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前言

在水比油贵的中东地区,跨境水源常常引发国际纠纷。哈里河流经三国,两座友谊水坝却引发仇怨;赫尔曼德河再也不会哭泣,长河碧波如今变为茫茫沙漠。本文将聚焦伊朗和阿富汗的两大跨境水争端。


一、一河两坝三国:哈里河的友谊与竞争


伊朗东北部的马什哈德拥有近300万人口,是伊朗第二大城市;它也是一座宗教圣城,每年接纳约2500万朝圣者。但是,马什哈德坐落在霍拉桑的荒原上,年降水量仅有250毫米左右,其饮用水源主要来自伊朗东北部边界的一条国际河流——哈里河。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哈里河流域地图


哈里河(Harirud)全长1100公里,是阿富汗、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三国的共享河流,发源于阿富汗中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向西穿越阿富汗赫拉特省,流淌650公里后抵达伊朗-阿富汗边界,先后构成伊朗-阿富汗107公里的边界线和伊朗-土库曼斯坦117公里的边界线;离开边界后,它分散在卡拉库姆沙漠,消失在捷詹市周边。哈里河是流入伊朗东北部和土库曼斯坦南部各地区的主要水源之一,保障大量民众的农耕和饮用需要;棉花作为土库曼斯坦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有赖于哈里河的滋养。


1、第一座友谊水坝

尽管在伊朗和阿富汗间不存在有关哈里河水划分的协议,但是伊朗和土库曼斯坦有关哈里河的协议可以追溯到苏俄时期。1921年,伊朗和俄国首次确认边境河流水权,根据协议河流份额被两国均分。然而,此协议没有真正执行,实践中仅仅1/3的河水被拨给伊朗。1926年伊朗和苏联签订了另一份协议,河水份额被定为3:7,明显不公平且有损于伊朗。

在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苏联解体和土库曼斯坦独立后,两国间的水条约也改变了,在2001年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访问伊朗时,关于如何利用哈里河水及在其上建设水坝达成了新协议,双方使用水坝的水和能源的份额均等。这份协议意味着恢复了伊朗的权利,并且与1921年协议有关边境水均分的内容相一致。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2005年初,伊朗和土库曼斯坦在界河哈里河上建成了友谊水坝(Dusti Dam),两国总统为水坝揭幕。友谊水坝高78米,顶部长650米,库容12.5亿m³,用于保障马什哈德的饮用水以及两国附近区域农村的农业用水。伊朗铺设了长达182千米、直径2米的供水管道,每年将约1.5亿立方米的水从友谊水坝输送至马什哈德,为其提供了所需水源的2/3,保障了这座圣城的繁荣。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水坝建成后形成了美丽的湖泊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泛舟湖上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友谊水坝下游


2、第二座友谊水坝


位于上游的阿富汗也不会放任河流白白流走。早在1976年,穆罕默德·达乌德汗统治下的阿富汗就在赫拉特上游的哈里河上开始建设萨尔玛水坝(Salma Dam),当时伊朗东北部的人口远没有现在这么稠密,伊朗当局对于此问题也不甚重视,没有向阿富汗表示反对或者与之达成协议,这让当今的伊朗官员和学者后悔不已。

此后不久,萨尔玛水坝工程由于阿富汗的战乱而停滞。2005年,印度承担起此计划的财政花费,在印度的帮助下萨尔玛水坝的建设重启,因此这座水坝又名阿富汗-印度友谊水坝。在2015年12月,印度政府批准高达2.9亿美元的水坝预估开支。2016年水坝建成,库容6.33亿m³、装机容量42兆瓦,可灌溉7.5万公顷农田。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萨尔玛水坝(阿富汗-印度友谊水坝)


