用。

所以,軍備這玩意,您千萬別小看了老傢伙,那叫老當益壯,價值不比那新出茅廬的新玩意低。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固定式導彈發射井生存能力的高低咱們先暫且不論。

先說說如何打導彈發射井吧。搞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才可以真的瞭解固定發射井生存能力到底是怎樣的。

這是一個從空中拍攝的導彈發射井外部設施圖,一個導彈發射井和其周邊外圍設施盡收眼底。

但是這是飛機在低空拍攝的自家發射井照片,設施才可以清晰可辨。

同樣的發射井如果從中空去看,基本上就已經很難辨認設施了


如果是在衛星上去看同一個導彈發射井,就已經十分難以辨認了


首先的一個論據——導彈發射井並非大家想象的那麼容易被發現。

之前出過一個段子,美國興沖沖的通報,發現了一個我們的導彈發射井群。

其實走進了看那只是我們的土樓。


東風-5導彈的直徑只有3.35米,而一個東風-5導彈發射井的範圍也就只有方圓10米多一點,這個大小在衛星上第一不好辨認、第二則是很難精確定位。


那麼我們繼續走近一個發射井看看發射井的樣子:

大多數導彈發射井上面覆蓋了1-2米厚的鋼結構井蓋。通過精心設計的洩壓結構對整個發射井提供完善的保護。基本上目前服役的導彈發射井的防護標準是30萬噸當量核彈直接命中不影響使用,俄羅斯的是50萬噸級核彈直接命中不影響使用。

所以這裡就引出了一個論據二——彈道導彈發射井並不容易摧毀。

用鑽地炸彈去炸可以嗎?還真不行!

從結構上了解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導彈發射井邊緣的防護並不比頂部防護更弱。


為了能夠切實的摧毀對方的導彈發射井,美國和蘇聯不斷的加大了自己核彈當量。本來僅僅需要一枚30萬噸當量的核彈就能夠重創一座城市,而美蘇卻開發了大量50萬噸-80萬噸甚至一百萬噸級的核彈頭。這些核彈攻擊城市就是殺機的牛刀了,它們唯一要摧毀的目標則是——對方的彈道導彈發射井。

所以只有用超大當量的核彈精準打擊才可以摧毀導彈發射井。

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導彈發射井是一個黑箱,平時蓋著蓋子覆蓋偽裝後很難判定井內是不是有一枚導彈,也許就是一個空的假目標。

所以對於真正摧毀一個導彈發射井使這個國家喪失掉一枚洲際導彈,往往需要發射10-15枚洲際導彈進行摧毀。這種交換比還是很划算的。


因此固定發射井導彈還是很有威懾能力。


說回東風-5(上圖就是東風-5的發射井),由於採用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東風-5的射程更遠載荷更大。目前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固體火箭能夠達到東風-5的性能。


這也是為什麼東風-5能夠至今不斷改進一直服役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軍事這東西,千萬別覺得一個型號老了就沒有價值了,可挖掘的價值多了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