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審判一視同仁是知識產權力量的源頭活水

——“2019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高層論壇”乾貨整理

司法審判一視同仁是知識產權力量的源頭活水

圖片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

4月底,參加了“2019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高層論壇”,特意到第三分論壇聽了現場,主題涉及企業海外發展戰略,當然,也是想聽一聽西電捷通公司老總曹軍能講些什麼,現在在我們這個圈子裡,西電捷通是一個顯性的存在,大家都希望能從中汲取營養。並且,當了這麼多年會蟲,聽來聽去還是比較喜歡像曹這種實踐中摸爬滾打,說東西比較接地氣的人。很幸運地是,會後我還轉彎抹角地拿到了現場速記和PPT,趁這兩天不忙整理了一下,發在這裡和大夥兒分享。

技術國際化剛起步/手中無糧心底慌/抹了蜂蜜的慢性毒藥……

“中國技術的國際化還處於啟航階段。”曹認為,當我們談論技術國際化時,前提是要有技術,而且是富有競爭力的技術,要先問自己,我們手中有“糧”嗎?

曹談到,近年來,無論是美國301調查,還是中興事件等,都刺痛我們並帶來反思,面對技術失衡下的貿易訛詐及衝突,我們終究要正視並解決缺少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尤其注意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還有差距擴大的趨勢。

以技術國際化和創新活動相對集中的ICT領域為例,曹描述了中國企業在技術、產業座標中所處的真實位置——多數在最終直達用戶產品的部分集成生產/裝配環節存在,處於產業鏈縱向和產品內分工的末端!“很多人只看到在最終用戶環節,產品活動很多的表象,就誤以為我們掌握了該產品的核心技術,實際上多數中國企業從事的主要是產品集成環節中的裝配流程,並非真正的製造。而對於核心技術發明,以及技術之技術的集成創造,中國企業很少涉及。”

司法審判一視同仁是知識產權力量的源頭活水

曹軍展示的ICT產業鏈分工圖

“目前我們手中的‘糧’確實不多,至少當下是這樣。”他認為,包括在技術國際化競閤中,也看到了一些現象和問題,如缺少對高價值技術實現高質量撰寫的專利儲備,專利多而不強;投入基礎技術創新的企業/機構少,研發熱情不高。“俗話說‘手中無糧心底慌’,這也將反映在社會對中國科技創新信心的判斷上。”

為什麼會“手中無糧”?曹認為,首先得看技術市場和競爭的法治環境,因為它對企業技術研發投資有著根本影響,且很可能對技術創新產生驅離效應。“具體體現在相關法治建設和執法力度不足。”他認為,目前的市場環境存在幾個典型問題,例如:不正當競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屢見不鮮,寡頭企業濫用壟斷地位為所欲為,科技創新法治資源供給嚴重不足。同時,社會公共資源調配不夠精準,未能科學衡量產業鏈上游創新不足的困局,偏重扶持中、下游企業。

他特別提到,激勵市場技術創新的基本價值觀正被個別別有用心的寡頭企業及其代言機構/媒體所誤導,主要表現在蓄意扭曲標準專利認知、抹黑中國專利權人,根據自身需要調整立場影響案件審理以及削弱保護知識產權力度。曹舉例,當前有一種甚囂塵上的觀點認為,“標準必要專利疊加影響產業創新”,這一主張貌似合理卻有悖於市場規律。“試想20年前一部手機要上萬塊錢,現在多少錢?圍繞手機的技術創新止步了嗎?顯然市場和企業是聰明的,我們要相信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還有人竟以“對中國企業不利,影響產業發展”的言論控訴標準必要專利,對此,曹分析,其“本質是提供了一劑塗抹了蜂蜜的慢性毒藥。這種觀點表面無毒,卻很不正常,需要我們大家擦亮眼睛,中國企業和產業不背這鍋。”

技術國際化中的衝突誘因正在增加,底線思維應是企業戰略常態

“技術國際化有一個問題不能忽略,就是要有底線思維,做好最壞的打算,因為衝突無處不在。”曹認為,競爭、合作與衝突是技術國際化的基本形式,而衝突更易發生在國際技術秩序、規則的競爭環節。他以西電捷通一項核心專利在美申請,整整歷時8年零5個月,成為連續4屆中美商貿聯委會議題為例表示,過去20年間,個別國家技術冷戰思維一直存在,後發國家的企業在技術國際化進程中遵循國際規則的努力與信心,往往要面對超常規的打擊、遏制。對此,“需要有好的心態應對”。

“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大家都在擔心中國會成為多邊貿易秩序的積極成員嗎?而如今制定WTO規則的一方卻高舉起單邊大旗。”他認為,無論是技術冷戰思維還是國家技術的政治博弈,上述表象背後,是“個別寡頭企業選擇性地針對競爭技術及其知識產權保護施加影響,削弱技術創新價值乃至扼殺競爭技術,甚至不惜擾亂科技創新秩序。”

