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推進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改革 是否太過武斷

據悉,中國足協規定2021賽季起,中超各俱樂部必須採用中性名稱,也就是說,幾個月內基本上所有俱樂部都要涉及更改隊名,包括一眾在中超聯賽打拼了多年的老字號,諸如國安、魯能、亞太、建業等也不得不改弦更張,還好,據說申花是個例外。

一刀切推進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改革 是否太過武斷

聽此消息後,深不以為然,感覺這又是一個足協做出的想當然的決議。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更改俱樂部名稱,使用中性名,去企業化,聽著高大上,好像也有與國際接軌的跡象。然而如此一刀切,也未免太武斷。

首先,不見得接軌的事都是好事,就說球員薪水,這倒是接軌了,然而,這些多年來,是球員水平上來了還是國足成績提高了?我們能看到的是,國足甚至已經找不出十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為國效命了,真不知道是應該感到高興還是悲哀。所以說,接軌這種事,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好。

一刀切推進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改革 是否太過武斷

其次,一刀切改隊名這種事,對球迷無疑是一種傷害。為什麼這麼說,我認為,經過這二十幾年的職業化,多少還算做出點成績或者說有些積極變化的領域,也就是俱樂部文化的建設,而這也將成為中國足球迄今為止能為後人留下的為數不多的遺產之一。多年來,很多俱樂部始終如一,從未改名,經過時間的沉澱,隊名已經深深的印在屬地球迷的心中,與球迷的生活與情感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現在,一紙規定,說改就改了,恐怕很多球迷心理上是難以接受的。

所以,我認為改俱樂部名稱這事,應該慎重,要聽取球迷的聲音,畢竟球迷才是職業化的根基。

一刀切推進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改革 是否太過武斷

我的建議是,職業化進行以來,名稱存續20年以上的球隊,應該給予充分尊重,改名與否應由球隊自己決定;存續 10年或15年以上的,更改與否,由足協判斷,但要有充分理由;10年以下的,按規定實行,但也要給出時間表,比如1年或者2年以內完成,要給屬地球迷留出適應的時間。這樣做是否更合理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