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地域黑”思維 | 上海法治報評論

“地域黑”是現代社會學的一個術語,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地域人群存有偏見並加以“抹黑”。

這種現象在網絡時代更為常見,瀏覽微博、貼吧、論壇社區等,有些人常會對某地域留言評論加以貶損、羞辱、謾罵,甚至還會以標籤來定義之。它堪為地域歧視的一種極端。近來,湖北人就遭遇了“地域黑”。


自不待言,湖北被“地域黑”源自新冠肺炎病毒。想當初,武漢疫情暴發,擴散周邊地區繼而蔓延全國各地,人們驚恐不已,談“鄂”色變,連帶湖北人也“黑”了,到了其他省市,賓館不讓住,飯店不讓進,人們紛紛避之三舍。現如今,湖北省抗疫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4月8日武漢解封標誌著疫情向好趨穩,但“地域黑”依然隱約存在著。


恢復正常生活的湖北人,紛紛來到外省工作、生活、旅遊、探親,一些當地人則以異樣目光視之,他們備受歧視。不是嗎?某地方政府出臺了排斥湖北人的措施,相當一部分企業拒聘湖北人,而市民對湖北人出言不遜並不乏例,甚至在爭執時發出了“滾回湖北去!”的怒吼。這種恐慌過度的表現,明顯失之偏頗。究其初衷,自有維護自身安全或所在城市安全的考量,但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思量,

高度流通的社會、海納百川的城市既不是“孤島”,也不能“獨善其身”,“地域黑”思維折射出一些人內心的淺薄和短視,有悖於城市的有序發展,也不利於社會的文明建設。


疫情防控的成敗,取決於醫治方案的科學性,取決於政府施策的精準化,取決於全體國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決心與信心,這種平和和理性恰恰能展現出我們心理上的強大自信,它也是我們最終戰勝病毒的力量來源之一。


摒棄“地域黑”思維 | 上海法治報評論


包容性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個標識,一個城市對湖北人能否包容?它也是衡量著這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


作者 | 沈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