萨尔玛水坝的建成导致下游友谊水坝水位下降,伊朗和土库曼斯坦所获水量锐减,马什哈德的水危机加剧。此外,阿富汗计划在哈里河上再建设三座水坝,届时马什哈德从哈里河获得的份额将减为零。但是,伊朗和阿富汗之间不曾就哈里河达成协议,因此迄今伊朗无法诉诸法律途径维护水权。伊阿两国于2017年展开了战略合作综合谈判,希望就包括哈里河水权在内的困扰两国关系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但是阿富汗消磨时间虚与委蛇,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跨境河水。


3、友谊水坝引仇怨


伊朗和阿富汗气候干旱,双方对于有限的地表径流都十分珍惜。伊朗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哈里河的水权划分问题,但是阿富汗方面却把此问题政治化。由于连年战乱,有数百万阿富汗人移民伊朗,伊阿之间的移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伊朗曾以强制遣返移民为条件,要挟阿富汗政府勿与美国达成驻军协议;阿富汗方面也毫不示弱,以水坝为武器向伊朗反击。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阿富汗建设水坝引发沙尘暴


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曾在阿富汗驻德黑兰大使馆会见阿富汗移民代表时表示:“阿富汗在面对邻国时,并非处于弱势地位。邻国也需要阿富汗……我们在解决移民问题时,没有恳求德黑兰,也不需要恳求。”谈及哈里河流域,加尼说:“如果伊朗政府为了解决移民难题不采取措施,喀布尔也不需要就伊朗的‘水权’理会伊朗的要求。”阿富汗方面在谈判上拖延时间,在水坝建设上却毫不松懈;伊朗方面也没有放任阿富汗拦截本应流向下游友谊水坝的水资源。阿富汗官员多次表示,萨尔玛水坝附近的动荡局势有伊朗作梗,指控伊朗向塔利班武装分子提供资金和爆炸物,利用他们破坏水坝。


4、河水是流淌的金子


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三国在哈里河上建设了两座友谊水坝,在带来友谊的同时,也积蓄起仇怨。一条哈里河,对于伊朗意味着马什哈德的水源,对于阿富汗则意味着繁荣,建起的水坝将用于发电、灌溉,给这个饱受战乱的国家带来发展的希望。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阿富汗需要萨尔玛水坝


伊朗方面希望为阿富汗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例如向阿富汗输送电力、帮助阿富汗农业机械化等,来换取阿富汗保障伊朗的水资源。但是,阿富汗不会轻易答应伊朗的条件,包括哈里河在内的跨境河流被用做讨价还价的政治工具。作为上游国家,阿富汗手中掌握着解决邻国缺水死结的钥匙;同时,作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阿富汗国内安全稳定和经济贸易的死结也要由邻国解开,阿富汗当局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粮仓变沙漠,再也不会哭泣的赫尔曼德河

在古伊朗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大锡斯坦国王有一位公主名叫赫尔曼德,由于中了阿合丽曼(琐罗亚斯德教恶魔)的诡计而无意中导致父亲的死亡,知道真相后她在父亲的坟墓上痛哭,结果泪水汇聚成了一条大河——赫尔曼德河。但是,由于旱灾和过度用水,锡斯坦公主的眼泪也干涸了。


1、殖民者的“遗产”

赫尔曼德河(Helmand River)起源于阿富汗中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在流程初始是一条涓涓细流,沿途汇入了多条支流形成了大赫尔曼德河。它全长1150千米,自东向西由阿富汗流入伊朗境内,在灌溉锡斯坦的土地后流入哈蒙湖(Hamun Lake),哈蒙湖曾是世界第七大国际湿地。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赫尔曼德河流域地图


赫尔曼德河构成了伊朗和阿富汗的国界并被两国接受,但是两国对于赫尔曼德河水如何划分存在许多分歧。这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英波战争中波斯(伊朗)战败,1857年的《巴黎条约》导致阿富汗从伊朗国土分离,赫尔曼德河的纠纷由此开始。《巴黎条约》规定伊朗和阿富汗间的任何分歧均应由英国解决,因此赫尔曼德河争端被交由英国仲裁和斡旋。

