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偏理性還是感性?這是一個思維陷阱

在這個不同尋常的2020年,還有5天即將迎來一場不同尋常的高考。在這裡小編祝願各位學子都能取得理想成績,進入理想的大學。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文理分科。還是先說一個真實案例,媽媽原本是個電子工程的科研人員,全職在家帶孩子2年。孩子是個即將上高中的男孩,靦腆但很友好。孩子在學習方面主動性不強,而家裡希望其出國留學,所以在學業基本功上有些著急,而高中又將面臨文理分科,所以也希望能獲得一些建議。


文理分科:偏理性還是感性?這是一個思維陷阱

母親描述孩子功課時表示不是很出色,尤其語文英語、政治歷史等文科科目不太好,因為他是個理性思維較強的人,平時做事的條理性、邏輯性很強,所以對需要大量死記硬背的學科不是很喜歡。孩子自己也跟著說喜歡的學科是理科,物理、生物等。

我問孩子是否同意媽媽說的他是個理性的人,不喜歡死記硬背時,他回答說是的。再問從什麼地方覺得自己是個理性思維更強的人,孩子語塞。接著,當我表示希望他具體說說自己平時有邏輯、條理的表現時,孩子訕訕地笑了笑,說自己也不知道有什麼表現。我繼續問為何要選擇出國,回答因為自己的姐姐本科就出國留學了,所以他也想出國;在討論自己印象最深的書時,提到了《穆斯林葬禮》裡多年重聚後的隔閡感,原因是因為這種隔閡與平常的重逢差別太大,但沒有提及情節的相關細節。

在這個案例中,從孩子的表現來看,他在回答經驗性問題時,比較清晰明確,如通過姐姐的經驗來決定自己的出國時間;在回答需要組織、整理的問題

時較為困難,比如邏輯性強的表現;在閱讀中,對情感、個人感受的把握,比具體的事件信息把握更為準確,如對情感衝突記憶深刻。這應該是屬於一個更傾向於感性思維決策的孩子。那為什麼媽媽與孩子自己會覺得他是個理性的人呢?

這裡首先要說下通常我們所說的理性或感性的人其實是個荒謬的說法。每個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的時候,當你依賴理性做判斷、決策時,那你體現出來的就是“理性的人”,當你依賴感性來做決定時,你體現出自己感性的那一面。

而我們實際生活現實裡,很多事情憑藉經驗做決定已經足夠了,比如:火會傷人、尖銳的聲音會有危險、車流你不能硬闖、起風降溫要加衣服、紅色醒目、方形穩妥……等等,這些你不需要用太多的邏輯過程。而有一些事情是你必須用理性去做的,1000元的費用安排一場聚會、將一個事件寫成文章、用工具生火、設置一個系統指揮交通、製作一個立方體……在同一個情境下,你的理性與感性會根據所需要做的決策內容的不同進行切換。通過一個人的喜好判斷一個人是理性的人或感性,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

我們現行的教育學科對於感性決策理性決策要求偏向還是有的,但平常所說的數理化是理性、政史地是感性這種印象是不對的。不同時期的課程對於記憶、感知與應用、判斷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而每一門學科中都會涉及由淺入深的這個過程。

初中的課程中,語文課程已經涉及到比較高階段的應用,會涉及到語言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含義,需要根據人物、背景、對話關係等等去做出理性判斷,已經開始學習並應用語言不同歷史時期所產生的不同的用法;英語由於是外語,所以很難像母語一樣有一個自然習得的過程,更多的是通過系統、知識性的學習、記憶到應用,而且這個時間要求會很短,新的單詞、語法和文化幾乎是每天都在增加、要求極其高的理性認知。

相反,物理、化學等學科還在入門階段,會有新鮮的概念、具象的實驗、具體的場景,而初中階段的物理化知識量並不大,相比語數外有著足夠的時間去消化,能慢慢從經驗性記憶整理成理性認知。這個階段如果語數外學科偏弱、物化生更受歡迎,並不能說明孩子理性思維偏強、邏輯思維能力高。反而是說明了孩子在學習中更多地

依賴較為輕鬆的經驗性學習,迴避理性思考與認知

這種情況到了高中階段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傳統認知中文科類的學科,將會出現穩定期,而傳統認識下的理科及外語會大幅拉開差距。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高中階段文科內容的知識量開始下降,綜合理解與表達開始上升,顯著特點是分析與寫作的比重增多。這部分的內容是對於個人綜合能力的考察,表現在學習成績上則是“不拉分”。而數理化與外語的知識點相比初中量更大、應用性更強、複雜度更高,此時已經習慣於經驗性學習、決策的學生就會體現為斷崖式成績下降。

由此,能夠影響孩子文理科學習成績的,是他的學習與決策機制,而不是簡單的感性與理性的區別。經驗性學習高效、邏輯性學習縱深,合理適時採用對應的學習策略是關鍵點。如果理性或感性思維不是文理分科的依據,那該如何做選擇呢?實際上,文理分科需要考慮的是今後的職業選擇,如果看重文理分科有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那需要做的是提前與孩子一起做職業規劃(而現實中的工作對跨領域的整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個人的信息整合能力與心理資本才是對職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

另外一個可以作為選擇依據的是學校的教學能力。很多人有一個誤區,會根據學生的過往學科基礎來判斷文理分科。但實際上教學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個人的基礎,所以應把客觀條件的優勢放在更大的比重上來考量。

在這個案例裡,我們給予家長的建議是多培養孩子“感性”的那一面,多閱讀、多總結交流,讓他去深入思考,發揮“感性”的強項,在自己擅長的學科中,嘗試形成理性思考的習慣。但實際上,這個建議的真正含義是:趕緊培養孩子學習與決策的綜合能力,忘了文科理科、理性感性的標籤式判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