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正,不坐”,孔子对坐席有什么讲究?

小仙仙贤


野狐试答

题主好,“席不正,不坐”出自《论语 乡党》篇中,该篇27章,是孔门弟子对先师日常容色言动的谨书备录,读之如圣人在侧。

有人觉得孔子过于讲究,觉得孔子迂腐,其实是不懂孔子的苦心。圣人之道不离日用之间,孔子要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必然要重视礼,而这些生活细节的背后是礼,其事虽小,其“义”却大,所以必须讲究,弟子详记也是深明其中的道理。

“正名”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 子路》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正名乃为政之要道,子路并未深刻理解孔子的教诲,一致卫国政乱时,他却涉足其中,最后死于非命,实为可惜。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深刻地探究题主的问题了。

“席不正,不坐”,野狐理解“不正”的第一层意思是请客的理由“不正”。我们不是常说“酒席好摆,客难请”吗?原因就在“席不正”,理由不充分。人情事理古今相同,这一点,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就可以理解。

第二层意思指位置“不正”。看看用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这点就很清楚了。各种会议上,领导在台上能乱坐吗?各有自己的位置。古代这个讲究就更大了,颜真卿有传世法帖《争座位帖》,内容就是围绕座位的问题。

日常宴请,座位也是很讲究的,现在虽然用圆桌,不分上下了,但坐位也是不能随便的,总不能让年长位尊的人坐在上菜的地方吧。在古代,座位的讲究就更大了,古人在宗庙按爵位来排座,在朝廷按官阶排座,在乡里按年龄排座。再大的官,回到故乡入席,也要礼让年长者上座,否则就是失礼,会被人耻笑的。

第三层意思指酒席准备草率,主人并无真心敬意,既然如此还是不去赴宴的好。

如果“席正”,又如何来坐?宴客之道和坐席之礼是想通的,主人热情诚恳,客人恭敬得体,坐相吃相,应答都要得体才好。古代的箕踞而坐就如同现在的翘着二郎腿一样,是极不礼貌的不礼貌坐相,正式场合是不允许的。

看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单这涉及教化的问题,意义自然不一班了。


野狐习禅


“席不正,不坐。”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坐的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席不正,不坐”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孔子平时不论做什么都很守礼,肉切得不方正,不食,坐席不正不坐,他提倡一个人的日常起居一定要做的像一个君子。

可见孔子对礼仪相当重视,为什么?孔子一生都在提倡“克己复礼”,“因此,席不正,不坐”也是他特别重视一种礼仪。

春秋时代,人们家里设施比较简单。当时没有椅子,家里人都是坐在席上。来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对席是很讲究的,也洐生出不少与席有关的词。

如:坐在席中心的人,地位较高,称作“主席”,举行的宴会叫“筵席”、“酒席”,参加叫“出席”、“坐席”,不参加叫“缺席”,中途回去叫“退席”。一个男人长大了,才能有“一席之地”,才有自己的“席位”等等。可见席在当时的地位是很高的。

所以古人在坐席方面仍有严格的礼仪,席不正,说明你对客人或德高望重的人的地位没有给予重视,也不尊敬人,不坐,就是一种抗议。

根据孔子弟子们的有关记载,孔子每次在讲学落席之前,一定要先观察席放的是否端正,若席子不摆放端正,他不会坐下的。

从孔子对待礼仪细节上这样小事来看,席不正,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体现了孔子对于礼仪细节的注意。在孔子看来,礼仪事虽小,但意义大,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制度和规范,任何事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孔子这种讲究细节的精神,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意义。


D东哥


孔子这位大腕周游列国,虽四处碰壁,但这并不影响他摆谱,席不正,不坐,同时他也认为,没有身份的人,名不正,其言也是不顺的。这也正是孔子践行“礼”仪、极度自律的一个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小处也不可随便,是儒家对君子型人格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