由于洪水导致赫尔曼德河下游多次改道,英国对于两国边界与河水划分进行了多次裁决。1872年,英国官员戈德史密德(Frederic Goldsmid)将锡斯坦划给伊朗,将赫尔曼德河右岸的土地划给阿富汗,并规定“任何一方均不得进行任何旨在干扰赫尔曼德河两岸灌溉所需水供应的工作”。1896年赫尔曼德河在三角洲改道,英国上校麦克马洪(A. H. McMahon)将赫尔曼德河水权的1/3给伊朗,2/3给给阿富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朗东邻英属印度,且阿富汗是英国的保护国,伊朗认为同自己谈判的对象并非阿富汗政府、而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所以被迫服从上述条约和裁决。在1938年,伊朗时任驻阿富汗大使巴格尔·卡泽米(Bagher Kazemi)同阿富汗方面缔结了一份新条约,规定自卡马尔汗水坝(Kamal Khan dam)以下河水均分,卡马尔汗水坝位于赫尔曼德河下游,靠近伊朗边界。这是首个、也是最后一个同阿富汗达成的符合世界标准的协议。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巴格尔·卡泽米,巴列维王朝外交官,曾任伊朗外交部长


但是,阿富汗政府拒绝批准,反而希望伊朗在协议的注释中无条件宣称:喀布尔有在卡马尔汗水坝上游任意引水的自由。同时,阿富汗在赫尔曼德河流域建设引水渠和水坝,包括库容逾17亿m³的卡加基水坝(Kajaki Dam),加剧了紧张局势并激起伊朗抗议。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赫尔曼德河上游的卡加基水坝


2、失败的三角洲协议


伊朗和阿富汗多次谈判失败后,美国、加拿大和智利介入,于1951年成立了名为“三角洲委员会”(Helmand River Delta Commission)的赫尔曼德河水权磋商委员会。1973年,伊朗时任首相阿米尔阿巴斯•胡伟达(Amir Abbas Hoveida)和阿富汗时任首相穆萨•沙菲克(Mohammad Musa Shafiq)在阿富汗签署了一份协议,全称为《阿富汗-伊朗赫尔曼德河水条约》(Afghan-Iranian Helmand River Water Treaty),伊朗在赫尔曼德河三角洲地区的份额为每秒22m³,同时,伊朗为阿富汗发展计划安排20亿美元,从阿富汗那里多得到每秒4m³,总计26m³,相当于每年8.5亿m³,甚至不及英国殖民者此前裁决的1/3份额。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伊朗首相阿米尔阿巴斯•胡伟达


当时,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同时苏联在阿富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伊朗方面做出妥协并给予优惠,希望将阿富汗的外交政策从倒向苏联阵营转为导向己方阵营。不过,阿富汗此后接连政变、遭到苏联入侵并陷入内战,1973年协议也无从执行;在塔利班统治时期,整个赫尔曼德河流域对伊朗关闭,加剧了下游哈蒙湖的严重旱灾。

阿富汗新政权成立以来,伊朗一直指责其没有遵守协议,未能保障伊朗的水权。2015年10月,伊朗外长扎里夫在伊朗议会公开会议上称:“我们不断向阿富汗官员提出伊朗在赫尔曼德河的水权问题。伊朗外交部坚持认为,伊朗在赫尔曼德河、哈里河及哈蒙湖的水权问题应该是两国的首要议程。”阿富汗却不承认对于赫尔曼德河水权存在问题,认为自己履行了1973年协议。阿富汗国内甚至有一些人认为赫尔曼德河是国内河流,根本不承认伊朗的水权,将伊朗要求水权的行为视作对阿富汗内政的干预。有伊朗学者指出,阿富汗当局把赫尔曼德河水当作政治工具,希望通过控制流向伊朗的水,以控制伊朗在廉价石油销售和接受阿富汗移民方面的政治行为和决策。