與此同時,”技術國際化中的衝突誘因正在增加,底線思維應是企業戰略常態。“曹在現場也透露了他們與蘋果官司的最新進展,西電捷通就一項核心專利訴蘋果公司專利侵權案,從2016年開始審理迄今已歷時3年,一審仍未結束,其間遭遇諸多聞所未聞的對抗手段,堪稱“懸崖戰術”:儘管蘋果公司全部專利無效請求已被駁回,但其依然在國內外發起七個案件或程序試圖打“消耗戰”,並不惜在法庭內外採用“蘋果法律2.0”手段,這個事情可能很多人都知道:2018中國專利年會期上,蘋果公司代理律師以“普通消費者”身份現場向作為演講嘉賓的曹提出“技術無用質疑”一事,即是其中一例。“一家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萬眾仰慕的企業,肆意擊穿人們的守法認知底線、企業價值底線。”曹軍以此為例提醒說,而這只是技術國際化中可能遭遇阻力的冰山一角。

技術創新中企業可控環節很少,寡頭企業濫用影響是這種不確定性的根源

“技術國際化要面對很多不確定性。”這句話我似乎在其他場合也聽過,但接下來的確實有點讓我沒想到,“我們的實際感受是,除企業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可確定外,其他都是不確定、不好把握的。”他舉例,專利能否獲得授權關係到技術成果能否得到保護,但專利全球佈局中遭遇個別國家蓄意拖延授權等隱性壁壘怎麼辦?國際技術規則競爭能否確保成功?對寡頭企業的侵權行為和專利反向劫持能否予以遏制?雙邊技術政策變化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如何應對?這些深度影響和巨大挑戰是普遍存在的。

司法審判一視同仁是知識產權力量的源頭活水

紅色區塊的都是不確定的

曹說,即便是企業可控的技術研發,也因其研發週期長、產出慢(如西電捷通一項技術創新的價值實現週期一般需8-15年),新技術往往也會遭遇“市場失靈”,這更需企業具備超強的戰略定力。

“技術國際化不確定性的根源,是當前個別寡頭企業制度性削弱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執法存在國內和國外企業雙重標準。”曹似乎有點激動,同時他也再次提醒,寡頭企業的根本目的,是謀求自身絕對利益的最大化,而ICT領域,就是寡頭濫用支配地位的重災區。

在會場,曹引用了一份美國商會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美國科技精英近年來並沒有太多變化,無非就是谷歌、蘋果、Facebook和其他受益於削弱的專利執法權的老公司。這些公司試圖通過支持像High Tech Inventors Alliance這樣的遊說機構來確保他們的市場支配地位。”他並引用彭博社的觀點說,“很清楚的是,過去幾年中的專利改革努力已經對美國目前的創新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中國企業行!中國技術行!不能簡單以貨架上有無期望產品判定我們的能力

前面曹談了一些問題,感覺技術國際化這條前路確實是坎坷難走,但是他在最後還是給中國企業鼓了個勁。他說,“通過過去20多年,因公司業務與將近3000家企業的交流、超過500家企業的合作,讓我有了很深的感受,那就是社會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著很深的誤讀。”曹說,中國企業的能力“不能簡單以貨架上有無期望產品來判定”,貨架上沒有這種產品,一種情況是企業沒能力做不了,一種是有能力而不去做。

他舉例,“像一直以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毛利只在10個點左右,前些年,短短几年間人民幣升值30%、新《勞動法》實施後勞動力成本飆升、融資時銀行惜貸、每天還要面對產品市場激烈競爭、供應鏈風險、防範產品質量出問題,即便這樣,它們還能活下去。試問,有著這種‘小強’般頑強生命力的中國企業,還有什麼會是做不好的呢?”他說對這些企業家非常敬佩。

“決定中國企業能力的根本,在於投入技術研發能否得到保護鼓勵。如果產品市場不正當競爭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不被規制,寡頭企業肆意妄為不被遏制,當看得見的產品市場尚且如此,又如何讓企業敢於在看不見的技術上投入呢?”曹認為大家的聰明智慧都不得不用在適應越來越低下的市場競爭手段上,對企業而言是非常無奈的。

“‘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即便困難重重,我們始終相信知識產權保護的力量。”曹以自身企業為例,就西電捷通堅持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企業技術發明和國內外知識產權佈局的總體情況作了介紹,他特別提到,企業要秉持科學、正當的技術義利觀,反對個別國家以技術領先支撐的貿易霸凌。

“中國企業,給點陽光,就能燦爛。我們正在從技術使用者邁向技術創造者,必然會成為全球技術供給力量的重要組成。”曹認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國家技術群落不能寄希望若干“參天大樹”(大企業)實現市場的技術供給,這種絕對化的惰性思路有悖於技術活動規律。客觀而言,技術研發的生態一定是“鬱鬱蔥蔥”才正常,人類科技發展歷史充分印證,中小微企業/組織乃至個體,始終是技術發明的真正主體。

曹同時表示,個別寡頭企業持續侵害全球中小企業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系統地實施針對標準必要專利的“反向劫持”行為需要重視。在中國,這些寡頭企業一面利用其知識產權形成的強大競爭優勢持續獲利,一面則通過專利反向劫持等方式不斷削弱中國企業競爭力,使不少中國企業深受其害,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他也提及,必須徹底消除憑藉鉅額投資而在以往市場競爭中享受超國民待遇的寡頭企業,試圖在司法審判中謀求特權的非分之念。

最後,曹以“嚴格專利保護,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是激勵中國企業投資技術研發、技術國際化遠航的根本保障力量!”結束了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