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偏理性还是感性?这是一个思维陷阱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2020年,还有5天即将迎来一场不同寻常的高考。在这里小编祝愿各位学子都能取得理想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文理分科。还是先说一个真实案例,妈妈原本是个电子工程的科研人员,全职在家带孩子2年。孩子是个即将上高中的男孩,腼腆但很友好。孩子在学习方面主动性不强,而家里希望其出国留学,所以在学业基本功上有些着急,而高中又将面临文理分科,所以也希望能获得一些建议。


文理分科:偏理性还是感性?这是一个思维陷阱

母亲描述孩子功课时表示不是很出色,尤其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文科科目不太好,因为他是个理性思维较强的人,平时做事的条理性、逻辑性很强,所以对需要大量死记硬背的学科不是很喜欢。孩子自己也跟着说喜欢的学科是理科,物理、生物等。

我问孩子是否同意妈妈说的他是个理性的人,不喜欢死记硬背时,他回答说是的。再问从什么地方觉得自己是个理性思维更强的人,孩子语塞。接着,当我表示希望他具体说说自己平时有逻辑、条理的表现时,孩子讪讪地笑了笑,说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表现。我继续问为何要选择出国,回答因为自己的姐姐本科就出国留学了,所以他也想出国;在讨论自己印象最深的书时,提到了《穆斯林葬礼》里多年重聚后的隔阂感,原因是因为这种隔阂与平常的重逢差别太大,但没有提及情节的相关细节。

在这个案例中,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在回答经验性问题时,比较清晰明确,如通过姐姐的经验来决定自己的出国时间;在回答需要组织、整理的问题

时较为困难,比如逻辑性强的表现;在阅读中,对情感、个人感受的把握,比具体的事件信息把握更为准确,如对情感冲突记忆深刻。这应该是属于一个更倾向于感性思维决策的孩子。那为什么妈妈与孩子自己会觉得他是个理性的人呢?

这里首先要说下通常我们所说的理性或感性的人其实是个荒谬的说法。每个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的时候,当你依赖理性做判断、决策时,那你体现出来的就是“理性的人”,当你依赖感性来做决定时,你体现出自己感性的那一面。

而我们实际生活现实里,很多事情凭借经验做决定已经足够了,比如:火会伤人、尖锐的声音会有危险、车流你不能硬闯、起风降温要加衣服、红色醒目、方形稳妥……等等,这些你不需要用太多的逻辑过程。而有一些事情是你必须用理性去做的,1000元的费用安排一场聚会、将一个事件写成文章、用工具生火、设置一个系统指挥交通、制作一个立方体……在同一个情境下,你的理性与感性会根据所需要做的决策内容的不同进行切换。通过一个人的喜好判断一个人是理性的人或感性,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我们现行的教育学科对于感性决策理性决策要求偏向还是有的,但平常所说的数理化是理性、政史地是感性这种印象是不对的。不同时期的课程对于记忆、感知与应用、判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每一门学科中都会涉及由浅入深的这个过程。

初中的课程中,语文课程已经涉及到比较高阶段的应用,会涉及到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需要根据人物、背景、对话关系等等去做出理性判断,已经开始学习并应用语言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的用法;英语由于是外语,所以很难像母语一样有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性的学习、记忆到应用,而且这个时间要求会很短,新的单词、语法和文化几乎是每天都在增加、要求极其高的理性认知。

相反,物理、化学等学科还在入门阶段,会有新鲜的概念、具象的实验、具体的场景,而初中阶段的物理化知识量并不大,相比语数外有着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能慢慢从经验性记忆整理成理性认知。这个阶段如果语数外学科偏弱、物化生更受欢迎,并不能说明孩子理性思维偏强、逻辑思维能力高。反而是说明了孩子在学习中更多地

依赖较为轻松的经验性学习,回避理性思考与认知

这种情况到了高中阶段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传统认知中文科类的学科,将会出现稳定期,而传统认识下的理科及外语会大幅拉开差距。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中阶段文科内容的知识量开始下降,综合理解与表达开始上升,显著特点是分析与写作的比重增多。这部分的内容是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考察,表现在学习成绩上则是“不拉分”。而数理化与外语的知识点相比初中量更大、应用性更强、复杂度更高,此时已经习惯于经验性学习、决策的学生就会体现为断崖式成绩下降。

由此,能够影响孩子文理科学习成绩的,是他的学习与决策机制,而不是简单的感性与理性的区别。经验性学习高效、逻辑性学习纵深,合理适时采用对应的学习策略是关键点。如果理性或感性思维不是文理分科的依据,那该如何做选择呢?实际上,文理分科需要考虑的是今后的职业选择,如果看重文理分科有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那需要做的是提前与孩子一起做职业规划(而现实中的工作对跨领域的整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信息整合能力与心理资本才是对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另外一个可以作为选择依据的是学校的教学能力。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会根据学生的过往学科基础来判断文理分科。但实际上教学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个人的基础,所以应把客观条件的优势放在更大的比重上来考量。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给予家长的建议是多培养孩子“感性”的那一面,多阅读、多总结交流,让他去深入思考,发挥“感性”的强项,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中,尝试形成理性思考的习惯。但实际上,这个建议的真正含义是:赶紧培养孩子学习与决策的综合能力,忘了文科理科、理性感性的标签式判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