3、干涸的哈蒙湖


哈蒙湖湿地总面积达57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在伊朗境内,其余部分在阿富汗境内。它是伊朗境内仅次于里海和乌鲁米耶湖的第三大湖泊,本身包括三个较小的湖泊。当湖水上涨时,它们合为一体。赫尔曼德河是其主要水源。

哈蒙湖在伊朗历史和文学中多次出现。它在《阿维斯塔》中被多次提及,湖畔的欧希达山(کوه اوشیدا)是琐罗亚斯德教先知的启示之地。今天,这座山的名字叫和卓山(کوه خواجه)。帖木儿曾讲述关于它的经历:“锡斯坦的埃米尔带我上船,在哈蒙湖上泛舟,并告诉我:‘在鲁斯塔姆时期,这片湖的面积比你现在看到的要大’。”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帖木儿也曾泛舟哈蒙湖


《世界境域志》的作者是这么介绍哈蒙湖的: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哈蒙湖是伊朗东部唯一的鸟类迁徙的地区,这里是239种动物的家园,其中有不少鸟类、蛇类和鱼类。2015年,伊朗得以在第四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将哈蒙湖湿地注册为该国的第12个生物圈保护区。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哈蒙湖的白骨顶鸡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整个流域陷入干旱,赫尔曼德河注入哈蒙湖的水量有规律地减少。阿富汗在上游建设多座水坝,以及阿富汗农民为了种植罂粟在河流沿线安装和使用各种水泵,造成世界第七大国际湿地哈蒙湖的干涸。当然,在哈蒙湖周围造田、人口增加及对水和食物的需求增加、灌溉中白白浪费水源等也都加剧了湖泊的干涸。有伊朗官员表示,为了保障哈蒙湖存续,需要每年注入70亿m³的水。可是,现在只有在暴雨和洪水之后,哈蒙湖才会重现。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哈蒙湖重新来水让伊朗民众激动不已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阿富汗建设卡马尔汗水坝三期工程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哈蒙湖逐渐干涸


许多伊朗学者认为,阿富汗建坝引水是哈蒙湖干涸的主要原因,但是伊朗当局对阿富汗缺乏水外交,在生态灾难中也要承担责任。尽管伊朗为阿富汗提供恰巴哈尔港出海口、为阿富汗商人投资提供条件,但是阿富汗方面无视水权问题,伊朗的单方面合作没有赢得阿富汗的互动。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今天的哈蒙湖已经完全消失


哈蒙湖周边居民的生活已经陷入困境。锡斯坦地区曾是伊朗粮仓,但是现在由于干旱居民被迫向政府讨要粮食。这里曾是成百上千种候鸟的栖息地,湖中的芦苇荡曾是沿岸的妇女儿童制作手工制品的原料来源,但是现在再无候鸟翱翔的斑斓色彩,沿湖居民的生活也像芦苇杆那样脆弱。湖泊周围植被的破坏,使锡斯坦牛的繁育也大幅减少。湖边7万公顷土地上曾有12万头牛放牧,到2013年已经不足2万头,而每年的沙尘暴天数却增至200天以上。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芦苇让不少人赖以谋生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干涸的哈蒙湖


伊朗和阿富汗因为水而争端不断

房屋几乎被沙尘掩埋


赫尔曼德河的断流、十多年的干旱、哈蒙湖的干涸以及锡斯坦的季风,让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民众面临经济、社会和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夏天,暴风将流沙从河床和阿富汗吹起,袭击扎黑丹、扎博勒等城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峻挑战。环境恶化迫使当地居民迁徙至伊朗其他地区,这给社会治安造成风险;同时伊朗东部边境居民清空,使毒贩和恐怖分子更易渗透入境。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陷入悲惨命运的伊朗民众苦苦等待,希望锡斯坦公主再次为他们的遭遇哭泣,让哈蒙湖的生命延续。


作者:北方的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