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名字的中國縣城

下午高速開車回杭,看到一塊塊路牌,忽然想到縣城們的榮辱得失。

縣城(含縣級市)是中國城市化的受益者。

以我家鄉小鎮“武康”為例,原本只是德清縣下轄一個小鎮,1994年喜從天降,成為新縣城,從此開始了狂飈突進式的擴張。從之前的數千人口,一條主街和幾條弄堂,到現在一個20多萬人口、上百平方公里的小城。從任何尺度上說,都發育了數十到數百倍。

這是中國東中部上千個縣城的一個普通樣本,也是眾所周知的事。

​然而,縣城們在享受了時代紅利和壯大榮耀的同時,也在隱隱哀傷間丟失了自己,那個原初少年般的自己。

城建中的躁動和高效,將這些小城鎮在久遠歷史中緩慢成長出的模樣急蘧抹除。大城市當然同樣面對城市化的宏大進程,但大城市的歷史痕跡(遺址、古蹟、古建築等)普遍規格高、影響大、地位重,因而更可能被保留和保護下來。

縣城們不僅失去自己的小時樣貌,連自己的名字也大都被浩蕩大勢吞噬了。

我家鄉“武康鎮”這個名字,在行政意義上已經沒有了,現在叫“武康街道”,範圍也縮小到只是縣城中一部分區域。另外,除了當地人還會叫叫“武康”,這個名字已經不太能進入外鄉人的視野。如今,從高速到國道的路牌,從高鐵到城際公交的站名,從新聞報道到網絡交流,從旅行度假的目的地、到產品品牌意圖進軍的市場,無不以“德清”代替了“武康”來用。

環顧四周,這情況是慣常。安吉的縣城“遞鋪”、長興的縣城“雉城”,海寧的縣城“硤石”,上虞的縣城“百官”……這些名字恐怕都逃不過漸消匿的趨勢。

縣城享受全縣的名望和發展之力,一個小小代價是掩埋自己的乳名。

得到和失去,都像是天經地義。

丟了名字的中國縣城


(圖片來自於網絡)


————————

無法隨心所欲

畢竟世界不是我創造的

除了在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