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圖片上這位老人叫王傳國,今年70歲,家住浙江省寧波市古林鎮農村。他說自家祖上幾代都會草編手藝,自家18歲開始學草編至今已經有50多年了,做這活完全是手工,主要編的是夏季納涼用的涼蓆。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王大爺說,家鄉寧波農村這一帶,過去草編很有名氣。多年前聽人說考古專家在寧波發現距今有7000年曆史的草編碎片,說明草編在原始社會就是人們避風遮雨的物件。從自己記事起,家裡老人主要編的是涼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涼蓆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裡人都需要,是生活裡的必需品,賣的很火,可以說供不應求。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王大爺的老伴在孃家時就經常接觸草編手藝,嫁給王大爺後,這草編手藝也一直沒有丟,兩人是一對好搭檔。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老伴說:這涼蓆用的原料是藺草。一般生長在灘塗溼地裡,不過寧波這裡的藺草需要人工種植。每年晚稻收割後,人們要下田在齊小腿水深的稻田裡種植藺草,那時已是冬季,人的兩腿都會冷的麻木。到了次年六月,梅雨時節,人們就要收割藺草了,進行編織,全過程都是手工勞動,種田人異常辛勞。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王大爺說:收割後的藺草,再經烘乾和處理,才能編織草蓆。草蓆的製作有十幾道工序,必須兩人配合,一個人坐在織蓆機前壓草,另一人坐在織蓆機的右側送草。貫重十七八斤,必須將其用力壓下,織出的草蓆才緊實耐用,因此手工編織非常辛苦。

過去他們編織涼蓆都是在室外找一片空地來作業,建設美麗鄉村後,環境衛生大整治,他們把草編場地轉到室內,在家裡辦起了草編作坊。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7旬老夫妻堅守1種“冷門手藝”,做的“納涼件”成了稀罕物

寧波的黃古林藺草水稻輪作系列,已被國家農業農村部列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王傳國也被浙江省授予草編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現在製作的涼蓆、草帽等製品,具有質地精密、挺括硬實、柔軟光滑、收藏簡便四大特點,成為稀罕物,暢銷世界各地。

【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